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黔山翠水,寻苗韵史踪(一)——贵州历史发展脉络

江南山人

<p class="ql-block">文:江南山人</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p><p class="ql-block">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p><p class="ql-block">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p> <p class="ql-block">初夏的江南,雨后芳草连天,蝴蝶倦懒低飞,万物萌生,生机勃勃。尽管微风习习,仍感丝丝沉闷。</p> <p class="ql-block">5月22日,雨后初晴,我们登上前往贵州遵义的班机。</p> <p class="ql-block">贵州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发展历史,古时被称为蛮夷的地方,其发展脉络与主要居住人种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历史迁徙与民族交融的复杂互动过程。</p> <p class="ql-block"><b>一、贵州的历史发展脉络</b></p> <p class="ql-block"><b>1. 早期人类活动</b></p><p class="ql-block"> -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24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和晚期直立人“桐梓人”。</p> <p class="ql-block"><b>2.先秦时期</b></p><p class="ql-block"> - 商周时期,<b>赤水河</b>流域的濮人(今<b>仡gē佬族先民</b>)已掌握酿酒技术,其遗址中出土的陶制酒器表明贵州早期农业与手工业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  -春秋以前,<b>黔东北地区属荆楚</b>,其余地区泛称<b>南蛮</b>。贵州境内先后出现鬼方、牂牁(zhangke)、夜郎等方国;战国后期,<b>夜郎国</b>逐渐发展壮大,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政权,其范围涵盖今贵州大部,<b>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称得上贵州的前世。</b></p> <p class="ql-block"><b>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 -基本处于<b>郡(秦汉的郡县制)国(方国)并存</b>状态,既有中央政权设置的郡县,又有诸多方国,如夜郎国、且(ju)兰、鄨(di)国等。</p> <p class="ql-block"><b>4.隋唐至两宋时期</b></p><p class="ql-block"> -贵州进入<b>羁縻州与经制州并存</b>阶段。唐代贵州是最早设置羁縻州的地区,乌江以北多为经制州,以南多为羁縻州。两宋时,羁縻州进一步发展,思、播二州影响较大。</p> <p class="ql-block"><b>5.元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 -创立<b>土司制度,</b>贵州地区几乎都在土司制度统治下,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等较大的土司机构。</p> <p class="ql-block"><b>6.明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b>正式建立行省</b>,结束了宏观上间接统治。</p><p class="ql-block"> -初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调北征南”的<b>卫所屯垦政策</b>,从江西、湖广等地迁入约200万军民屯田戍边。汉族移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改善交通,教育得到发展。</p> <p class="ql-block"><b>7.清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 -前期进行<b>改土归流</b>,设立“苗疆六厅”,调整省际边界,贵州省辖境基本确定。19世纪70年代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洋务运动影响,建成青溪铁厂。</p><p class="ql-block"> -清初自由移民涌入,进一步促进贵州农业开发与商业发展,贵阳等城市逐渐成为多民族聚居中心。</p> <p class="ql-block"><b>8. 现代经济转型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 - <b>三线建设</b>与工业化: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工厂与技术人员迁入贵州,奠定现代工业基础。</p> <p class="ql-block">- <b>数字经济</b>崛起:2013年后,贵州依托凉爽气候与稳定地质条件,发展大数据产业,成为“中国数谷”,并实现GDP增速连续领跑全国。</p> <p class="ql-block">  - 贵州通过“县县通高速”和“世界桥梁博物馆”建设,打破“地无三里平”的交通桎梏。同时,依托喀斯特地貌发展生态旅游,梵净山、黄果树瀑布等成为国际<b>旅游</b>名片。</p> <p class="ql-block"><b>二、主要居住人种的形成过程</b></p> <p class="ql-block"><b>1. 贵州原住民族群</b></p><p class="ql-block"> - 濮人-仡佬族:作为贵州最古老的土著,濮人(后称僚人)在商周时期已定居赤水河流域,以酿酒和农耕为生,今仡佬族为其后裔。</p> <p class="ql-block"><b>- 苗族:</b>据《史记》《山海经》等记载,距今约5000年前的涿鹿之战中,蚩尤部落(九黎集团)被黄帝、炎帝联军击败,其部分族人向南迁徙,形成<b>“三苗</b>”部落联盟。秦汉时期,部分苗族先民因战乱、赋税压力等,向西南山区迁徙,形成<b>“武陵蛮”“五溪蛮”</b>(因聚居在沅水支流“五溪”流域得名)。后来,苗人(苗族先民)逐步从“武陵蛮”“五溪蛮”中分离,向黔东南山区迁徙,形成了今天的<b>贵州苗族。</b></p> <p class="ql-block"><b>-布依族、侗族</b> 等则属百越分支,形成于秦汉时期,分布于黔中、黔南。</p> <p class="ql-block"><b>- 乌蛮(彝族先民)</b>从氐羌系统中分化,在黔西北形成“罗氏鬼国”等政权;</p> <p class="ql-block"><b>2. 汉族移民的融入</b></p><p class="ql-block"> - 明代调北征南带来大规模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杂居,形成“屯堡人”等特殊群体。其语言(如贵阳话)、习俗(如清明节“挂纸”)仍保留江南特征。</p><p class="ql-block"> - 清代及近代移民进一步丰富了汉族人口的多样性,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多元文化融合区。</p> <p class="ql-block"><b>3. 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 - 贵州现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7个,包括苗、布依、侗、彝、水、土家等。各民族长期保持文化独特性(如苗族的木鼓舞、侗族大歌),又通过通婚与贸易实现深度交融。</p><p class="ql-block"> - 生态适应性促成民族分布差异:<b>苗族多居高山,布依族聚居河谷,屯堡人则分布于交通要道。</b></p> <p class="ql-block">贵州从“蛮荒之地”到“西南枢纽”的转变,是自然地理制约与人文韧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人种形成则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土著文明的碰撞共生。如今的贵州,既是大数据时代的“云端高地”,也是多元民族文化活态保存的典范,堪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2日 于温州龙湾机场</p> <p class="ql-block"><b>附:</b>典故二则</p><p class="ql-block"><b>- 夜郎自大</b></p><p class="ql-block">夜郎位于今贵州西部、云南东部及四川南部,因地处偏远,与中原交流较少,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圈。</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派使者唐蒙出使夜郎,夜郎国君问汉使<b>:“汉孰与我大?”</b></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后,夜郎归附汉朝,设牂牁郡,逐渐融入中原王朝体系,“夜郎自大”成为文化交融中经典的警示寓言。</p> <p class="ql-block"><b>-黔驴技穷</b></p><p class="ql-block"> <b>典故来源</b> 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三戒·黔之驴》,收录于《柳河东集》。</p><p class="ql-block"><b>故事内容 </b>黔地无驴,有人从外地运来一头,放养在山下。老虎初次见到驴,因体型庞大而畏惧,躲在林中观察。驴突然鸣叫,老虎大惊;后逐渐接近,试探其反应。驴仅用蹄子踢作为防御,老虎发现其“技止此耳”(本领不过如此),便扑杀分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