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

平淡是真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是“中央殿堂、四隅崇楼”风格的唐风建筑群,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有幸预约到5月15日的名额,所以早早做好了参观陕历博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多达十余件,最具代表性的是镶金兽首玛瑙杯、三彩载乐骆驼俑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厅是史前文明至西周时期。</p><p class="ql-block">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渭水两岸、汉水上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氏族聚落。距今约8000~7000年前,这时的先民们种植粟类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氏族生活。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兼有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为繁荣的史前文化。陕西密集分布着两千余处仰韶文化遗址,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二,处于仰韶时代的中心区,并通过尖底瓶、彩陶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逐步向周边拓展,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互动整合。所以,仰韶时代也是文化一统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龙山时代,陕西地区就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周人最初居住在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因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不断迁徙。不窋时代,他们迁至戎狄之间,公刘时迁至豳地,古公亶父时为避戎狄侵扰,迁都至岐阳周原。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周人在周原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  从出土的商代文物来看,青铜器就有比较成熟的制作工艺,各种青铜器具、兵器都很精美;但西周青铜器更以其雄浑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书法而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西周王朝统治中心的陕西,自西汉以来就是出土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地方,出土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居全国首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旟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旟</span>鼎出土于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内壁共铸铭文4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span style="font-size:18px;">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旟</span>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西周盠方尊</p><p class="ql-block"> 盠方尊出土于宝鸡市眉县李家村,内壁铸有铭文108字,大意为:某年八月初吉,穆公陪同盠在周庙接受册命,周王命盠掌管王室禁卫军西六师、王行、三有司,兼管六师及八师艺,并赐给命服等,这是研究西周军事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诸制度,垂范后世。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文物,以磅礴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显示出秦人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丝路起点的长安城日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和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中国因此第一次以一个强盛国家的姿态从长安走向世界。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大量汉代文物,多方面再现了当时发达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雄浑博大的文化艺术以及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各少数民族在北方角逐、内徙、冲突、融合,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在交流和互补中共同进步。丝绸之路依然繁荣,佛教东渐,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p><p class="ql-block"> 此印为西魏名将独孤信之印,1981年出土于安康市旬阳县城东门外。印用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14面镌刻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牍""信启事""耶敕""令""密"。14面印文用途各异,分为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是隋唐至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阶段,国都长安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通过繁盛的丝路,中国与世界广泛交往,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陕西文物反映出大唐盛世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我国陶瓷业大发展时期。唐中期以后盛行饮茶之风,故瓷类茶具需求量增加,加之对外贸易中瓷器占有重要地位,促使唐代瓷器手工业得到充分发展。其时,河北邢窑的白瓷与浙江越窑的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故有"南青北白"之说。</p> <p class="ql-block">  唐代三彩四孝塔式罐</p><p class="ql-block"> 三彩四孝塔式罐仿舍利塔制作而成,于1970年咸阳市契宓明墓出土,为初唐至盛唐时器物,是俗家孝子在佛教的影响下追念祖先、以示孝心的体现。罐体腹部贴塑"董永卖身葬父""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曾子汲水济母"四组人物故事,并刻有相应题记。该罐主题选取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树立的至孝榜样,表现出唐人对孝道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代三彩梳妆女坐俑</p><p class="ql-block"> 1955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王家坟90号墓。女俑坐在束腰形座墩上,左手握铜镜,右手似正往额上贴饰"花黄"。简单的动作、简洁的造型,将一位举止优雅,衣着华丽的唐代女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展示了唐人使用铜镜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唐代镂空缠枝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 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批西域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香囊成为唐代贵族妇女的流行饰物。这件镂空银香囊顶部设有环链和挂钩,重球分内外两层,外壳镂空缠枝花鸟纹,内层用轴心相互垂直的平衡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国环转轴和香盂的彼此制约,使香盂始终保持水平,所盛香料不会倾覆。这件1000多年前的香囊装置原理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相同,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  唐代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p><p class="ql-block"> 此镜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金银平脱是唐代器物装饰的一种方法,其工艺流程是把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髹漆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突显出漆地上的金银图案,以取得华丽夺目的艺术效果。此镜以4只口衔绶带、昂首展翅的鸾鸟为主题纹饰,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贴饰花叶形银片。鸾鸟自古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吉祥鸟,"绶"与"寿"谐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  五代青瓷提梁倒灌壶</p><p class="ql-block"> 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集鸟中之王、兽中之王、花中之王于一身。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倒置注水,盛满放正,滴水不漏,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造型大气,设计独特,饰纹精美,釉色莹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耀州瓷青是古代名瓷之一。始于唐,盛于宋、金,元代逐渐衰落。耀州瓷以青色为主,以刻花、划花、印花装饰手法为特征,题材丰富,器型多样。</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是专题展馆,主要展示馆藏文物及其详细介绍,本文已穿插在各个时期做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厅以《彩陶·中华》为主题,展览汇集了全国16个省区市36家文博单位的245件(组)彩陶及相关文物精品,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以《玉韫·九州》为主题,展览汇集了全国15个省区市48家文博单位的450件(组)精品玉器及相关文物,展现了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以《吉金·中国》为主题,展览汇集了全国17个省区市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组)青铜器及相关文物精品,展现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陕历博是收藏和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馆藏文物达171余万件(组),藏品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很值得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