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想在惠州酥醪观的晨钟暮鼓里寻一份安宁,借大师的开示修补摇摇欲坠的内心秩序,却不想踏入了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原以为会在青灯古卷间参透禅意,却被迫面对“功德钱”的明码标价;满心期待遇见超凡脱俗的修行者,等来的却是满嘴跑火车、不修边幅的“江湖骗子”。这场本应清心的旅程,成了照见自己内心脆弱的镜子——当我们急于向外抓取安全感时,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会被情绪吞噬。</p><p class="ql-block"> 人在迷茫时,总像溺水者本能地伸手。面对挫折、焦虑或孤独,有人疯狂投入社交,用热闹填满空虚;有人追逐他人的成功模板,企图复制捷径;有人轻信承诺,只因渴望被拯救的瞬间慰藉。这些“向外抓取”的动作,本质是内心的不安在作祟——我们尚未建立稳固的精神地基,便急于用外界的砖石堆砌安全感。那个所谓“熟悉的得道者”,不过是精准捕捉到了我们的焦虑,用看似高深的话语包装贪婪,将信仰变成了谋利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内核不稳的人,如同无根的浮萍。他人的一句评价能轻易掀起情绪的海啸,流行的标准总能打乱原本的节奏。他们追逐着看似闪闪发光的事物,却在过程中逐渐弄丢自己。那些未经审视就接纳的目标、那些为迎合他人而做出的选择,最终都成了捆绑脚步的藤蔓。</p><p class="ql-block"> 这场经历最痛的领悟,或许不在于被骗的金钱,而在于看清了自己的狼狈。真正的修行不在道观的高墙之内,而在每一次直面内心动荡时的清醒。往后的路,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的庇佑上,不如将力量收归自身。当我们停下盲目抓取的动作,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内核便会在沉静中生长出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时,外界的风浪再大,也无法动摇我们对方向的判断——因为我们不再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而是深深扎根的大树,既能拥抱阳光,也能抵御风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