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有男孩,成长之路恰似幼苗破土,自有其节奏与规律。回想他两三岁时,姐姐满怀期待地为他挑选奥特曼动画片,坚信“没有男孩会不喜欢奥特曼”,他却独爱《海底小纵队》,在海洋探险的故事里流连忘返;当他踏入幼儿园,我依照“男孩爱武器”的固有认知,精心准备整套武器题材绘本,他却只瞥一眼便束之高阁,转而沉迷奥特曼,甚至像模像样地给家人当起“老师”,开班讲授奥特曼知识。 直到小学二年级,这个曾经对武器绘本毫无兴趣的孩子,突然将家中那套尘封已久的书籍翻得卷了边,还四处搜罗军事题材读物,对各种武器型号如数家珍,对中外战役、军事家生平侃侃而谈。更让我意外的是,他的崇拜对象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转变为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读完《毛主席》一书后,他感慨:“毛主席伟大的一生,不是这一本小小的书就能写出来的。”听着七八岁的孩子说出这般老成的感悟,我既为伟人精神的深远影响动容,也更深切地领悟到教育需顺应成长规律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古语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孩子从坐不住看一本绘本到沉浸书海的蜕变,恰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生动注脚。曾几何时,我也难免心急,试图让一年级的他挑战奥数,却忽略了幼升小阶段最重要的是适应新环境。及时调整心态后,我告诉他:“我们不着急,没做幼升小衔接就像赛跑时晚出发一步,但只要保持认真努力的态度,下学期一定能追上同伴。”果然,一年级下学期,他和同学们就能并驾齐驱。进入二年级后,成绩稳步提升。当他因进步而略有骄傲时,我又引导他:“分数只是你实力的体现,你要习惯优秀。作为班干部更要肩负起带领班级进步的责任。”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愈发明白“上医治未病”的深刻哲理。父母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有长远眼光。比如处理他与同学的摩擦时,我意识到学会与人相处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小学阶段若未修好这门课,青春期面对课业压力与新烦恼时,便容易陷入情绪困境。如今,每当遇到暂时无解的难题,我不再焦虑——时光会酝酿答案,成长自有时节。 </p><p class="ql-block"> 为人父母,都渴望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在这条路上,我们既需有悉心浇灌的耐心,亦要有静待花开的从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带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来到世间,终将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作为家长,与其焦虑掌控,不如顺势而为,珍惜亲子同行的时光,在陪伴中修行,在信任中守望。毕竟,未来虽不可预知,但那份顺应成长规律的智慧与坦然,终将化作孩子生命土壤中的养分,滋养出属于他的璀璨天地。孩子,妈妈不知道未来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只是每天看到你朝气蓬勃的样子就心生欢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