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7日早晨,阳光明媚,鸭绿江面泛着粼粼波光,我站在断桥的入口处,抬头望见那座残缺的钢铁骨架横亘在江面上。桥头“鸭绿江断桥”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钝钝的光,像一段被时间打磨过的历史。这座由日本朝鲜总督府于1911年建成的铁桥,此时正以它断裂的身躯,向我们诉说着比江水更绵长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鸭绿江畔,远远望见那座横跨江面的断桥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断桥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残破的桥身在蓝天的映衬下,仿佛是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我缓缓走近,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江水悠悠,似乎在低语着那些过往的岁月,断桥则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通过检票口,踏上了断桥,脚下斑驳的桥面发出“嘎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久远的回忆。我沿着桥面缓缓前行,目光扫过每一块钢铁,每一个铆钉。这些曾经承载着战士们冲锋脚步的钢铁,如今已锈迹斑斑,但它们依然坚韧地挺立着,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游客,站在断桥的一侧,有一处巨大的弹坑,那是战争留下的痕迹。我好奇的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弹坑边缘粗糙的钢铁,心中的思绪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象着当年炮弹来袭时,这里是怎样的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也许就在这一瞬间,有战士倒下,他们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为和平与正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行至断裂处,四根钢梁突兀地终止在空气中,像被巨兽咬断的肋骨。1950年11月那个燃烧的雪夜仿佛浮现一一美军轰炸机的轰鸣、冲天火光、坠入冰河的钢铁碎片。而今残留的桥墩上,弹孔化作黑色的眼睛,与对岸新义州沉默的烟囱对视。这时,江风掠过耳畔,恍惚间似有《英雄赞歌》的旋律从江底升起。</p> <p class="ql-block"> 在桥头处,矗立着一座彭德怀司令员的雕像,彭老总威风凛凛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他骑着战马,攥紧缰绳,目光如剑,穿透历史云雾,直视鸭绿江的对面。让我不由回忆起那句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据说:在1950年10月19日,暮色秋雨,志愿军将士踏上渡江之行。彭德怀司令员……搭乘一辆苏式绿色吉普车,悄然超越了行进的第四十军先头部队,率先驰过江桥,驶入朝鲜的夜色。第三十九军军长吴信泉记得:当年在钢桥上,有战士小声计算着这段路程的距离——1500步。就要跨出国界,去陌生的土地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从断桥上向下走,我来到了旁边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据介绍:馆内陈列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那都是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在一幅巨大的战争地图前,让我了解了鸭绿江断桥在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它连接着中国与朝鲜,是志愿军后勤补给的关键通道,正因如此,它成为了美军重点轰炸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些记录着惨烈战争场景的照片和文物,我的心情越发沉重。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战争的硝烟中消逝,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这种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已到中午,灿烂的阳光照在断桥面上,给它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我再次望向断桥,心中的疑问有了答案。这座断桥,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更见证了中朝人民的友谊和志愿军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精神。它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鸭绿江上,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此次丹东之行,我的收获不仅仅是一段旅行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站在断桥前,心中暗暗发誓,要将这段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