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山河中的精神丰碑

沧海归客

<h3>       血色山河中的精神丰碑</h3></br><h3>             ——读《吕梁英雄传》有感</h3></br><h3><br></br>                 2417班   高瑾毓</h3></br> <h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br></br>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望一部镌刻着民族记忆的红色经典——《吕梁英雄传》。<br></br>       翻开《吕梁英雄传》,我们仿佛走进一幅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在这片被战火灼烧的吕梁山脉,一群普通农民用鲜血与智慧书写了抗击外侮的壮丽史诗。书中没有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展现了抗战年代吕梁人民“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集体觉醒,这种扎根于大地的英雄气概,至今仍在震撼着读者的心灵。</h3></br> <h3>      英雄从来不是孤胆侠客,而是觉醒群体。       <br></br></h3></br><h3>      小说中,康家寨的民兵们从最初被动抵抗,到后来主动出击,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战士。老村长康明理用生命守护情报,青年民兵雷石柱巧用地道战伏击日军,妇女主任秀梅带领妇女们运送物资……这些平凡人身上迸发的勇气,正是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最本真的写照。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英雄”二字有了最朴素的注解。</h3></br> <h3>      智慧与勇气的交织,铸就了吕梁精神的独特品格。<br></br></h3></br><h3>      书中不仅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更展现了吕梁人民在绝境中的生存智慧。他们根据地形创造“地雷阵”“麻雀战”,用最原始的工具与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周旋;在物资匮乏时,用野菜充饥、土法制药,用坚韧的意志对抗饥饿与伤病。这种将智慧与勇气融为一体的抗争,不仅是对敌人的打击,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正如书中那句“咱吕梁人,骨头比石头还硬!”</h3></br> <h3>      山河为证,精神永存。<br></br></h3></br><h3>     小说以康家寨的重建作为结尾,象征着吕梁人民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当硝烟散去,那些沾满血色的记忆早已沉淀为民族基因中不可磨灭的部分。今日重读《吕梁英雄传》,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炽热的家国情怀——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英雄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每个人血脉中的力量,是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h3></br>      <h3>       合上书本,吕梁山脉的苍茫依旧在眼前浮现。这片土地曾见证过最惨烈的牺牲,也孕育了最坚韧的希望。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和战火的时代,享受着和平与安宁,然而这一切都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br></br>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br></br>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E10kg0znP7WICz-SNRiv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