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翻开人类文明史册,农业兴盛与大国崛起总是如影随形。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使齐国"仓廪实而知礼节",终成五霸之首;英国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剩余劳动力和原始积累,使这个岛国一度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通过《宅地法》等政策开发中西部农业,为其20世纪崛起为超级大国奠定物质基础。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指出:"所有持久强盛的国家,都首先解决了如何稳定获取食物的问题。"反观苏联解体前夕,农业体系崩溃导致面包短缺,成为压垮超级大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古罗马帝国后期,北非和埃及粮仓失控,加速了帝国衰亡进程。这些历史镜鉴无不昭示: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任何繁荣都只是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农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屏障,粮食自主权就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多国限制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社会恐慌,中国却稳如泰山,这得益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隐忧犹存:大豆等油料作物对外依存度高达85%,种业"卡脖子"问题突出,耕地保护面临城市化挤压。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警示:"农事不理,则稼穑不滋;稼穑不滋,则国用不足。"在全球化退潮、地缘冲突加剧的今天,我们必须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只有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战略定力,避免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p><p class="ql-block">农业不仅生产粮食,更孕育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密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智慧,"耕读传家"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日本学者和辻哲郎在《风土》中强调:"农业形态决定民族文化性格。"法国葡萄酒文化、意大利面食传统,无不是农业文明的延伸与升华。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智慧,关乎文化多样性的存续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因其壮观的农业景观,更因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这种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层支撑。</p><p class="ql-block">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农业强国的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这不是简单的产业振兴,而是关乎文明存续的战略抉择。从"汗滴禾下土"的传统耕作到"无人机播种"的智慧农业,从"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到"藏粮于技"的现代体系,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时,不在乎力耕而在乎疾耕。"在新时代语境下,"疾耕"意味着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惜时"体现为把握历史机遇推进乡村振兴。当我们把广袤田野变成"希望的田野",让亿万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强国的梦想就会照进现实,为民族复兴提供最坚实的支撑。沃土之上,国本永固;仓廪实处,天下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