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灵续山峦秀,香溪水长流。永居达礼里,无意觅封候。细雨如丝,将灵绪山笼进青灰色的纱帐里。我打着雨伞,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走进方家河头,溪水在石缝间汩汩流淌,七百岁的银杏垂落的水珠里,映着粉墙黛瓦的倒影。这座自明代方氏南迁发端的古村,此刻像摊开的线装书,在烟雨中显露出泛黄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方家河头古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范市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也是慈溪市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村落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村落三面环山(灵绪山),东临黄杨岙村,西接潘岙村,北靠宁波市镇海区,距离达蓬山旅游度假区仅2公里,自然环境优越,溪涧环绕,古木成荫。</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前已现村落雏形,明嘉靖年间方氏始祖章云从河南迁居至此,子孙繁衍,名声鹊起,逐渐发展为方姓大族,故称“方家河头”。</p><p class="ql-block">2003年成为慈溪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5年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9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镇风岭上,百岁高龄的古樟展开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温柔洒下,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四四方方的“养藕塘”一平如镜,传说当年塘中曾遍植荷花。池塘的中间铺上了几块石板,这是周围居民淘米洗菜的地方。这口池塘虽然面积不大,但池水清可见底,当地人叫养藕塘,据说原先这池塘里有荷花生长。再往前有一右折的小弄,叫水沟弄,缘因小弄边有一条小溪。这淙淙的溪水长年不竭,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水沟弄并不长,但别有韵味,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式住宅,至今仍透出重重的历史回音。在水沟弄与长街的交汇处,有一口小井,名曰方井。该井建于明代,井深5米,口径1.1米。河头方井、魏洪桐井和邱王沙井是慈溪三大古井。</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方井,还颇有一番来历。据说在数百年前,当地的一位方姓青年娶了一位任姓姑娘。这位姑娘出身名门,家富万贯,嫁到夫家后,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丈夫劝说道,你十里红妆,百物俱备,但喝的水总是这里的。不料妻子不但不听劝告,第二天出了几百两银子,让人开掘了这口方井。并说,现在连水也是自己的。丈夫见她如此争强好斗,就暗中派人拦断水流,这才使这位口吐狂言的妻子有所收敛。</p> <p class="ql-block">一间间古朴的民居,顺山势而建。粗犷的大石块垒就的山墙上,层层青苔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蜿蜒而下的香溪河穿村而过,沿途翠屏环抱。</p> <p class="ql-block">璧六房是方家河头村方氏家族的重要支系,其渊源可追溯至村落发展的核心脉络。方氏家族自南宋初年方轸定居河头岙后,逐渐形成以“五房”为基础的宗族体系。据记载,方轸后裔在明代通过科举与农耕积累财富,至清代家族分房更为细化,其中“璧六房”作为第六代分支脱颖而出,成为与“刺史第”(前三房)齐名的宗族象征。其命名“璧六”暗含“璧合珠联”的家族团结寓意,也暗示该支系在清代中后期通过经商或仕途取得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代宅第代表,璧六房建筑群以“一轴三进”的规整布局著称。主体建筑采用硬山顶结构,门楼砖雕以“渔樵耕读”为主题,枋间嵌有“六桂流芳”匾额,呼应方氏“六桂堂”的科举荣光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山墙设计:东侧采用浙东常见的马头墙,西侧则融入徽派建筑的阶梯式封火墙,这种混搭风格折射出清代河头村作为商贸节点的开放性。院落天井以青石板拼成“方胜纹”,中央设石质“聚宝盆”排水口,兼具风水寓意与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现存璧六房建筑群占地约800平方米,但部分厢房因年久失修出现梁架倾斜、雕花构件被盗等问题。与保存较好的刺史第相比,璧六房至今仍有四户方氏后人居住,生活痕迹与古建筑形成独特叠合——例如民国时期加建的西式玻璃花窗与原有格扇门共存,厨房外墙可见20世纪60年代的生产队工分记录。这种“活态传承”虽具人文价值,却也导致保护修缮难以推进。2021年村民自发成立的古建保护协会曾提议将其改造为“方氏移民文化馆”,但因产权分散与资金短缺尚未实施。</p> <p class="ql-block">刺史第的朱漆大门在雨帘后泛着幽光,门楣上"刺史第"的匾额已褪成茶色。推开吱呀作响的门扉,三重院落次第展开:正厅的冬瓜梁仍可见描金残痕,牛腿上的八仙过海木雕被岁月磨去了棱角。最奇的是后院的"水镜台",半亩方塘倒映着重檐歇山顶,雨水在瓦当上敲出宫商角徵羽的韵律。这座清代宅院如同凝固的时光胶囊,连窗棂间飘荡的尘埃都带着旧时书香。</p> <p class="ql-block">关于慈溪方家河头古村落“刺史第”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可能与方氏家族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一是官职关联说:纪念祖上官职。“刺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官职,始于汉代,早期为监察官,后逐渐演变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类似明清时期的知府)。唐代刺史为州级主官,明清虽改称“知府”或“知州”,但民间仍沿用“刺史”作为对地方官员的尊称。二是家族功名的象征:方家河头村的方氏家族历史上可能曾有成员担任过刺史或类似级别的官职,后代为彰显家族地位,将宅第命名为“刺史第”,以此纪念先祖功名。</p> <p class="ql-block">转过湿滑的卵石巷,兰屿溪畔的传说在雨声中苏醒。当地老者说,秦始皇东巡时,随行的兰妃在此采撷野兰,溪水从此浸染幽香。我蹲在香溪桥边,青石栏板上的"兰屿"二字被苔藓蚀去半边,倒与溪畔疯长的野兰花相映成趣。那些清式民居的格子窗里,隐约可见雕花木床的轮廓,仿佛兰妃的佩环声还萦绕在空巷。</p> <p class="ql-block">在河头村落南端有一处景色秀丽的地方,名兰屿,原称香园。传说秦始皇当年上会稽山祭大禹,登达蓬,巡至灵绪山,见该地秀色迷人,便以妃子兰屿之名命之,兰屿之称沿用至今。走近兰屿,呈现眼前的是一幅景色秀丽的山水画面--香溪,屿桥,古道,参天古树和清式民居掩映比照,浑然一体。香溪源出灵绪山脉,全长800余米,终年水流不断。沿溪而上,可以看到挺拔高大的古樟树群,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另外还有400多年的银杏和其它名古木。</p> <p class="ql-block">500多年的"鸳鸯香樟"在细雨中舒展枝叶,五百年的纠缠五百年的守望。树皮上的沟壑比任何史书都深刻,雷击的伤疤里又抽出新绿。更震撼的是古银杏群,近八百个春秋在枝干上刻满甲骨文般的裂纹,金黄的扇形叶铺成时光地毯,让人恍惚看见明嘉靖年间方章云栽树时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桃花岭古道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唐代僧侣镌刻的"南无阿弥陀佛"被青苔染成翠色。踩着被商旅磨出凹痕的石阶,仿佛听见驼铃穿越雨幕而来——这里曾是连接达蓬山与五磊寺的商道,如今只剩野桃树在断碑旁开着寂寞的花。</p> <p class="ql-block">村尾的方井依然清澈,石栏上绳索磨出的凹痕深达寸许。掬一捧甘冽井水,恍惚看见明代方氏夫妻在此斗智的剪影。而今村中多为银发老者,年轻人多已迁往新城,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正随着井水慢慢渗入地底。</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方家河头,雨丝在古樟树冠织成珍珠帘幕。这个三面环山的古村落,像被时光遗忘的琥珀,既珍稀又脆弱。当我们在"保护性开发"的迷思中徘徊,或许该听听香溪的私语:真正的传承不在仿古街市,而在让古树继续生长,让老井依然涌泉,让刺史第的雕花在岁月中自然老去。毕竟,最好的保护是让文明依然呼吸。</p> <p class="ql-block">作为方家河头村“房派建筑”的典型,璧六房、刺史第、方家洋房不仅承载着方氏家族“诗书传家”的精神内核,其建筑细节更是一部凝固的江南民居演变史。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其文化基因与实用功能,仍是古村保护的重要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