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困:当代中国教育生态的困境与突围

飞哥

<p class="ql-block">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传承东方人处世、持家、勤业、诚信的五常,主导伦理框架延续千年说教。</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两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考宴”承载了两个递进关系的等待,迎来仲夏的焦灼候场,伴随的还有焦虑和焦躁。</p><p class="ql-block"> 一、异化的教育本质</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铃响起,千万考生走出考场之际,这座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教育殿堂”总会掀起阵阵涟漪。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2024年1342万,每年都在递增。这场被喻为“人生分水岭”的考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测评范畴,演变为一场裹挟着阶层流动焦虑的全民运动。据网上数据显示,目前高三学生日均学习时间达12小时以上,这种极端化的应试训练模式,正在消解教育最本真的育人功能。​</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城里学校闹得沸沸扬扬的某种事件,何尝不是理念教育的实质性缺失。人从众到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不是为了学知而教育,而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不是为了传承而教育,而是因为承受在学知,若是承受不了便承受下极端。</p><p class="ql-block"> 二、滞后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芬兰中小学将编程思维融入基础课程,日本将防灾教育列为必修内容时,我们的教材改革仍陷在“经典重构”的泥淖中。儿子的语文课程,有许多篇目与我30年前完全一样,而反映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科普内容微乎其微。这种知识体系的滞后性不仅体现在内容更新迟缓,更反映在评价标准的单一性上,而每学期反应学生课外实践的经历栏,90%以上都是盖章证明去应付。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体系,如何承载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的期许?</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曾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p><p class="ql-block"> 看过一篇“中国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别人比?”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但根本的主旨就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环境里,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大家学的更多的是“言传”,少了“身体力行”。这种学识匮乏、教知片面的教育大纲意义在哪? </p><p class="ql-block"> 三、失衡的素质培养</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构想的少年图景,在当下遭遇了现实困境。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让我们的娃娃学会了攀比。还没进入幼儿园已经学会iPad,用上了iPhone。这些,不是中国科技,但却是中国制造。每每在幼稚园或者小学,还没到放学点,门口已聚集了家长。连最起码的放学回家,我们的孩子都不会。</p><p class="ql-block"> 北京某大学课题组对万名中小学生的追踪研究显示:仅12%的学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23%具备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能力,更不必说对未来的规划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平均得分率高达80%以上。当教育沦为分数竞技,生存教育、人格培养等核心要素自然退居次席。当大家一味追求升学率、高榜率,忽略生存率时,那些没有生存率的学识,取来何用?少年之责任,谁来承受? </p><p class="ql-block"> 四、迷失的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混乱,我所在的小城里“兴趣辅导遍地花,周末孩子忙开花”。辅导班、托管中心比比皆是,课堂教学成了附属;教育似乎成了课外,成了家长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个名词,这个名词不一般。个人素质、国家素质需要有机结合。娃娃教育,小、初、高教育,乃至以后的大学教育,都是整个素质教育摇篮。</p><p class="ql-block"> 某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调查表明,70%的家长将“辅导作业”视为主要教育责任,而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的时间每周不足3小时。更值得警惕的是,某在线教育平台显示,家长为孩子报读的课外班中,62%与其声称的“兴趣培养”无关,实质是变相的应试强化。这种替代焦虑的传递,制造出大批“教育空心人”他们精于解题,却拙于生活。我们苛刻的追求着所谓成绩的“优”,分数代表一切。若人生是100的满分制,他们的人生已没了应试权。</p><p class="ql-block"> 五、重构教育价值体系</p><p class="ql-block"> 芬兰罗素高中的创新教育模式闻名全球,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创业实践”学分;新加坡南洋理工附中设有“失败体验课”;这些教育创新指向共同的核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们自己的教育改革需要突破“优绩主义”思维定式,将教育目标从“筛选”转向“培育”。每年六月的中高考“筛选”,耗尽了多少家庭的承受。当下的教育不是机械的范式传承,而是生命力的接力滋养。当我们在故宫文物修复课上看见少年们专注的眼神,在乡村创客空间听到中学生畅谈生态农业设想,这些教育新芽正破土而出。教育改革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学记》的古老智慧中——“君子之教,喻也”让教育回归启迪心智的本源,才能真正培育出“少年中国”的蓬勃万象。</p><p class="ql-block"> 《学记》有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塑造,在于点燃而非填塞。当教育回归“喻也"的本源,“少年中国”的蓬勃气象才能真正显现。</p><p class="ql-block">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请勿对号入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