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安,是江西省中部的一个城市。“吉安”作为城市名,由来已久,是元初命名的,取“吉泰民安”之义,寓意是很美好的。“吉安”又有另一个来源,取“吉州”“安福”各一字,得名吉安,是地理上的名称,也很清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吉安这个城市,就像说宜春、赣州等城市一样,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地理上的概念。但如果说起吉安的古名称——庐陵,我却早有耳闻。当年在滁州任知州的欧阳修写下了《醉翁亭记》,那文章最后一句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身在滁州,心有家乡。他的《醉翁亭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美文,因为这缘故,我对吉安更有了一层情感上的相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夏的一天,我欣然来到了吉安,是游览,也是重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特点,在城市中走马观花,是很不够的,连蜻蜓点水也做不到;最便捷的方法是去博物馆。于是,我走进了吉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博物馆边看边走,吉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特点在我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吉安是一座瓷城,1700余年的制瓷史可谓悠长;宋元吉州官窑鼎盛一时,它的名声可与景德镇媲美。吉安是一座青铜之城,出土的商朝青铜礼器、兵器、乐器等制造精美,其镇馆之宝的“青铜人面像”造型奇特夸张,与三星堆出土的古蜀青铜人面像异曲同工,令人匪夷所思。吉安是一座红色之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吉安是一座文化之城,江南望郡,历来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对这“江南望郡”的吉安,我更感兴趣,定要再去走走,探寻它深厚的文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鹭洲书院是我心仪已久的处所,我一定要去看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久负盛名的书院建在流经城中的赣江白鹭洲上。书院,是读书人求学研习之地,或建在山上,如岳麓书院;或修在洲上,像白鹭洲书院,取其环境清幽之境,利于学子们静心研读,少受尘杂之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幽长的书院廊桥,便到了白鹭洲上。宽阔清澈的赣江在洲前流过,二水中分,小洲挺立。白鹭洲西面是繁华忙碌的街市,车水马龙;东面是浩阔的江面,静静流淌。江水沉淀了城市的嘈杂,呈现出一片幽静之地,这正是读书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鹭洲书院的建筑依中轴线分布开来,现存建筑中中山院、文山院、风月楼、冸池等,虽说也有些年代了,但毕竟不过是今人仿古之造,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对书院历史的介绍,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或者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白鹭洲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鹭洲书院是在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由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办的一所书院。《白鹭洲书院记》中说:“在宋则前有泮池,中秋石为桥,升阶为书院,大门悬理宗卸匾,进前则有棂星门,有文宣王殿,有道心堂,堂上有楼曰风月,后有山长厅,厅上有阁曰云章,曰峻极,阁之上书籍备藏,环纵栏杆。阁旁道舍森立,皆诸生肆上所,最后有浴沂亭。”书院可同时容纳几百名诸生求学,它的鼎盛时期求学诸生曾达上千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院肇创,严谨规制,延师硕儒,弟子勤勉,至宝祐四年(1256年),书院39名诸生同登进士金榜,尤有文天祥高中状元。宋理宗亲赐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高悬书院大门。书院由此名声大振,蜚声海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鹭洲书院为华夏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她从南宋创办至清末共培养出约 300名进士,其中包括多位状元、榜眼、探花,甚至拥有过包揽同榜前三甲的殊荣。“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文天祥、罗大经、周必大、刘过、刘辰翁、解缙等著名人物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她从南宋创办一直延办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这年开始,白鹭洲书院改为吉安府学堂,延续了662年,薪火不断,杏坛香传。这在中国书院创办史上算得上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鹭洲书院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她巨大的影响力。由于有了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吉州及江西地域从此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巽斋书院、濂溪书院、吉水书院、朴山书院、青原会馆(后称青原书院)、阳明书院等等,单单宋朝时期就拥有书院224所,为全国之最;江西进士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也名列前茅,尤其是吉安地区,进士总数达到959名,占全省进士总数的近百分之二十。到了明代,江西进士数量在全国仍排前列,吉安府近300年间考取993名进士,显示了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强大实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众多进士的产生,至少表明吉安乃至江西重教尚文,文风强盛。这些进士们,他们虽说不一定都成为了杰出的人物,但一定都是文化人,文明的传承往往凝聚了他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上:白鹿洞书院、阳明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下:濂溪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到宋代,诸多书院培养了众多学子,可谓才子辈出,文风蔚然,文脉长续,加上欧阳修等文坛巨匠的感召力,庐陵士人文采蜚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庐陵文化”。“庐陵文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染上了绚丽的华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白鹭洲除了白鹭洲书院遗址外,还有白鹭洲中学。白鹭洲中学的前身是吉安府学堂。学堂与书院联成一体,中间只隔着一棵树,一棵有着200多年树龄的大樟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吉安历来是一座文化之城,古村落是值得去看一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白鹭洲出发,向东北行驶二十余公里,便到了仁和店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仁和店村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由一个叫曾传蒲的郎中兴建的药店。当年,曾传蒲带领他的七个儿子迁徙至此,筑庐定居,子孙繁衍,逐渐发展成一个村落。如今,这里还保留着清代建筑十六幢。其中一处独体的建筑群十分奇特,建筑样式迥异于别处。岳阳的张谷英村是半月形民居建筑群,仁和店这幢建筑却呈天井院式。一片巨大的建筑群内整齐排列几十户人家,聚族而居,形成“一户一村”的赣州围屋特色。它使我想到了福建漳州的土楼,只是,土楼大多呈圆形,这里却是一片巨大的长方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仁和店村的曾家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仁和店村结邻的是燕坊村,也是一个古村落。这里至今保留有近百座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徜徉在这片古村落群中,大夫第、司马第、三槐第、资政第、復初书舍,单从屋舍名称就可以想到这些屋舍都是当年从吉安走出去的士人获得功名后而兴建的住宅。“书中自有黄金屋”,即使没有荣华富贵,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也一定会在家乡建造一座房屋,既是光宗耀祖,也是保有自己精神寄托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燕坊村这群“大夫第”真成了古建筑了。只见青砖灰瓦,马头墙,繁复的门楼装饰,细腻的镂空石雕,尽显赣派建筑风格。岁月流逝,人事代谢,眼前的这些古屋舍显出苍老衰败之相。瓦片零落,野草从缝隙中钻出,青葱的草茎在风中颤动;墙面剥落,青黄斑驳;砖缝里钻出蓬蒿,青砖被雨水浸出霉斑;青石板路径旁野草丛生,也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啊。虽说残败破旧,但我以为,保持古建筑原貌,总比那些崭新的仿古建筑来得顺眼顺心。残破建筑仍存古代文化气息,仿古建筑就只是商业行为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燕坊村大夫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燕坊古村出来,向东北方向行驶二十余公里,就到了吉水黄桥镇湴塘村,这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出生之地和长眠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诚斋诗画之乡”“江西省诗词之镇”,湴塘村自古素有“有田可耕,有桑可采,流水潺潺,莲荷茂盛”的美誉,更因有了杨万里,地灵人杰,秀丽的田园风景和盎然的诗情画意,都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湴塘村,随处可见民居墙壁上的画作,是杨万里诗诗意;耳畔传来柔和的广播声,是童声朗诵杨万里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纪念馆”位于村庄的东部,在一座古院落里。入门一副对联,“文章盖一世,清节励万世”,是明代大才子解缙(吉水人)在《永乐大典》中对杨万里的赞誉。纪念馆地方不大,介绍杨万里生平事迹却内容详实,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位杰出先人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湴塘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都是杨万里的作品。杨万里号诚斋,是吉州吉水人,南宋声名卓著的人物,为“南宋四大家”(陆游、范成大、尤袤)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大致顺畅,读书,进士,从政,赋闲。从27岁开始从政,官居零陵县丞、漳州知州、国子监博士、秘书监等职,深得宋孝宗信任,常向他咨询国事。孝宗还亲自将他升为东宫侍读。太子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亲题“诚斋”二字赐予杨万里。作为一个官员,杨万里干练耿直,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给当世和后代留下了“清节”的美名。作为诗人的杨万里,其诗坛名声远远超过他的政绩名声。“诚斋体”!自然灵动、诙谐幽默、随性而发的“诚斋体”!试问,在古代诗坛上,以个人名号作为诗歌风格或流派名称的,能有几人?南宋放翁体(陆游号放翁),清代梅村体(吴伟业号梅村),名副其实,而杨万里却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诚斋体”成为网红,士子们竞相模仿,一时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是,四十年来争未休,谁令骑马客京华。朝政纷争,主上执念,杨万里虽心系朝堂,但昔时家乡生活却时常浮现眼前。那里有荷花、蜻蜓、钓翁、顽童,还有潺潺的南溪。“老去情怀渐不同,帝乡春色总成空。宦海何如烟水阔,故园梅柳又东风。”(《京中思乡》)回去吧,还是回去吧。65岁那年,杨万里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八年的家乡湴塘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屋尚在,至亲尚在,荷花送香,南溪潺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南溪早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是一个菡萏飘香的早晨,诚斋先生走过南溪,信步方亭。今天,会有一批慕名者将来拜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值中午,我也来到了南溪廊桥上。初夏的暖风吹得人有几分慵懒。躺在廊桥的长凳上,我竟然睡着了。朦朦胧胧中,梦见诚斋先生向我缓缓走来,宽袍阔带,髯须飘飘的;耳畔传来小鸟啾啾、老牛哞哞声;南溪淙淙,流向远方,好像一直流到了白鹭洲。我又仿佛听到了白鹭洲中学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又看到了那棵大樟树,它枝繁叶茂,蓊蓊郁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文/楚红辉 2025年5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