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散记之二

苏怀亮

<p class="ql-block">西游散记之二</p><p class="ql-block">苏怀亮</p><p class="ql-block">西欧六国旅游了一遭,回来写了一篇算是感想之类的文章。见闻方面基本没谈。因为一是匆匆十来天也见不了多少,倒是听了很多,当然主要是听导游讲说。给我们做导游的是一位男士,非常专业,基于他二十多年的欧洲导游功底,一路讲解,详略得当,主题突出,信息量很大。把西欧六国的历史轮廓基本上勾勒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要说所见,山水田园,全世界大同小异,无非是植被好坏而已。西方的山水未必就比中国的美。其实,世界上最美丽的山水在中国。</p><p class="ql-block">倒是沿路看到的乡村,和中国的乡村是大不一样的,住户分散地坐落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周围树木繁茂,尖顶的欧式风格房屋,画面感特强的童话世界。拍照几乎不用刻意取景,举手一拍便是桌面风景。</p><p class="ql-block">城市也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巴黎,狭窄的街道,古典式的楼房建筑是老旧的,颜色灰暗。抬头望去,没有现代气象。石头钉子铺就的街路,虽然有些高低不平,但被几百年上千年的脚底摩擦得油光发亮。满条街道看不到中国式的大理石马路牙子。更见不到中国城市的街道绿化带,一座城市的街道几百年不翻修,这还真有点儿匪夷所思。这样的景象,你可以说它是历史悠久厚重,也可以说它是落后。街道上的汽车,行人的衣服装扮,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街道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路上,导游一再讲两个重点,</p><p class="ql-block">一是要看管好身上携带的包包,因为小偷特别多,不仅偷而且抢!这令我很是惊讶,不是说西方是法治文明的典范么?怎么会这样呢?第二个重点是酒店客房不像国内那样宽敞,设施也不像国内那样齐全高档。我们入住后,的确如此,没有洗漱用品,没有拖鞋,没有水杯,更没有热水壶,因为西方人不喝热水。所谓的标间就是两张较小的单人床并在一起的。整个空间比较狭窄,因为地下连一个大一点的拉杆箱都打不开。</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拿享受的观点衡量,是寒酸,但的确环保节俭。西方人的住宅我没有进去过,不过通过酒店客房大约可以推想见具体情形。联想到教堂皇宫的高大恢宏,极尽奢华。这种极度反差的现象颇值得思考。</p><p class="ql-block">到了瑞士,因为是世界名表的发源地,买不买进去看看还是可以的。店铺很多,进店浏览一家便可窥豹。钟表,它就是一个计时的工具,时光并不因钟表的普通与昂贵而快慢。</p><p class="ql-block">从店铺出来,门前是草坪和分布均匀的花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引人注目之处,而其中一个花池的几个干活的维修工让我驻足良久。</p><p class="ql-block">施工内容是给花池贴瓷砖,这样的小工程,在我们国内有一到俩人即可。可眼下这个“工程队”竟然有五个人,一人和水泥,一人将和好的水泥铲到一个提桶里,一人将桶提到技工脚边倒下,一人将倒下的水泥用小铲子铲到技工的泥托上。各司其职,分工如此精细明确!而且动作很慢。我忽然联想到导游讲说的西欧好多教堂花费上百年甚至五六百年才建成。其原因之一大约与这样的“磨洋工”有关系。</p><p class="ql-block">2019年,巴黎圣母院顶部遭受了一次火灾。我们去游览的时候,修复仍在进行!这样的速度放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速度”这个词。</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就又想,论干活速度西方人真是悠哉悠哉,可现代科学技术又起源于西方。看来,创新的确需要静下心来,“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是有道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