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湘人路》连载——我爷爷的故事(上)

小平先生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的沉寂,爷爷的一些往事终于浮出了水面,爷爷生前都干了哪些事,他到底是个啥样的法官兼地主?带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这一直未解的谜团,终于在父亲的自传和亲戚的口述里找到了真实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朱先卓,字荫生(1894--1964),从爷爷的字“荫生”来分析,祖上有先人荫庇,才会取这样一个字。可见祖上当大官的阴德继续在荫庇着他,爷爷也算有福之人吧。曾祖父育有二子五女。爷爷是长子,次子朱先凯。</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1912年民国元年结婚,即十八岁成婚,娶的是熙春门外匡家大屋的大女儿匡杏元,匡家过去也是大户人家,清朝时较发达,民国破落,她的父亲以教书为生。她高高的额头,凸显她聪明伶俐,大脸盘,大个子,大手大脚,长得很大气。我母亲说过湖南女子集南方和北方女子优点于一身,个子像北方女人高大,性格像南方女人温柔贤惠。</p><p class="ql-block"> 她为朱家生了五个子女,两男三女。大姑朱起巽,字贡如,二姑朱起蕃,字岁除,大伯父朱起汉,字?父亲朱起阳,字仲怡,三姑朱起业,字清和。很可惜奶奶命短,她仅仅活了33岁。这是1927年,祖父丧偶,后于姜济寰大女儿婚配续弦,又育有五个子女。</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的维新运动开始,湖湘人才辈出,出现了“楚境一隅,经营天下”的局面。而湖南长沙正是湖南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创时期,湖南的私立教育对新式教育在湖南的推广,对新文化、新思想在湖南的传播,对湖南近代人才的培养,对加速湖南社会的转型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为顺应湖南政局需求,私立法政学校应运而生。俞峻先生提到“属于绅者为绅校”,主要讲的是清末湖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据王醇古《湖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概况》一文介绍,民国成立以后,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应时而起”。当时,湖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主要有群治、达材、爱国、会同等,这些学校几乎同时成立,所招收的学生均多。“报一时之盛”。据初期获准立案者仅私立群治法政专科和私立达材法政专科。爷爷就毕业于长沙群治法政专科学校法律系。</p><p class="ql-block"> 引文中的“报一时之盛”意思是报法律专科的考生很多。曾祖父摒弃旧学,紧跟时代,在追赶新潮,求新知。</p><p class="ql-block"> 当时上私立大学需要很多学费,曾祖父也是倾囊而出,一下子把两个孩子送进法治专科上大学,可见其很时尚进步,特别重视子女读书成才,望子成龙。</p><p class="ql-block"> 法律专业当时属于新兴学科,爷爷在长沙群治法政专门学校受过系统的法政专科教育,懂得法理,应该属于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法律专业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 爷爷毕业后曾在湘潭文华镇泗洲庵巷36号家里当过咨询律师,后来在湘乡地方法院当过承审员、推事、检察官,在山东济河、济东、阳谷、章印等县做过法官。</p><p class="ql-block"> 爷爷做法官,竟然抛家去千里之外的山东,我很惊诧。查了一下网上,了解到了异地做官实际就是延续古代做官的回避制度。</p><p class="ql-block"> 古代早有异地做官,“千里外去做官,为了吃和穿。”是对古代官员任职的描述,之所以千里为官,是因为古代有较为严格的官员回避制度。尤其地域回避制度非常严厉,我国唐代规定,县级官员不能任用本地人。而且,除了正副县长,以下主管文书、财政、税收、刑法的官员,也不能用本县人,甚至不能用邻县人。清朝的时候,对县级官员,有一个“500里”政策,意思是说,官员必须在出生地以外500里任职。这样我对爷爷到山东去做法官,便有了清楚的了解。原来爷爷这个法官做得很辛苦,旅途劳顿,长途跋涉,抛家在外,孤身一人,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爷爷还在常德、安化做过首席检察官。“首席检察官”是检察院业务级别中的第一把交椅。相当于代替县长执行司法事务,一生能够获得这职称,相当于县团级官位,也算是爷爷从事法律工作三十多年的最高业务职称,也算是肯定了他一生从事法律的工作业绩了。</p><p class="ql-block"> 我听父亲说:“爷爷的堂屋门楣横匾上大书两个字:‘无私’。”我想一位法官能把“无私”两字挂在堂屋作为座右铭,则足可以用来佐证爷爷为人处事的人生态度和他为官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明证。</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我也可从爷爷对我大伯父的教育看到:我的大伯父朱起汉当上四川资和钢铁厂的高级工程师后,他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办了事情,从来都拒收别人礼物,这种不收礼的好作风能够作为爷爷清廉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我的四姑亲口对我说:“她曾在爹爹当法官休假回家时,悄悄翻看爷爷朴素的行李,发现里面只有两盒‘万金油’,分文全无。”</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这两件小事来看,细节看人品,可以佐证爷爷虽然从事法律工作,手中执掌生杀大权,但他从不以权谋私,以权代法,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洁自律,正直无私。</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听父亲讲:“爷爷由于性格耿直,不会讨好上级,因此总是得不到赏识提拔,他回到家中便大发脾气,他摔凳子,砸东西,大骂贪官无耻,胡作非为!”由此可见一个正直无私的法官,在那样一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黑暗龌龊的社会,贪官是常态,清官只是少数异类,往往清官们的处境都很尴尬,他想当一个清官,谈何容易啊!身处“众人皆浊,唯我独清"的境地,生存艰难,怀才不遇,苦闷压抑,却只能在家里发发脾气。可见爷爷书生气实足,爷爷身上保留了一生性近于法律而不宜于政治的书生本色,他那种为人正派仁义公正无私的遗传基因,也毫无保留地遗传给我们朱家后人。</p><p class="ql-block"> 也是听四姑说:“我爷爷那时在外地做高级法官后,他曾把家乡一些湘潭老乡带走,给他当差,主仆间相处很好,他对这些下属仁义厚道。后来解放了,这些他曾帮助过的老乡都替他讲好话,说他是好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前对我们讲:“她和父亲49年结婚,父亲写信告诉爷爷自己结婚了,爷爷仅有回信两个字——同意,分文没有给。”我的外婆对此颇有意见。“他家是个地主,怎么儿子结婚一分钱都没给啊?啥地主啊?是个破落地主啊!”这又是一个朱家大笑话。</p><p class="ql-block"> 从爷爷当年处境和家境,可以看出爷爷养育了十个子女,家大业大开销大;加之姜一苏奶奶身患癌症,治病花销很大;还有就是要面子,仅有的家财都给了几个女儿做了陪嫁;轮到最后儿子结婚,竟拿不出分文!可见爷爷继承曾祖父那点家产,早已散尽,已经一贫如洗了。</p><p class="ql-block"> 据小叔叔讲:“给我们朱家种田的佃户姓宋,他承包了我们家的全部田地耕种,他育有七个子女,竟然有一个孩子上了大学。他跟我们家关系很好。”</p><p class="ql-block"> 1988年,父亲和三姑、四姑回乡探亲,还有一个姓姜的铁匠,一直没忘爷爷对他家的恩情,杀鸡宰鹅,热情招待父亲姑姑一行,他对四姑说:“朱家待人很宽厚,很仁义,对我们长工很好,每年收割时给我们做白米饭杀鸡宰鹅,自己舍不得吃。今天朱家二少爷千里之远回老家了,我一定要好好款待你们,以感激你的父亲和朱家人对我们过去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9日湘潭解放,1947年爷爷和叔爷爷分家仅剩八十亩水田,还得替叔爷爷还4000大洋的债,爷爷当公务员,挣工资,养家糊口, 家里靠出租田地,不劳动算作剥削,被划为地主成分。</p><p class="ql-block"> 当地老百姓知道爷爷做法官时为人正直公正无私,加上朱家平时对待雇工态度特别的好,所以那些曾经跟随爷爷当差的老乡也替他讲好话。经内查外调,我爷爷确实没有办出任何冤假错案和血债,所以他仅入狱 2--3月。后因私藏贵重家具,据四姑说是檀香木的,有雕龙绣凤木刻,很讲究,爷爷被劳动管制三年,就在当地村子里劳动改造。解放后分了几亩地,此时家里主要劳力朱起定(强四叔叔)因病死了,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小叔朱起祥才8岁,生活很困难,全是我父亲寄钱接济维持生活,1952年爷爷获得人身自由,他先投靠到黄石大姑朱起巽家住,7年后,1959年4月30日从湖北大冶黄石来我家直至1964年71岁患肝癌逝世。</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命运多舛,1927年33岁丧偶,1945年51岁痛失长子,1945年再次丧妻,成了鳏夫,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宽厚仁义,积德行善。好人善有善报。晚年过得还可以得儿子接济,尽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以上我都是透过父亲和亲属口述,把爷爷人生的零散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用散见的多个片段大致粗线条勾勒出爷爷的人生轨迹,拨去历史尘灰,还原我爷爷的真实人生,我要感谢爷爷留给我们朱家的道德传家的精神遗产,也算对朱家后人有个清清白白的交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