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嘉定话中的“㨔”字

小麦面粉

<p class="ql-block"> 闲话嘉定话中的“㨔”字</p><p class="ql-block"> 一直在想嘉定话中的“han”字用得特别多,但我竟然不知道这个“han”字怎么写,最近通过AI终于找到了这个字——“㨔”,找到了这个字我就要去㨔㨔看,探究一下这个“㨔”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让嘉定人经常粘在嘴边。</p><p class="ql-block"> 一、方言活化石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在嘉定城乡,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张师傅,侬屋里厢㨔好了伐?”张师傅:“㨔得差不多了,就是灶披间还要㨔一㨔”。这个神奇的“㨔”字,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嘉定人生活的各个角落。经过语言学家考证,本字当为“㨔”,这个藏在《集韵》里的古字,在嘉定方言里获得了新生。 </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定县志》记载:“㨔,动摇也,今俗谓处置曰㨔”。这个看似简单的动词,却承载着嘉定六百年的语言记忆。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嘉定县志》记载:“㨔,动摇也,今俗谓处置曰㨔”。这个看似简单的动词,却承载着嘉定六百年的语言记忆。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在《上海方言词典中指出:“㨔”字在吴语区的分布以嘉定最为典型,其语义扩展之丰富堪称方言奇观。</span></p><p class="ql-block"> 二、一个动词的语义版图</p><p class="ql-block"> 从书房到闺房,“㨔”字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语义旅行。</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归有光在安亭讲学时,就听过佃户说“秧苗要㨔得齐整一些”。那时的“㨔”还保留着《集韵》“动摇也”的本义,指给秧苗间苗整枝的动作。在嘉定西门的旧货市场,老板娘会催促伙计:“侬把迭堆物事㨔㨔齐。”这里的“㨔”是整理;在州桥老街的工地上,包工头拍着胸脯:“等侬生活㨔好,工钿马上结清”。这里的㨔是完成;而在现厂园区里,老板皱着眉头对人事经理说:“迭个人不听闲话的,还经常搞事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㨔伊回去算了”,这里又变成了开除。最妙的是夫妻夜话时那句暗语:“今朝夜里㨔伐?”让一个生活动词成了闺帏之趣。据嘉定方言保护协会2019年的调查显示,“㨔”字在日常生活中有多达17种用法,按使用频率排序依次为:整理(38%)、完成(25%)、性行为(15%)、处置(12%)、其他(10%)。这种语义的多样性,在汉语方言中实属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 三、水乡人的生活哲学</p><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似简单的㨔字,实则是嘉定人处世哲学的结晶。它既可以是温柔敦厚的“慢慢㨔”,带着水乡特有的从容;也可以是雷厉风行的“马上㨔”。在嘉定西门菜场,鱼贩徐阿姨的用法尤其精妙:“侬等我把鱼㨔㨔清爽”,这个“㨔”字同时包含去鳞、去内脏、冲洗三个动作,堪称语言经济学典范。语言学家李荣曾评价:“嘉定话的‘㨔’字,用一个音节完成了普通话需要多个动词才能表达的意思,体现了方言的高度经济性。”</p><p class="ql-block"> 四、新旧碰撞的语言现场</p><p class="ql-block"> 语言学家发现,嘉定话的“㨔”正经历着有趣的变化。年轻人开始说“㨔微信”(整理聊天记录)、“㨔流程”(走审批程序),而老一辈仍坚守着“㨔被头”(叠被子)、“㨔灶头”(收拾厨房)的传统用法。这种新旧碰撞,恰似西门老街改造中新旧建筑的对话。“00后”小陈的用法很有代表性:“我阿婆叫我㨔房间,我就用扫地机器人㨔好了”,这种传统词汇与现代科技的混搭,展现了方言强大的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 五、正在消失的语言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随着普通话推广,能娴熟运用“㨔”字多重含义的嘉定人越来越少,就像老法华塔的砖雕正在风化,㨔字的精妙用法也在悄然流失。某次方言调查中,当被要求用“㨔”字造三个不同含义的句子时,20岁以下的受访者平均只能想出1.2种用法,而70岁以上老人能轻松说出5种以上。在嘉定博物馆的方言保护项目里,“㨔”字被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语言学家发现,这个动词的兴衰史,暗合着嘉定从农业社会到现代新城的转型轨迹。当下班的白领说“PPT 还没㨔好”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延续着六百年前祖先说“稻苗要㨔匀”时的语言基因。</p><p class="ql-block"> 六、方言保护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个兼具体力劳动与智慧创的“㨔”字,恰如嘉定这座城市的缩影——既能脚踏实地地“㨔生活”,又能仰望星空地“㨔事业”。或许保护方言的意义,就在于留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学家建议,可以将㨔字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保护秋霞圃一样,我们也该为这个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方言字建立“语言保护区”。毕竟,当孩子们还能自然地说出“让我㨔完作业再白相”时,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就仍在流淌。在全球化浪潮中,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方言词汇,恰似一叶承载着地方文化密码的扁舟。保护“㨔”字,不仅是保存一个动词,更是守护嘉定人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处世哲学。当外地人问起这个神奇的字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嘉定话的精华,一个‘㨔’字,半部嘉定生活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