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4日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青海湖时,湖水像披上浅金色的衣裳。远远望见几只白鹭,又或许是苍鹭大雁,在宁静的湖光山色间悠然徘徊。</p><p class="ql-block">我驻足湖边,凝视着眼前难得一见的壮丽画面,蓦然想起,王勃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世场景,如梦亦幻却又真真切切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的壮美令人陶醉难忘。我们在湖岸边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赶紧去停车场和孩子汇合。</p><p class="ql-block">汽车在湖滨大道上跑了一段时间后,孩子说前面就到大柴旦了。此时,我怅然若失地望向窗外,那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绿翡翠、蓝宝石的湖泊,此刻已淹没在黝黑的夜幕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环游西北,是从甘肃天水市启程,游甘谷逛临夏奔门源走祁连山大草原,一路向北。从甘肃到青海四千多公里的路程,环游至此,这趟西北游已近尾声。当天原本是游完青海湖后,再往前走到大柴旦翡翠湖,看看那些绝美的盐湖,傍晚便可抵达西宁市郊。</p> <p class="ql-block">谁知半路遭遇了泥石流。等了三个多小时后,道路终于抢通了。我们紧赶慢赶五点到了青海湖。售票处的窗口挂上了帘子,我领着老伴跑到景区入口,恰好有个小伙子在门岗收拾卫生,我赶紧凑上前报告:我们从辽宁大连来……</p> <p class="ql-block">他看了我和老伴的身份证后,没半点迟疑便打开闸口(青海湖景区60周岁以上免费)让我俩进入景区。感谢这位小帅哥,了却了我们游览青海湖的夙愿。</p><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多钟,我们终于走进了距离塔尔寺不远处,一家藏族同胞经营的旅店。此时夜色朦胧,深邃的郊野万籁俱寂。</p> <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风和日丽。我们睡到自然醒,洗漱时差不多快九点了,此时才发现,三层楼的旅店里听不到一丝嘈杂声,昨晚进入旅店后,在楼道里碰见的藏族兄弟已不见了踪影。我们赶紧整理收拾好行装,吃过早餐后,步行前往塔尔寺。</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市的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上。这座寺院始建于1379年,是专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被尊为“世界第二佛陀”,“文殊菩萨化身”的宗喀巴大师建造。</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师,1357年10月10日诞生于湟中的莲花山上。宗喀巴”是世人对他的尊称。大师的出生地“湟中”藏文为“宗喀”,巴是人称的意思。他幼时聪慧过人,三岁进夏宗寺,拜谒大德高僧受近事戒。七岁被父亲送进夏琼寺受沙弥戒,十三岁正式出家。十六岁奉师命步行前往西藏深造。</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进藏六年后,母亲甚为想念儿子,便剪下一束白发附上一封信,让去往西藏的友人捎给儿子,希望他能回家看看。宗喀巴接到母亲的来信,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他也想回家探望母亲,此时大师创立新教派如火如荼,如果回去,往返时间太长定会给创新大业带来影响。</p> <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他给母亲、姐姐回信,分别捎去了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道:“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传说,宗卡巴大师的母亲在此地诞下宗卡巴,她割断脐带脐血滴落渗入地下,数年后竟长出了一颗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尊狮子吼佛像的图案。)和那株白旃檀树为胎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1379年,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在当地五个部落信徒的支持下,按照宗喀巴的意愿,砌成了一座十二点五米高的银塔,取名“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也是儿子慰籍母亲唯一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在西藏求学深造时,不畏险路危途奔波于前藏后藏各地,拜名师访高僧。潜心研学近二十年。成为受人敬仰的大德高僧、著名理论家,他在西藏各地开坛讲经、辩经、传教。彼时西藏宗教界奢靡之风盛行,他著书立说针砭时弊,倡导严格的清规戒律,要求僧人独身、禁酒、戒杀生,并亲自戴黄色僧帽以示决心。他的改革理论和主张,无疑在雪域高原掀起了狂飙。在宗教界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支持,也得到了僧侣们的忠心拥戴,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终成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白驹过隙岁月悠悠,那座母亲曾亲手缔造的莲聚塔,建成后的一百多年间,仍拥抱着那棵菩提树,孤独耸峙在山腰间,虽几经维修改建也终未成寺。明嘉靖三十九年,有位禅师在塔的侧面倡建了一座静房修禅。1577年又在此塔旁建筑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藏、蒙、汉等族部落信徒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这便是塔尔寺寺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师自诞生之日起,三岁受近事戒,十三岁入寺出家,十六岁奉师命离开故土,去西藏学习深造,直至六十三岁时在甘丹寺圆寂。他都没能再踏上家乡的土地。但他开创的惊天伟业与日月同辉,影响了很多其他派系的喇嘛和信徒。在他们心中,宗喀巴大师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根本,一切众生的怙主,并非只属于格鲁派。他就像阳光一般,他的慈悲普照在所有众生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因此,塔尔寺成为中国西北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并享誉东南亚。这份殊荣仰赖宗喀巴大师一生的功德。还要感念其八大弟子继师统传承衣钵,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大力弘扬、传播宗喀巴的教法教义。日后都成了格鲁派乃至宗教界受人尊敬的大德高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其中克珠杰更是被尊(追认)为“一世班禅”,根敦朱巴被尊(追认)为“一世达赖”。这是藏传佛教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也标志着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创立最晚的格鲁派(黄教),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从此开启了西藏“达赖”与“班禅”两大活佛体系的传承序幕。这也是迄今为止依然主宰藏传佛教的最大教派。</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也深受历代中央政府的尊崇。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专程来塔尔寺朝拜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典礼就在塔尔寺隆重举行。同年10月,十世班禅从塔尔寺向毛泽东主席发出贺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央特邀十世班禅进京。十世班禅赶赴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亲切接见和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走进寺庙山门,映入眼帘的是塔尔寺标志性建筑——八宝如意塔。这座藏式建筑呈宝瓶状,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同时也是致敬宗喀巴大师的纪念塔。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此时塔身斑驳的白垩层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跟随导游的脚步,深入这座六百多年的圣寺。抬眼望去,整座寺院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一沟两面坡上。远远望去,寺院依山势建筑、铺路垒院,集合了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千余座,这些建筑集合了藏式平顶与汉式飞檐斗拱、歇山金顶于一体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置身于花寺、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建筑中。参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佛堂、习经堂,感受着六百多年的寺院那份神秘。空气中弥漫着松枝燃烧散发的清香,那一瞬间好似可以忘却俗世的纷扰。</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前曾游览过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寺。那是我们今生,首次走进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走在塔尔寺场院里,仍是带着三分虔诚七分好奇的心情,漫游这座佛教中心、黄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随着步伐前进,塔尔寺的神秘亦逐渐揭开。眼前的这些庙宇殿堂,可谓每一座都是一个艺术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管是它的建筑、人文、手工还是艺术藏品,不管是行走在寺院里的来往游客,亦或是信众香客,芸芸众生汇聚于此,在这座经历了六百年岁月洗礼的古刹里,似乎一切都沾染了佛的神秘,每一个画面中都蕴藏着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跨过绘有法轮金鹿的门廊,辩经场上的红袍僧人扬起金刚手印,惊起檐角铜铃一串清响。转过绘有吉祥八宝的照壁,密宗院落的幽深扑面而来,彩绘门楣上的怖畏金刚怒目圆睁,酥油灯火在幽暗经堂里跳动着橘色秘密。还有那些独特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的石雕,沉稳内敛的砖雕,都给数百年古寺增添了岁月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更是不能错过的地方,它是塔尔寺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可供千余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内部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最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护法神殿的柏香氤氲中,梁柱间的"鹰王伏龙"木雕藏着空间密码——飞檐的汉式曲线与藏式梯形窗框达成微妙平衡,鎏金宝顶下,汉地青砖与藏式边玛墙在高原的风里絮语,恰如宗喀巴大师当年融合显密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荟萃了众多声名尊贵的殿堂宫阙。但最显赫耀眼的,要数寺中心的那座汉藏合璧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要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等筑起了塔尔寺最辉煌的脊梁!</p><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被称为“南瞻部洲一庄严”,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建筑。是信徒们向往的佛教圣地,也是参访者来寺必看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一千三百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金碧辉煌之中,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在整个建筑群中,如众星捧月一般。进门大殿上方悬挂着大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上题“梵教法幢”四字。进入大殿,迎面矗立一座高十二点五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摆放着各式酥油灯盏。而一千盏(据说)酥油灯在经幡的阴影里摇曳,将宗喀巴大师的银质灵塔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外面,有许多的信徒在磕长头,他们双手捧着毛巾,跪拜的时候,整个身子都趴在了地上,如果你仔细看,可以发现他们双手擦过的区域地板被擦得锃亮。据说他们每个人都要不停地拜,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要从早上拜到晚上,从春天拜到冬天,年年如是,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在进出各殿堂间,时时可以闻到扑鼻而来的酥油气息,处处可以看到磕长头的虔诚朝拜者。他(她)们的虔诚在我们眼里有些辛苦,但更令人感叹。朝拜的人群中有好多人手里攥着厚厚的一元纸币,见佛就拜再敬送几张纸币,还有几位男子和僧人相熟,拿着手机扫码,帮没来的朋友捐灯油钱,还有里出外进的信众,手里举着点燃的香烛朝拜他们心中的佛祖,他们在里面祈求佛祖的庇佑,也在庇护他们心中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讲,塔内那颗菩提树,一直活着,它的根与大殿门外那颗菩提树连着。这颗树可谓是寺庙的镇“寺”之宝啊!大殿里的金塔包着银塔,银塔包着石塔,石塔包着菩提树,由外面这颗菩提树吸收阳光、养分滋养,还有圣洁的佛灵加持,这棵树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也使得塔尔寺显得更加神秘传奇。</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庄严的佛教圣地和道场,以其在藏传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享誉海内外。它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教育学院)。造型精美的佛像造型,辉煌而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而珍贵的文物收藏,独具一格的“艺术三绝”,以及僧侣们独特的修行方法,吸引着世界各地和国内的信徒、游客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更是一座艺术、建筑、历史的集大成者。在这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神圣与世俗交汇,走进寺院的每一个人,都是虔诚的守望者,如今这里成了现代善男信女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因宗喀巴诞生于此而成为圣地。大师圆寂已近六个世纪了,然而,他为藏传佛教创立的格鲁派和宝贵的精神遗产,已被后世各教派继承发扬光大。宗喀巴大师的精神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