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旅游攻略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简介</p><p class="ql-block">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后形成的第一个大弯,全长433公里,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弯”。其核心特点如下:</p><p class="ql-block">‌地理与水文特征‌</p><p class="ql-block">黄河在此处转折180度,由东向西回流青海,形成独特的“S形”大弯道,弯道宽度约300米,与白河交汇处宽度达400米。</p><p class="ql-block">该区域海拔3500-4500米,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拥有开阔的滩地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如阿万仓湿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p><p class="ql-block">‌自然与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弯道景观形似《周易》中的阴阳太极图,与藏族生命轮回学说相呼应,被赋予“立体大乾坤地图”的哲学意象。</p><p class="ql-block">周边有七仙女峰、西梅朵合塘花海等自然景点,以及索克藏寺等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当地藏族文化深厚,是史诗《格萨尔王》的崛起之地,河曲马、牦牛等“玛曲四宝”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生态与旅游价值‌</p><p class="ql-block">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该区域对维持黄河水量平衡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最佳观景点位于玛曲黄河大桥附近,可俯瞰弯道全景,夏季避暑、秋季摄影为热门旅游时段。</p><p class="ql-block">‌注‌:需注意区分“玛曲第一弯”(甘肃玛曲县)与“九曲第一湾”(四川若尔盖县),两者名称相似但地理位置不同。</p> <p class="ql-block">玛曲县</p><p class="ql-block">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p><p class="ql-block">玛曲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0190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玛曲县辖6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玛曲县常住人口为5.60万人。玛曲,藏语为“黄河”之音译。1955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1959年1月1日,玛曲、碌曲合并,称洮江县;1962年1月1日,撤销洮江县,恢复玛曲、碌曲两县建置。玛曲县主要景点有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阿万仓湿地景区等。</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8日,玛曲县入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2021年12月16日,玛曲县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2023年,玛曲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39亿元,同比增长3.2%;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1.1:6.5:62.4。</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玛曲古为羌区析支河流域。</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董氏后裔已发展成许多部落。</p><p class="ql-block">秦朝时期,仍属董氏控制。</p><p class="ql-block">汉朝时期,岭王国天子(自称)属地,按姓氏仍属董,按地区属滇零之“钟存部”。</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河曲之地属迷唐羌分支和夷之地。</p><p class="ql-block">晋、南北朝时期,黄河首曲属党项弥药地区。</p><p class="ql-block">隋朝时期,大部属河源郡。</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为吐蕃将军悉参(节度使)多弥卫(卫府设在河曲)属同恰(州)九州六部之一的玛柯董氏(党项遗部)。</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地区。</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为吐蕃等处宣慰司之脱思麻路,此地仍称岭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除卓格尼玛属陕西都司洮州卫外,其余岭地均属朵甘都司赞善王分地的巴西诸部。</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属蒙古厄鲁特部。雍正元年(1723年),发生“罗卜藏丹津叛清事件”后,属清朝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夏河拉卜楞寺院在河曲组成第一个流官制部落—欧拉部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河曲南北尽归拉卜楞寺管辖。</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甘肃省夏河县,但其政令唯有通过拉卜楞寺院才能在河曲各部施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8日,夏河县解放以后,为夏河县第七区。</p><p class="ql-block">1953年3月,中共欧拉工委、欧拉行政工作组正式进入黄河第一弯曲部开展工作。同年9月,改为玛曲工委和玛曲行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1959年1月1日,玛曲、碌曲合并,称洮江县。</p><p class="ql-block">1962年1月1日,撤销洮江县,恢复玛曲、碌曲两县建置。</p> <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3月,玛曲县辖6个镇、2个乡:尼玛镇、曼日玛镇、阿万仓镇、齐哈玛镇、采日玛镇、欧拉镇、欧拉秀玛乡、木西合乡。县人民政府驻尼玛镇。</p> <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玛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介于北纬33°06′30″—34°30′15″、东经100°45′45″—102°29′00″之间,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邻,西南、西北分别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毗邻,北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0190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地势高亢,地形地貌多样,由西北向东南高度递减。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横贯全县,西秦岭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县境中部分布着两大山系的前陵。按地貌类型划分为西北部高山区、中南部丘陵区和河岸阶地三大区。依照地貌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四个地貌单元: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高山区,中部山前低山丘陵,山前盆地与冲积平原,东部沼泽湿地。</p> <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受西风环流影响和高原地形作用,气候寒冷湿润,光照丰富,雨量充沛,长冬无夏,春秋短暂,水热同季,全年有霜。降水集中于湿暖季节,且多雷雨冰雹。冬季严寒多风,气候干燥。年平均风速2.5米/秒,全年平均风速大于每秒3米的风日数116.7天,大于每秒17米的日数平均为77天,最大风速达每秒36米(1971年12月),12月至次年5月为大风季节,8级以上风日数57.5天,占年大风日数的75%。年平均只有1.1℃,7月份气温高,平均10.7℃;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零下9.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6℃(1971年1月31日),极端最高气温23.6℃(1972年8月11日)。年平均日照2583.9小时,各月日照数中12月最多,平均为237.2小时,9月最少,平均为168小时。县境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侧水气通道上,加之地势高,地形雨较多,年平均降雨量615.5毫米,全年降水日数150天。其中:夏季最多,平均330.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5%;秋季次之,平均159.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7%,由于气候寒冷,降水几乎全年出现。无降雪时间只在夏季和盛夏,时间短暂,有的高山则全年积雪。一般年平均降雪日数55.4天,降雪平均初日为8月7月,平均终日为6月18日。</p> <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境内黄河流程全长433千米,流域面积10190.80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5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43.40亿立方米,年入境水量137亿立方米,年出境水量164.10亿立方米。境内黄河支流众多,较大的有28条,较小的二、三级支流有300余条,年自产水27.10亿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土壤</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土壤类型以亚高山草甸土为主,全县自西向东可分为6个土类和12个亚类,即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和暗棕壤。</p> <p class="ql-block">植被</p><p class="ql-block">玛曲县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等6类。阿尼玛卿山西北部、西倾山上部以灌丛、灌丛草甸为主,中部低山丘陵、山涧盆地和河谷平原以高寒草甸为主,南部河岸有柳树分布、北部河岸零星分布的护岸林多为灌丛;东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面积大而且分布集中。</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土地资源</p><p class="ql-block">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末,玛曲县有林地102530.40公顷(153.79万亩)、草地566543.50公顷(849.82万亩)、湿地252404.80公顷(378.6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722.27公顷(2.5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524.57公顷(3.79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016.90公顷(31.53万亩)。</p> <p class="ql-block">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境内已发现矿产有金、汞、铜、铁、钨、泥炭等,探明资源储量的仅金和泥炭,累计查明黄金资源储量约114吨,泥炭埋藏在黄河湿地区域内,属禁止开采矿种。已开发利用矿种金,其他矿种铁、铜、铅锌等仅开展了初步地质勘查工作,目前还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p> <p class="ql-block">动物资源</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多达19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秃鹫、白唇鹿、雪豹、黑颈鹤等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林麝、棕熊、猞猁等10余种,特别是黑颈鹤栖息数量达400只左右,占全球仅存数量的8%。</p> <p class="ql-block">植物资源</p><p class="ql-block">玛曲县境内野生植物分属57科,430余种,药用植物有137种,可以采集利用的有独一味、红景天、冬虫夏草等20多种。境内牧草47科、413种,其中优等牧草12种。</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玛曲,藏语为“黄河”之音译,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黄河命名的县。</p> <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8月,玛曲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类43项,列入保护项目省级5项、州级38项,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68名州级传承人、123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6月,玛曲县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3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0人。</p><p class="ql-block">龙头琴弹唱,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传统曲艺。曲艺类“龙头琴弹唱”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藏语称(东令),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及唱、念、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2021年5月24日,龙头琴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玛曲县黄河首曲水利风景区,位于玛曲县境内,景区依托流经玛曲县433千米“天下黄河第一弯”打造而成,包括玛曲全境的黄河干流、一级支流(尕鲁曲、交藏曲、当莫曲等)两岸以及多处湖泊和湿地等区域。景区内植被覆盖率85%,自然、人文景观多达20多处。</p> <p class="ql-block">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p><p class="ql-block">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在甘南玛曲县形成了一个433千米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县就被这一弯所环抱。黄河在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六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万仓湿地景区</p><p class="ql-block">阿万仓湿地景区,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是以西北的贡曲、赛尔曲、东面的道吉曲汇合处为中心的盆形草原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地方特产</p><p class="ql-block">玛曲欧拉羊</p><p class="ql-block">玛曲欧拉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特产,于2016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玛曲欧拉羊”是青藏高原古老而原始的畜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养,能适应高寒牧区严酷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有畜种之一,分布在青藏高原黄河首曲,海拔3500—4800米的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区。终年放牧、抗病力强;体质结实,体格高大健壮。头稍狭长,呈锐三角形,额宽,鼻梁隆凸,眼廓微突,耳较大;多数具有肉髯;背腰较宽平,胸深,后躯发育好,十字部略高于体高。绝大多数有角,公羊角粗而长,呈浅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稍向前,母羊角较细小;尾短小而瘦,呈扁锥形。被毛短,以黄褐色为主,纯白羊极少。</p> <p class="ql-block">玛曲牦牛</p><p class="ql-block">玛曲牦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特产,于2016年登记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玛曲牦牛”是青藏高原古老而原始的畜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养,能适应高寒牧区严酷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有畜种之一,分布在青藏高原黄河首曲,海拔3500—4800米的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区,终年放牧、抗病力强;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大额宽,鼻孔开张,鼻镜小,唇薄灵活,眼圆突出有神,耳小灵活;颈短而薄,背低稍凹,前躯发育良好;尻斜,腹大,四肢较短,关节明显,粗壮有力,后肢多呈刀状;蹄小坚实,蹄裂紧靠;毛色以黑色为主,多数有角,肉乳兼用以肉为主。</p> <p class="ql-block">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12日,玛曲县入选“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p><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22日,玛曲县入选“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30日,玛曲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玛曲县入选“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8日,玛曲县入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6日,玛曲县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