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献石油(采访李贵祥)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天,许多胜利人都会相约华八井前,回忆油田会战时期的激情岁月,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永不过时的老歌。没有哪一首歌,能像这首歌一样,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深爱。每句词都是你我他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是歌曲的再创作者,用坚韧、用汗水、用智慧共同谱写这首石油人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 在无数精彩演绎的版本中,最打动我的,是曾见证过华八井和坨十一井出油的老石油李贵祥,朴实无华的清唱。</p><p class="ql-block"> 李贵祥(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工人):“锦绣河山美如画……”</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时光倒流。他唱的何止是歌,就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张照片上的李贵祥年仅17岁,他意气风发地站在华五井旁留影。面对一片荒芜,少年的脸上却写满憧憬。他说,最荣耀的就是成为32120钻井队的一员,能为国找油。</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贵祥:“钻井队有四十多个队员,我是最小的。1960年底到华八井,冬天很冷,搬了两个多月才从华七井搬到华八井。汽车少,吊车是国产的,也吊不动。我们只能拆装后再人工装车。钻井队设备都很重,二三十吨的设备大件分拆,人拉肩扛。队长刘希尧、指导员魏振家做了华八井开钻之前的动员。指导员和队长把从大庆带回来的油给我们看,动员说:‘国内原油产量不够。我记事起煤油灯的油都用国外的,汽车顶上背个大气包,我们知道国家这么缺油,就争取早日开钻早打出油来。’”</p><p class="ql-block"> 在井队上,老师傅反复讲:“我们国家现在缺油,就像人贫血一样。”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面对千辛万苦,队员们都咬紧牙关、团结奋战。当时钻井队的口号就是“拼拼拼,干干干,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贵祥:“1960年底安装,华八井1961年2月开钻。冬天冷,打井需要水搅拌泥浆。农村的小池塘,水都绿了,我们就吃那里的水。打井没有水,自己挖一口水井,水是咸的。我们用来搅拌泥浆。”</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的油流喷涌而出,一举粉碎了华北无油的谬论。李贵祥说,他在现场第一次见到石油,把它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里,映着太阳闪闪发光,就像捧着黑色的金子。</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贵祥:“出油了!队上通知,大家都跑着去看。我用手抓了一把,油不粘手,因为含腊高。安装抽油机,周围围得水泄不通,都在看在喊:‘我们在华八井上,打出油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年轻也没觉得苦,生活上很差,吃的是苞谷面和地瓜。华八井出油那天,队长让管理员买了一半猪肉,吃红烧肉一人一勺。</p><p class="ql-block"> 华八井的试油成功,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从华八井出发,胜利人在华北石油勘探会战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1965年1月31日,坨11井放喷,作为我国第一口千吨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命名井,令石油工人们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贵祥:“打坨十一井彻底扬眉吐气。坨11井用了47天就打完了。射孔全射开,出油的声音离着2里地都听得见。放喷时余秋里去现场看,说:给32120钻井队全体职工记功和发奖品。</p><p class="ql-block"> 坨11井让胜利油田有了名字,我们最早写信都是寄到广饶农场,后来叫九二三厂,一直到坨11井才叫胜利油田。打完坨十一我就学会了唱《我为祖国献石油》。”</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李贵祥在网上唱红歌,人气很高,网名就叫:墨金。歌声动人,是因为其中融入了金子般的爱国情、报国志。那些曾经的苦,化作如今的甜。</p><p class="ql-block"> 如今,83岁的李贵祥作为志愿者,经常受邀到学校和基层,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感染着更多的人为国找油。</p><p class="ql-block"> 在“爱国、创业、创新、开放”的新时期胜利精神中,“爱国”是最赤诚的精神底色。胜利人的爱国情怀深于江海,重于泰山。此刻,我们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接力梦想、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早已和着新时代的节拍,汇入“端牢能源饭碗”的崭新旋律。</p><p class="ql-block"> 今天,让我们在意气风发的新征程上,再次为胜利高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