山西行之五台山

dongmei

<p class="ql-block">  5月16日,我们继续山西行。早上8点驱车前往佛教圣地一一五台山,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于上午10点左右到达五台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北部、繁峙县南部,跨五台县、定襄县、代县、繁峙县、原平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山系北端、恒山山脉西北部。</p><p class="ql-block"> 因有五座大山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座台顶围起区域为“台内”,其余为“台外”。</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以亚高山、中高山、低高山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北台叶门峰高3058米,地形特征为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内气候差异大,四季分明,冬季长而寒冷,夏季潮湿多雨,台顶常年积雪,年平均气温-4.2℃。</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属于华北湿润中心,地处海河流域上游,主要河流有清水河、虑虒河、虒阳河、小银河、滹沱河等。</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草本植物501种,木本植物160种,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p><p class="ql-block"> 佛教文化,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兴建寺庙,南北朝快速发展,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86处。</p><p class="ql-block"> 建筑艺术,境内保存着北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寺庙建筑68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如塔院寺的大白塔、显通寺的铜殿等,建筑风格多样。</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位于台怀镇中心,以大白塔闻名,是五台山的标志,塔内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 </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在塔院寺后,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 </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即万佛阁,规模不大,却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主管财运、事业。 </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有“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客”的说法,登上大智路的1080个台阶可朝拜五方文殊,增添智慧、消除烦恼。</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坐北朝南,在显通寺南侧。塔院寺和显通寺曾为一座寺庙,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进行改建后,二者分开,塔院寺成为独立寺院。</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中轴线上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等,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其他建筑有东列禅院,还有文殊发塔院、伽蓝殿、祖师殿等。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可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 </p><p class="ql-block"> 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通高75.3米,环周83.3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造型优美。塔顶铜板按八卦安置,顶中装铜顶,垂檐底端挂风钟,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共252个。 </p><p class="ql-block"> 文殊发塔,在大白塔东侧,高两丈余,砖构,外抹白灰,状如宝葫芦,相传藏有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 </p><p class="ql-block"> 大慈延寿宝殿,,为祈愿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永寿而建,殿内供奉释迦摩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两层三檐硬山顶,内供十佛八菩萨,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由憨山大师设计筹资建成,珍藏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及元、明善本经卷。</p><p class="ql-block"> 佛足碑,大白塔底座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中的大白塔,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p><p class="ql-block"> 寺内保存了众多的碑刻、壁画等文物,对于研究佛教历史、艺术以及中国古代建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前往西柏坡途中,曾在塔院寺方丈院住宿,寺内设有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后院东跨三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p> <p class="ql-block">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旁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时期,因新译《华严经》中提及五台山,寺名改为大华严寺。明朝时,明太祖重修后赐名“大显通寺”,明成祖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再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改回大显通寺,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坐北朝南,占地43700平方米,殿宇宏伟,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400余间。寺内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整体布局严谨,中轴线清晰,左右配殿对称。主要殿宇七座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分别是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p><p class="ql-block"> 无量殿是中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又称无梁殿。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 </p><p class="ql-block"> 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三间方形,重檐九脊顶。殿内四壁铸佛像万尊,故又名万佛殿。殿身比例和谐,制作工精,四周隔扇棂花图案和裙板上花鸟人物,工艺尤佳。 </p><p class="ql-block"> 大铜钟悬挂于大钟楼内,铸造于明朝天启年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五斤,钟口边缘成莲花瓣形状,外壁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有一万余字。 </p><p class="ql-block"> 千钵文殊铜像位于千钵文殊殿内,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六只手,其中两手捧着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 </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字塔,藏经楼内的华严经字塔也是珍贵文物,是用蝇头小楷将《华严经》书写在一幅长卷上,然后制成塔形,工艺精湛,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宋真宗时期命名为真容院,重建后被赐额“奉真阁”,明代受到皇家重视,如明永乐初建大文殊寺、塑文殊镀金像,明宪宗时获赐梵文藏经等。</p><p class="ql-block"> 清代时,菩萨顶先是青庙,后改为黄庙,成为喇嘛寺庙的首府,统管其他黄庙事务。康熙年间,大喇嘛老藏丹巴按宫室形制重修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占地45亩,顺山就势而筑,布局严谨,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建筑,两侧对称排列钟楼、鼓楼、禅院等。</p><p class="ql-block"> 寺前有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石阶高处平台上有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牌楼中门大匾上有康熙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色彩绚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色泽如新。 </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四周有石雕回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尼、弥陀、药师佛,藏传佛教大活佛达赖、班禅等曾在此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重建于清朝,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殿脊正中置鎏金铜法轮,殿内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供十八罗汉塑像。</p><p class="ql-block"> 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6米,每面宽1米,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p><p class="ql-block"> 寺内藏有珍贵版本的《甘珠尔大藏经》一部。</p> <p class="ql-block">  黛螺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是台怀寺庙集群区之东海拔1700米的小山峰,原名佛顶庵,又称小朝台、青峰,属于国家AAAAA级景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其坐东面西,寺宇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三进院落布局。</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初创时称佛顶庵,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改名大螺顶,至乾隆五十一年更名为黛螺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政府拨款修缮,1991年,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修建了“大智路”,1995年修通通往黛螺顶的空中缆车索道。</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黛螺顶的山门,也称山门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正中供有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驮,两侧为四大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 </p><p class="ql-block"> 旃檀殿为第二重大殿,基座为六角形,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 </p><p class="ql-block"> 五方文殊殿为第三重大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内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朝拜此殿相当于登遍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即“小朝台”。</p> <p class="ql-block">  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风景区,俗称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曾是塔院寺的属庙。寺庙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整体坐北向南,由文殊殿、五爷殿、戏台、僧舍等组成,呈四合院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万佛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代增建了供奉五爷的龙王殿,并由青庙改成了一座独立的黄庙,民国6年(1917年)五爷庙重建。</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是万佛阁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结构为三檐四出廊歇山顶,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广济龙王殿建于清代,殿建3间,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前建有抱厦,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此得名万佛阁。上层供地藏王菩萨与闵公父子,并有七千斤重的铜钟一口悬挂;下层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士像。五爷庙内正中供五龙王,即广济龙王菩萨,五爷身后依次供奉着龙父、龙母,还有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p><p class="ql-block"> 相传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朝礼中台顶时,发现五龙王殿内的黑脸金身塑像与救驾人一样,便赐半副銮驾,从此龙王菩萨地位确定。传说五爷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是东海龙王的第五子,被称为“龙五爷财神”,他惩恶扬善、救民水火、有求必应。</p> <p class="ql-block">  罗睺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大白塔东北寺庙集群区,与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合称五台山的五大禅处。</p><p class="ql-block"> 罗睺寺创建于唐,是当时大华严寺的十二院之一善住阁院,明成化年间重建并从大华严寺独立出来称罗睺寺,明隆庆年间李贵妃施巨款重修,清康熙年间由青庙改为黄庙。</p><p class="ql-block"> 罗瞧寺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均为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 </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塑按喇嘛教《度量经》规定塑造的四大天王,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大王,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 </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内供白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面色是白的,肩膀两边伸出肩花,花上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 </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内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合称“三世佛”,三世佛前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 </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内有开花现佛转轮藏一座,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的圆形佛坛,坛上中心装有一朵三米多高的莲花,四尊佛像坐于莲花瓣中,地下圆盘转动,操纵花瓣开合,花瓣中四尊坐佛随花瓣之开合而或隐或显。 </p><p class="ql-block">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也是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青海、西藏等地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罗睺寺礼佛。</p><p class="ql-block"> 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汉族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6年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大白塔西南里许的凤林谷北侧。始建年代不详,可能建于后赵,重建于唐代,元泰定二年(1325年)重建后遭火灾,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重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题匾“瑞相天然”,使其成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与十大青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占地面积6420平方米,建筑布局为一进三层,前有牌楼、天王殿,后有藏经阁,两侧各有耳楼,寺院正中为文殊殿,正殿前东西两侧分别是钟鼓楼,正殿东侧有伽蓝殿、五观堂,西侧有祖师殿、客堂。</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与山门合一,殿前蹲狮一对,殿内正面供弥勒佛,背后佛龛中站着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韦驮,两侧侍立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最大殿堂,重檐九脊歇山顶,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着闻名遐迩的文殊骑狻猊像,总高9.87米,代表了明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五台山佛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住持果祥法师是五台山佛乐传承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有“荞面头文殊像”的传说,相传工匠用荞面捏出文殊菩萨头部,与身躯完美融合;还有“三皇姑与善静室”的传说,讲述了清朝三皇姑在殊像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龙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p><p class="ql-block"> 寺院坐北朝南,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并排三处大院,主要建筑有中院的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p><p class="ql-block"> 寺内外石雕建筑雕凿精致,是罕见的石雕精品,被誉为“华夏石雕第一寺”。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 </p><p class="ql-block"> 石牌楼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为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修建,共用了六年时间,被誉为“中华第一雕”。 </p><p class="ql-block"> 影壁也叫“照壁”,雕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这座青砖影壁为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雕刻有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塑,上面刻有五台山的文物、建筑、寺庙及人物,堪称“五台山佛教缩影图”。 </p><p class="ql-block"> 普济墓塔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身上雕有弥勒佛塑像及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p><p class="ql-block"> 寺内建筑和石雕体现了民国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对研究宗教文化交流与发展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佛国清凉境自孤,五峰遥接紫云衢。</p><p class="ql-block">龙翻贝叶开金刹,雪覆祥陀现玉壶。</p><p class="ql-block">劫外风铃传汉魏,灯前石影认浮图。</p><p class="ql-block">文殊一片狮岩月,犹照空山万壑珠。</p> <p class="ql-block">  游罢五台山景区,驱车3个多小时前往浑源县,下榻位于恒山脚下的北岳云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