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宗振 PART<strong data-brushtype="text">历史上的嶅阳镇</strong><h3>五一假期,从济南回临沂专程路过新泰市南嶅阳村,探寻省立沂水师范在这个沂蒙乡村办学的岁月。<br></br></h3></br><h3>查197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嶅”字的解释为:“嶅阳,地名,在山东。”据《新泰县志》等史料记载,青云山在清康熙年前叫嶅山,春秋时期,嶅山曾被列为祀典。“敖山…一名青云山,与泰岱、灵岩、五峰、莲花称五山,祷祀最盛”,是齐鲁一带的历史文化名山。嶅阳镇即嶅阳村,主要指现在的南嶅阳村,因位于嶅山之阳而得名,现在隶属于新泰市汶南镇管辖。</h3></br><h3>嶅阳镇明清时期就是新泰到蒙阴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旱码头。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走的最多的路线为蒙山后路,而嶅阳镇是从泰安府到沂州府御道上的必经之地。</h3></br><h3>民国时期,嶅阳镇上有两户大地主,梁培芹和牛金铸,两家是儿女亲家。当时全村土地4700亩,梁、牛两家就占去2600多亩,房屋数百间,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甚至壮观。还有酒店、油坊、典当行等店铺,生意红火。家里更是富丽堂皇,牛马成群,家中仆妇、丫环、长工有上百人。尤其是牛金铸家,那时全村共有370户人家,其中就有230余人为他家扛活,还有70多个佃户常年向他家交租。</h3></br> <h3>省立沂水师范在嶅阳时的教师办公室,当年为地主牛金铸家的厢房</h3></br> <h3>地主牛金铸宅院的影壁墙,虽已残垣断壁,仍能看出当年的实力和辉煌</h3></br> PART<strong data-brushtype="text">沂蒙地区教育研究会的成立</strong><h3>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新泰县一直属于沂蒙专署。1948年5月,新泰国民党及还乡团受我军沉重打击南逃,新泰全境解放。7月,中共华东局为加强鲁中南地区行政统一,将鲁中行署、鲁南行署、滨海专署合并,成立鲁中南行政公署,隶属山东省政府。其中鲁中南行署第二专员公署,即沂蒙专署,辖沂南、沂中、沂源、沂东、蒙阴、蒙山、新泰、泰宁等8个县,专署机关驻新泰汶南一带,距离嶅阳镇仅几里路。<br></br></h3></br><h3>随着新泰的解放和全国战争形势的发展,在解放区建设新学校,恢复被战争重创的教育,快速培养教师、干部成为当务之急。沂蒙专署根据山东省政府的要求,在专区附近的嶅阳镇开始办教干、教师训练班,即沂蒙地区教育研究会,由专区文教科长庄伯方临时负责。训练班学员主要来自专区所辖的八个县的在职教师、教干或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区、村干部和部分社会知识青年。至10月,教育研究会学员已达180人,经过三个月的短训,学员被分配到沂蒙专区各县村工作,为恢复沂蒙地区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h3></br><h3>1948年10月,山东省政府决定,将沂蒙地区教育研究会改为“山东省立沂蒙中学”,重点为沂蒙专区培养教师队伍,校址就选在嶅阳镇上的梁、牛两户地主大院里。</h3></br> <h3>▲省立沂蒙中学时期使用过的图书印章</h3></br> PART<strong data-brushtype="text">创办山东省立沂蒙中学</strong><h3>今年88岁的刘守存老人,身体硬朗,记忆清晰,沂蒙中学办学期间他家就住在学校前面,跟学校一墙之隔。那时他刚11岁,对学校及周边情况印象尤新。</h3></br><h3>当时村里的梁培芹和牛金铸两户大地主奢华程度非穷人能想象,他们的住宅大院套小院,阡陌幽深,纵横交错,若无人引领,进入后晕头转向,很难分清东西南北。每个大院都有一座门楼,形制巍峨,雕饰繁复,青石垒砌的五级台阶,两侧门枕石上雕龙画凤,兽面衔环的朱漆大门正上方,是青砖雕纹与白石灰抹平的长方形匾额,再上面歇山式琉璃瓦顶,正脊两端螭吻吞脊。每个门楼外形基本相仿,细节略有不同。</h3></br><h3>据刘守存老人讲,牛金铸不光是大地主,还是山东省参议员,家里尤其富有。他家还有座15米高的五层大楼,人称“牛家楼”,花岗岩垒筑,蔚为壮观,远在村外数里路就能看得到。直到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驻嶅阳后,牛家楼才被彻底拆除。</h3></br> <h3>五一期间,本文作者采访新泰市汶南镇南嶅阳村村民、88岁的刘守存(右)老人</h3></br><h3>当时嶅阳镇已是解放区,梁、牛姓地主的宅院都已充公,离沂蒙专区机关又非常近,又有教育研究会的办学基础,所以沂蒙中学建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h3></br><h3>学校筹建组由曹洁村任组长以及侯海亭、杨希鲁、王春亭、李敬秋等五人组成。1948年11月,鲁中南行署又派了隋希武、张冠五、刘松筠、王纪昌等四名干部和五名教师,壮大师资力量。11月底学校开始师范招生工作。</h3></br><h3>由于沂蒙专区知识青年大多到了前线或支前工作,学生来源比较困难,在专区所辖的八个县广泛发动后招生名额仍不足,又派人到鲁中南行署三专区(沂山专区)的临朐、安丘一带以及一、二专区接界处一带招生,直到12月22日,学生才陆续到齐,共114人。</h3></br><h3>根据学习程度编为三个班,一班为高小毕业,二班为高小肄业,这两个班就是沂水师范历史上的初等师范一级学生。三班程度更低,仅为初小程度,学习课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后随初师二级学生一起毕业。一、二班学制为两年,三班学制二年半。</h3></br><h3>1948年12月28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庆祝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大捷及沂蒙中学的诞生。山东省政府任命沂蒙专署副专员陈筹兼任校长,曹洁村任教导主任并主持学校正常工作,隋希武任总务主任。自此,红色政权在山东解放区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诞生,后来以其浓郁的红色基因和强劲的办学势头,发展成为沂蒙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h3></br><h3>沂蒙中学虽然为初创,但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当时学校直属山东省管辖。业务、经费由省政府教育厅管理,人事由鲁中南行署教育处代管,党群组织则由沂蒙专署管理。课程设置也较为全面,主要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美工、音乐、体育等,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也都有明确规范。</h3></br><h3>1949年夏,陈筹调走,7月15日,曹洁村调任峄县中学校长,山东省政府任命原兖州一中校长张寿民为沂蒙中学校长。随后不久,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沂蒙乡村师范学校”,张寿民成为沂蒙乡师第一任校长。 </h3></br> <h3>1949年4月10日,山东省立沂蒙中学全体教职员合影。前排自左至右依次为:徐李云、侯海亭、石仙洲、杨希鲁、成华南、吕明文、曹洁村、齐树新(又登举);二排自左始依次为:李培俊、隋希武、高本纯(又杰民)、刘松筠、于瑞、三排自左始为:张冠五、王继昌;四排自左始依次为:王春亭、樊从云、吴利民(又健保)</h3></br> <h3>1949年4月,省立沂蒙中学全体教职员学生合影,摄于嶅阳</h3></br> PART<strong data-brushtype="text">沂蒙乡师的岁月</strong><h3>1949年9月15日,沂蒙乡村师范新招收的40人开学,编为初师二级二班,1948年12月招生的一级三班(基础低)改为初师二级一班。沂蒙乡师是从初师二级正式开始的。</h3></br><h3>刘守存老人对沂蒙乡村印象比较深刻。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学校是东北门,大门朝北,门头匾额上刻有“沂蒙乡师”四个大字。</h3></br><h3>当时办学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教学设备也很简陋,老师、学生住的都是一样的房舍,睡得都是用门板搭起来的床铺,学生课桌也是地主家的“条山几”,更没有板凳。教职员工也是代薪制,即发给小米,再将小米折为代金。一般教师月工薪额为小米200-300斤,学生每月小米70斤,基本能吃饱就可以了。</h3></br><h3>不过沂蒙乡师的学员来到村里,村子一下就热闹起来了,村民时常能听到唱歌声、读书声,此起彼伏的操练声、口号声。每到周末,学员们就到农户家里挑水、喂猪、扫院子,帮助村民做些农活。</h3></br><h3>据刘守存老人回忆,乡师的学员和村民关系非常融洽,当时他家里没有整劳力,学员还帮着他家收割过麦子。学员有时还借村民的案板、面盆等炊具,组织包水饺、擀面条来改善生活。</h3></br><h3>沂蒙乡师的学员,大多在农村锻炼过,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磨粮食。</h3></br><h3>今年77岁的王起春,家就住在沂蒙乡师校园墙西,有几间老房子还是土改时分的地主宅院,至今还保留着。他小时候常听母亲讲乡师学员磨米的事。</h3></br><h3>那时候村里就一个石碾,沂蒙乡师一百七八十口子人吃饭,校工每天都去碾上磨米,一斤谷子能出六两米,白天碾基本都让乡师的校工占用着,不能耽误学员吃饭。王起春的母亲和村民都是趁晚上碾不忙的时候才去碾米。</h3></br><h3>沂蒙乡师的文体活动也搞得热火朝天,排演《赤叶河》《白毛女》《王秀鸾》等歌剧,还经常给周边群众演出。刘守存老人对当年看的“白毛女”还有印象。有个叫王建(音)的学员扮演的黄世仁,学员徐庆顺扮演的革命青年王大春,演得形象逼真,演到动情处,时而群情激昂,时而哭眼抹泪。演出的服装道具大多是向老乡借的,舞台也是用秫秸、报纸等扎制而成,布置非常简陋。但演出深受村民喜爱,每到一处,村民扶老携幼,争相观看。</h3></br> <h3>张寿民(1908.03-1998.07),山东莱芜人,1949年7月任省立沂蒙乡村师范第一任校长,1950年3月沂蒙乡村师范更名为省立沂水师范,张寿民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4年9月后调任临沂师范学校校长、临沂大学教育系主任、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等职。1985年离休前任临沂地区教育学院顾问。</h3></br> <h3>今年77岁的王起春,家就住在沂蒙乡师校园墙西,小时候常听母亲讲乡师校工磨米的事。老人指向的破败院落,即为当年嶅阳镇上大地主牛金铸家的“牛家楼”,五层楼15米高,1964年才彻底拆除。</h3></br> PART<strong data-brushtype="text">省立沂水师范在嶅阳</strong><h3>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山东省行政区划进行大规模调整,鲁中南行署被撤销,其原辖区域拆分重组为临沂专区、泰安专区、沂水专区、滕县专区,纳入山东省人民政府直接管辖。沂水专区辖沂水、莒县、日照、莒南、沂南、蒙山、蒙阴、沂源、莒沂等9个县,专区机关由汶南迁驻朱位、坦埠一带。由于之前的新泰、泰宁两县划归到泰安专区,省政府批准将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沂水师范学校”。同年11月,学校计划东迁沂水县城。<br></br></h3></br><h3>根据1950年底的学校工作报告,当时在校生共有初师两级,一级两个班78人,二级两个班76人,共154人。学制为两年,寒假一级两个班本应毕业,但1950年11月,由杨希鲁、侯海亭等老师带队,在莒沂县驻地(沂水马站)参加土改工作,时间为4个月。为此学校向省教育厅申请延期到1951年暑假毕业,但省里没批准,于是就等着土改结束后,初师一级于1951年3月毕业。</h3></br><h3>1950年学校没招新生,初师三级是1951年2月招生的,其中就有学员赵然蔚。</h3></br><h3>今年3月份,有幸采访到了省立沂水师范初师三级学员、94岁高龄的赵然蔚校友。老人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一见面有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老人记忆很好,侃侃而谈,聊起70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h3></br> <h3>本文作者采访初师三级学生、94岁的赵然蔚(右)校友</h3></br> <h3>94岁的赵然蔚校友为母校沂水师范题字</h3></br><h3>赵然蔚老家是莒县碁山镇,据老人回忆,1948年、49年,基本能活动的青年都参了军或者去支前,当时他家庭情况还算好的,父亲做点小生意,但由于战乱,他上小学也转了好几个地方,先后在莒县埠前头小学、莒县县立完小,后来又在官庄完小上学,他还跟着老师在沂水北社往前线运过炮弹。</h3></br><h3>1951年1月,省立沂水师范开始招生,时年20岁的赵然蔚报名参加了考试。考试是在莒县东莞完小进行的,坐着一块荆棵头子,在木案子上答的试卷。当时符合条件的青年并不多,所以比较容易地就考上了。虽然报考的是沂水师范,但沂水的校舍刚开始建,新生还需要到新泰嶅阳去上学。</h3></br><h3>1951年2月,初师三级100名新生在嶅阳省立沂水师范开始上课。</h3></br><h3>据赵然蔚老人回忆,当时的校长是张寿民,书法写得很好,个子不高,偏瘦,走路背着手,手里经常拿着烟袋包子。那时还没开设书法课,张寿民校长给他们上过政治课。另一位印象很深的就是刘云程,当时他是教导主任,沂水刘家城子村人,后来调走筹建莒县中学。刘云程很文雅,大个子,长得也帅,很有文采,讲话也很有水平。还有数学老师高在三,山大毕业的,很有学识,师生有不明白的问题都是向他请教。还有语文老师张树军(音),体育老师范同云(音)等,赵老基本都能想起名字来。</h3></br><h3>赵然蔚之所以对老师印象这么深,因为当时他任班长,班主任杨老师患有肝炎,不怎么上课,班里的主要事务,像领劳动工具、发放生活费等都是他代替班主任来做,所以对学校情况比较了解。</h3></br><h3>当时学校上课要求也很严,学生必须以学习为主,每天上课、自习8小时,睡眠9小时,体育、娱乐时间每天不得小于1小时,其他社团活动每周不得超过2小时,学生干部强调一人一职,不能兼职过多。</h3></br><h3>经济上虽然困难,但国家对师范生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视的。据赵然蔚回忆,当时学生一个月供应八块钱,拿出一块作为体育费,其余七块钱是生活费,但基本上能吃饱。在那个老百姓吃不上饭的年代,赵然蔚等学生们还能吃饱饭,这已经很知足了。赵老还笑着说,那时无论当兵还是上学,很多也是为了能吃饱饭。</h3></br> <h3>1950年底,省立沂水师范学校工作总结</h3></br> <h3>1951年3月,初师一级毕业合影,摄于嶅阳</h3></br> <h3>1951年6月,初师二级毕业合影,摄于嶅阳</h3></br> PART<strong data-brushtype="text">从新泰嶅阳到沂水县城</strong><h3>沂水县城的新校舍从1951年2月动工到7月份落成,校长张寿民做了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据刘云程撰写的《忆张寿民同志》记述,张寿民多次徒步往返于相距200多里的新泰、沂水两地之间,勘察校址、办理征地手续、寻找施工队伍、督办工程用料、解决建校经费。当时国家没有学校基建经费项目,为了解决迁校费,张寿民校长冒着严寒,亲自找到省教育厅厅长孙陶林家里,面陈建校困难,最后由教育厅从教育经费中拨出几万斤小米予以解决的。</h3></br><h3>1951年7月15日,正是放暑假的时间,沂水的新校建设基本完成,学校开始往沂水搬迁。当时初师一级、二级均已毕业,初师三级全体学生以及20多名教职员工一起,从新泰嶅阳步行到沂水县城。据刘守存老人回忆,当时他们嶅阳镇上一位给学校挑水的李姓校工,一位给师生做饭的张姓校工,都一起跟着搬到了沂水,后来在沂水安家落户了。</h3></br><h3>94岁的赵然蔚还讲了个笑话。他班里有位叫王环的女生,老家是沂水诸葛的,搬迁途中,正是大热天,王环穿着棉袄,同学们都笑话她。王环却说,棉袄背着大沉沉的,穿在身上就觉不着沉了啊,惹得同学位开怀大笑。</h3></br><h3>据刘守存老人讲,省立沂水师范从嶅阳镇搬走后,校舍、资产先是给了楼德师范,后来又在这里建立了新泰县嶅阳完全小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片校舍才分给了村民,现如今大多已拆除重建,仅剩下的几间偏房,也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了。</h3></br><h3>1951年8月,初师四级98名同学跨入位于沂水县城茶庵街上的省立沂水师范学校大门,开启了师范求学之路。</h3></br> <h3>张寿民校长为初师三级1班王环同学亲笔签发的毕业证书</h3></br> <h3>1954年1月,初师三级毕业合影,校址在沂水</h3></br><h3>参考资料:</h3></br><h3>《临沂大学沂水校区发展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22年;</h3></br><h3>《中共沂蒙党史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h3></br><h3>《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1期;</h3></br><h3>《新泰文史》,2019年第3、4期。</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_0hoITxy4ku-_heay6Mo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