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厌学这种现象充斥着农村学校的各个年级,就连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对待学习普遍是没有兴趣。在老师的压迫下不情愿的进行着学习工作,只应付老师的作业,其他的一概不学, 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教育的悲哀。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如何可以好好学习。 几十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这些原因。 </p><p class="ql-block"> 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物质享受,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与陪伴。 </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老人只负责吃饱穿暖,别的教育管不了或者不管。有的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老人干脆听之任之,随便. 父母从心里感觉亏欠孩子,只能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好不容易的陪伴孩子时间变成了给孩子消费,尽量满足孩子们的物质要求.孩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父母教育与陪伴的缺失,是孩子厌学的首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大量电子产品的运用,使孩子沉溺于上网或游戏中,对外界的任何事物缺乏兴趣。 </p><p class="ql-block"> 曾对班上孩子的手机拥有率做个调查,小学阶段,85%以上的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手机。家长监管的缺乏,课余时间的孩子都是在游戏,上网和刷视频。游乐场里,五年级以上的孩子你都很少见到,他们都在家里上网游戏和刷视频,玩也缺乏吸引力.家长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孩子就会感觉到很无聊,让他们自己去玩,去做游戏,孩子好像没有什么可以玩,也不会去玩,好容易几个孩子凑到一起,不是联机打游戏,就是低头自己看自己的手机,根本也不交流,也不共同去玩.除了上网,就没有感兴趣的项目。 </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 </p><p class="ql-block"> 曾在班里进行了采访,80%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去学校上学的,不是自己自愿去学校的,认为去学校上学就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减少居家的寂寞和孤独,到学校去起码有一个玩伴,而不是真正的爱学习。所以,学习就是应付,分数的多少无所谓,即使个位数的成绩也无动于衷,内心也不会起多大的波澜。 </p><p class="ql-block"> 学生普遍缺乏爱心和感恩的心。 </p><p class="ql-block"> 曾在讲助人为乐的主题时说:“扶着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助人为乐的表现,”下边儿,一个孩子脱口而出:”骑着老奶奶过马路也是助人为乐.”“一扶”一”骑”,有多大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 .”学生不是批评这个学生的观点,而是哄堂大笑,还有部分学生的应和,我不禁想起</p> <p class="ql-block">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孩子心灵上的对是非观念的麻木才是学生这样表现的真正原因.我除了痛心以外就是真无语。 </p><p class="ql-block">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所有的享受都是应该的,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必然的,不能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是父母无能的表现,父母吃苦受累与他们无关,他们就没有爱心和感恩的心。 </p><p class="ql-block"> 学生荣辱观的错误理解和部分家长的错误身教培养,也是农村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受社会上某些人的影响以及网上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使很多学生对荣辱观的概念混淆不清,他们缺乏正确的导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认识不清,不能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错误的言传身教助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 </p><p class="ql-block"> 错误的教育指导和教学方法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天性。</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指挥棒是搞好教育的必要条件,以分数定乾坤,必将让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去内卷。用分数去评价学生和教师,一起去让他们去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卷分数,好像是好学生和好老师的评价标准。学科类培训和各种辅导机构的诞生,一定有他们存在的必然性.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迭出,让老师和学生手忙脚乱,找不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一会儿要求目标教学,一会儿要求大单元教学,一会儿要求核心素养,一会儿要求教学评一致性……一会儿学永威,一会儿学习杜郎口…….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形成都是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不是三天就可以学会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师生得有一段适应和过程.更新过快,会让师生摸不着方向,这个方法刚适应,又换了新的学习方法,师生还得重新调整和适应.总是在应付各种检查的路上,师生都不好适应.过分强调分数,让老师用尽浑身解数去提分,死记硬背,狠抓狠挖格式训练虽然可以得分,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总之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现在农村教育的一道硬伤,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改变,这条道路艰难曲折而且漫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