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寅镜头里的董寨鸟类:当羽毛成为诗行的韵脚

途中掠影

<font color="#167efb">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font> 在郑寅老师的镜头里,董寨的鸟类从生态标本化身为会呼吸的诗行,每一幅作品都像是用光线与羽毛共同谱写的自然乐章。他的镜头常常聚焦于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董寨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这片 4.68 万公顷的土地上,分布着 237 种鸟类,被誉为 “鸟类乐园”。 在郑寅的镜头下,董寨的鸟类不再是生物学图鉴里的静态标本,而是被光线赋予呼吸的自然诗人。他以晨昏为笺、枝叶为格,让朱鹮的粉羽在晨雾中洇开第一笔水墨,让冠鱼狗的蓝羽在雨幕里凝成标点,每幅作品都似用快门剪裁的十四行诗,在山林间吟诵着生命的韵律。 在郑寅的镜头中,董寨的鸟类各具姿态。朱鹮,这一被誉为 “东方宝石” 的珍稀鸟类,在他的画面里尽显优雅。朱鹮体型中等,体羽洁白如雪,后枕部那长长的柳叶形羽冠,随着它们的动作轻轻摆动,宛如灵动的仙子。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郑寅捕捉到朱鹮在天空中翱翔的瞬间,它们舒展着宽阔的翅膀,身姿轻盈而矫健,划过天际时仿佛为天空增添了一抹圣洁的色彩;也记录下朱鹮在枝头停歇的模样,安静而祥和,宛如一幅静态的绝美画卷。 郑寅的镜头是面魔镜,让董寨的鸟类在光影中显影为会呼吸的在灵山镇祁堂村外的大树上,有一处斑头鸺鹠的巢穴。郑寅也将镜头对准了这里,巢中的几只幼雏挤作一团,十分可爱。成年斑头鸺鹠悄然飞至巢穴旁,嘴里叼着刚捕获的青蛙,准备喂养幼鸟。这温馨的一幕被郑寅完整地记录下来,让人们看到了鸟类世界中充满温情的一面。 在董寨的暮色里,郑寅的镜头会化作猫头鹰的第三只眼。某幅作品中,斑头鸺鹠蹲踞松枝,羽毛的横纹与树皮的皴裂形成密码般的对仗,而它琥珀色瞳孔里倒映的残月,恰好与翅尖的白斑形成押韵。当幼鸟从巢中探出绒毛脑袋,成鸟送来的青蛙腿在微光中泛着幽绿 —— 郑寅用慢门虚化背景,让这幕亲子互动悬浮于墨色夜空,仿佛是自然写下的隐喻句:黑暗中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生命延续的韵脚。 <br>郑寅通过他的镜头,将董寨鸟类的美丽、灵动、神秘以及它们的生活状态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董寨这片鸟类的天堂,也唤起了人们对鸟类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