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自尊自重自强,12470577

<p class="ql-block">360百科</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基本简介</p><p class="ql-block">调度管理</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调度中...</p><p class="ql-block">岁修制度</p><p class="ql-block">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工程构成</p><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p><p class="ql-block">飞沙堰</p><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截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蜀守李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280年。由于孕育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持续发展,都江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范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渠首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取水枢纽,坐落于成都扇形冲击平原顶端,既扼守着岷江出山口的水势,又控灌渠首以东广大灌区,位置关键、选址精妙。渠首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各类附属工程组成,三大工程首尾呼应、联合运行,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诸多问题,为都江堰灌区兴水之利、避水之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类型</p><p class="ql-block">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工程构成</p><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p><p class="ql-block">作用</p><p class="ql-block">消除水害等自然隐患</p><p class="ql-block">基本简介</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等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总结出“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都江堰水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江堰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286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76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8县(市、区),供水功能发展到生活、生产及生态供水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游的紫坪铺水库及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等的先后建成,都江堰渠首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调度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灌区水利工程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度管理</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p><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现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供水经营处、工业用水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处、财务与经济管理处、水政处、监察审计处、党委办公室、多种经营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勘察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接待处、工会、渠首管理处等17个处、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修制度</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坪铺水利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工程于2002年11月下旬截流;2005年11月0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工程完工。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64.33亿元,总投资69.76亿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回水长26.5公里。电站装机4台单机19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60MW,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1008万 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每年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量4.37亿立方米,可为远景毗邻灌区的314万 农田灌溉提供用水。工程建成后,除保证向成都市提供20立方米/秒的环境用水外,还将向成都市的供水量由28立方米/秒增加至50立方米/秒,年还增加供水量3亿立方米。利用水库的蓄水滞洪调节作用,可将岷江上游100年一遇洪水消减至10年一遇下泻,基本解除金马河段洪水威胁。紫坪铺电站年发电量34.17亿千瓦/时,为川西电网提供比较经济的调峰调频电能。同时实现防洪、拦沙等效益,保护都江堰工程不受损坏。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发展都江堰灌区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缓解包括成都市在内的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状况,提高岷江中游和成都平原的防洪标准,从而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坝顶高程 884米 调洪库容 5.38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趾板基础高程 728米 防洪库容 1.66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最大坝高 728米 库区面积 18.1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工程构成</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p><p class="ql-block">“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沙堰</p><p class="ql-block">“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行调控的节制闸,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实地勘察,李冰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截流</p><p class="ql-block">2002年11月13日上午11时25分,备受瞩目的都江堰内江古法截流成功。都江堰内江段首次“整容大手术”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此次截流仍采用了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以杩槎、竹笼、碗儿兜等为工具。杩槎的构造为一木三足架,以许多三足架连接成排列,上边满装上卵石泥土,在鱼嘴构成一完美的挡水坝。碗儿兜为装满卵石德竹筐。这种古老的截流方式可就地取材、使用灵活、功效颇高,而费用仅为现代化抛石围堰截流的1/3。都江堰灌区内江段已经10年未断流,内江总干道河段存在一定的淤积,沿岸大量渠道及供水设施陈旧,已影响到宝瓶口引水,需要清淤维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词条由网民共同创作并享有版权</p><p class="ql-block">360百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