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03】情境为舟 实践作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政课堂革新探索

山有扶苏

<p class="ql-block">守正创新:法治课堂的情境化重构</p> <p class="ql-block">  在课题组成员王丽老师指导下,姚琳老师在2025届高三复课备考中,巧妙地以热播剧《都挺好》为切入点,将法治课堂串联成一堂生动鲜活的课程。通过四个层层递进的情境,从父母子女权利义务的分析,到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解读,再到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的思辨对比,最后探讨家庭纠纷多元化解的路径,课堂以“法律条文+生活案例”为经纬,通过股权继承纠纷、跨国赡养难题等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将《民法典》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的课堂改革,让法治教育从“纸上谈兵”走向“躬身践行”,真正实现了知识习得与素养提升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劳动铸魂:价值课堂的具象化突围</p>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成员黄鸿在参加思政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思维发展型“萍乡好课堂”主题教研活动中,以“一块砖”为载体,撬动了深度学习,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从“人民幸福路上的砖”到“大国攻坚路上的砖”,再到“强国路上的一块金砖”,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通过劳动者纪录剪影与GDP数据的联动分析,学生触摸到劳动创造的真实力量;借助大国工匠事迹与科技成就的时空对话,工匠精神从抽象概念化为具体;而“强国路上我的金砖”实践约定,则将劳动教育延伸至课后生活。课堂以“社会大课堂”资源为砖石,用情境化学习搭建起从认知到认同、从情感到行动的桥梁,彰显了思政课“知信行合一”的改革深意。</p> <p class="ql-block">思维碰撞:构建思维好课堂的路径分析</p><p class="ql-block"> 课题组成员王丽老师对如何构建思维好课堂进行了主题讲座,提出三点关键:一要设置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二要运用思维工具,借助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三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议题式教学对学科逻辑的重组,还是情境化学习对生活逻辑的呼应,都指向“素养本位”的课堂革命。通过结构化情境创设,将学科大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迁移的真实任务;通过社会化实践联结,让核心素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这种改革既守住了思政课的价值底色,又创新了育人方式,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时代命题交出了生动的课堂答卷。这给我们课题组启示:唯有让课堂既“接天气”又“接地气”,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才能真正铸就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丰碑。</p> <p class="ql-block">本篇为萍乡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长线教学新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三段四环”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活动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