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雅操 传承国艺”——兴化市“老教协”二十四节气书画作品征集展览(春之声)

王定昌看世界*光影传奇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源自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物候观测实践。春秋时代确立仲春等四大节气雏形,战国后期发展至八节,秦汉时期完整框架成型,观测方式由早期北斗星象逐步发展为太阳黄经划分。</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的核心源于先民对自然规律的系统性观测与农耕实践的结合,其演进可分三阶段:</p><p class="ql-block">‌初期观测(商周时期)‌:通过圭表测景确立两至(冬至、夏至)与两分(春分、秋分),形成四时节律基础‌‌1‌‌2</p><p class="ql-block">‌系统构建(春秋战国)‌:在四节气基础上延伸出立春、立夏等八节气,形成农时框架雏形。《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完整记载了八个核心节气‌‌3</p><p class="ql-block">‌最终完善(秦汉时期)‌:西汉《太初历》首次将完整二十四节气纳入官方历法,采用黄河流域圭表测影数据精确定位各节气节点‌‌</p> <p class="ql-block">春天第一节气:立春</p> <p class="ql-block">春天第二节气:雨水</p> <p class="ql-block">春天第三节气:惊蛰</p> <p class="ql-block">春天第四节气:春分</p> <p class="ql-block">春天第五节气:清明</p> <p class="ql-block">春天第六节气:谷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