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城市人向往的梦之蓝</p> <p class="ql-block">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简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环境极端恶劣,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严重对抗状态。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伴随着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导致中苏边境的冲突逐渐增多1969年3月,在中苏边境的珍宝岛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流血事件,当时我国正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反修、防修、备战、备荒的理论被提升到空前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浩大而神秘的布苏里军事基地在中国的北疆大地悄然诞生。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布苏里军事基地。基地隶属沈阳军区,部队番号81932,代号607,为东北最大军事后勤储备基地。基地位于内蒙古境内的大兴安岭甘河支流的一条山谷地带,地处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占地面积23.4平方公里,总体工程建设历经30多年,耗资27亿元人民币,其规模超越著名的黑龙江省虎头要塞该军事基地历经国际冷战时期的风云变幻和国内的政治动荡,充分体现了我国国防事业的时代特征。对于威慑敌国、遏制战争爆发、巩固边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世纪末,中俄达成友好协议,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9年,部队撤出军事基地交付地方管理。2001年,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将该军事基地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旅游景区2012年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公司在弘扬民族精神、尊重史实、寓教于乐、美化环境的理念上,对景区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调整、更新、改造。使景区成为集参观、娱乐、康氧、休闲、会务及对青少年进行加强人民国防意识,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最佳场所。景区涵盖了地下油料库、窑洞指挥部、陈列馆、元帅楼、要塞广场、08哨所、军车展览馆、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等诸多精彩景点。布苏里旅游区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呼伦贝尔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现场教学点",我们的宗旨是传承布苏里前辈们艰苦奋斗、备战备荒、英勇无畏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苏t62坦克简介"前苏联T62坦克是继 T -54/55之后于五十年代末发展的一代新型主战坦克,1962年定型,1964年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曾在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中被中国边防军缴获。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 。</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毛泽东对"美国帝国主义"的认知和应对建国后,毛泽东没有拘泥于"美国帝国主义"的认知,而是在不同时期,对美国对华政策,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对抗时期,坚决斗争,打破了美国对华"遏制孤立"封锁圈;在隔绝时期,利用中美大使级会谈渠道,与美国"谈而不速、谈而不破";在接近时期,利用乒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对抗时期: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可以概括为中美"对抗"时期。1950年6月朝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经过5次大的战役,中国人民鲜战争爆发,为应对美国的军事威胁,毛泽东果断拍板: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志愿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重新打回到"三八线",将美国打到了谈判桌前。从1951年7月起,双方经过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的往返拉锯和反复较量,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对于新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是一场立国之战、止战之战,既打出了尊严,提高了国际地位,又实现了人民军队的装备升级,更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打出了相对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新中国在建国后较短的时间内,便迎来了第1次建交高潮,先后有26个国家表示了外交承认,美国"遏制孤立"的对华政策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新中国登上了国际舞台。隔绝时期:谈而不速,谈而不破从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后期,可以概括为中美"隔绝"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由"遏制孤立"向"遏制而不孤立"逐步过渡。在高级领导人层面,两国处于隔绝状态,但是,低层次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尽管时断时续,但在整体上起到了信息沟通、缓解紧张的"减震器"作用。因为美国在会谈中一再回避解决关键的台湾问题,毛泽东在1958年9月起对中美大使级会谈定下"一揽子解决"原则,即"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谈不上"。60年代初确定"谈而不速,谈而不破"的对美方针,即"继续与美国谈判,既不破裂,也不急于建交",等待中美接近的真正时机。接近时期:小球推动大球转从60年代后期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可以概括为中美"接近"时期。在这一时期,共同对付苏联,成为中美开始接近,并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战略基础。在各自向前、半步迈进的过程中,1971年3月,毛泽东抓住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的破局时机,实现了"小球推动大球转",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回望四十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非凡的勇气和政治智慧,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重新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经历过风风雨雨,四十年来,中美之间虽时有矛盾摩擦,但是,整体上看,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一路向前的,在共同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基础消失后,又重新找到反对恐怖主义、经贸合作的"压舱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为两国关系在前进道路上,谋定了正确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年第5期)</p> <p class="ql-block">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包围中国的基本态势20世纪60至70年代,中苏关系极度恶化。苏方在中国周边形成包围态势。1964年,苏联开始在以往没有驻军的中苏、中蒙边界陈兵布阵,并陆续增加兵力,总数达到54个师计100万军队,并配备了包括核导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1969年3月,中苏之间在两国边界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原本不平静的边界形势更趋紧张。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除继续加强在中苏、中蒙边界的军事力量外,还不断强化它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部署。到70年代后期,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了大量最新军事装备,并于1978年底建立远东战区司令部,统一指挥远东、后贝加尔和西伯利亚三个军区以及不断扩充的太平洋舰队,做好了在远东地区打常规战争和核战争的准备。用邓小平的话说,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对中国构成了直接威胁"【邓小平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的谈话记录,1985年10月23日。】。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提出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倡议,试图同亚洲的一些国家建立起所谓"安全合作关系"。1971年8月,苏联同印度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涉及"第三国"的条款中约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双方进行协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安全";1978年11月,苏联又分别同越南和阿富汗签订了含有同样条款的条约。在此之前,苏联还曾于1966年1月同蒙古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上述条约都带有军事同盟性质。根据这些条约的规定,苏联势力大举进入蒙古、印度、越南和阿富汗等国,打着"集体安全"的旗号,事实上形成对付中国的军事联盟。周恩来曾说过:苏联的这种做法,"是把杜勒斯的破烂货再捡起来,就是'包围圈'嘛!"【周恩来会见越南劳动党中央代表春水时的谈话记录,1969年7月1日。】面对苏联对中国的包围态势,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提出"三个世界"(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又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441页。】)、"一条线"(从东到西建立一条反苏霸的统一战线)等新的国际战略思想,强调要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重点依靠亚非拉国家人民的支持,团结、争取欧洲和日本,充分利用美苏矛盾,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同苏联进行了长期而坚决的控制与反控制、包围与反包围的斗争。老一辈革命家打破苏联包围的战略思想和具体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同任何国家的关系都是从战略观点出发的。中国的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875页。】回顾中苏之间二十多年控制与反控制、包围与反包围的斗争,中国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够站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国家安全的立场上,审时度势,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国际战略,鲜明地提出应该争取、依靠、团结、打击的目标,并且务实地去开展工作。(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的文献》2010年第6期)</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事件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中苏边界东段界河乌苏里江上,苏联边防军一再挑起严重的边界纠纷,中国的珍宝岛和七里沁岛又成为边境冲突的焦点。1966年至1968年初,中苏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冲突由口头争辩发展到相互推搡和斗殴,直至苏军以棍棒殴打中国边防人员。1968年1月,苏军又进一步动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上冲撞中国边民,撞死、压死中国边民4人,制造了第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到1968年末1969年初,苏边防军频繁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登上珍宝岛,拦截、殴打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2月7日还发生了苏军用冲锋枪向中国巡逻队方向点射的严重挑衅事件。中苏边界事件不断扩大,终于在1969年3月爆发了珍宝岛地区的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军队通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有力地抗击了勃列日涅夫政府的霸权主义政策。从1960年代初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1968年1月5日,苏联边防部队大批武装人员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野蛮干涉中国渔民正常的捕鱼生产活动,用装甲车轧死和撞死渔民4人,撞伤和打伤渔民9人;1968年12月27日,苏军75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分乘7辆装甲车、卡车和吉普车侵入珍宝岛,打伤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人;1969年1月4日,我军登岛巡逻时,遭到30名苏军的拦阻和推打,我军被迫撤回;1月6日苏军再次入侵珍宝岛,抓走我方2名渔民;1月23日苏军76名全副武装的军人,携带军犬,分乘4辆军车,在直升机的掩护下,突然袭击正在岛上执行巡逻任务的我边防人员,围攻、毒打我军人,打伤20余人,其中重伤9人;2月6日至25日,苏军又连续5次围攻、毒打我边防巡逻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苏联共挑起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到1964年增加15倍。</p> <p class="ql-block">地下军需库第5号洞为综合物资库,该库储存着沈阳军区战时所需的粮食和被服。仓库具有恒温,防潮、防空、防原子辐射的功能。存粮十万吨,存被服60万套。在管理上对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军队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军队库存。通过科学的编码,还可方便地对物品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利用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更可以及时掌握所有库存物资当前所在位置,有利于提高仓库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更好的为战备仓库服务,为部队后勤部、装备部、作训部的准确无误的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p><p class="ql-block">地下综合物资库洞口</p> <p class="ql-block">人工修建的基地,吃不上饭的时代耗资27多亿,费时30年建的对苏军事基地。</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视察住过的别墅,叶帅70年代亲临前线两次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在广州珠江宾馆</p> <p class="ql-block">这个碑在林彪事件后被扔在河里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哨所</p> <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简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辽沈战役遗址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猛将"、"怪才"。据四野司令部编成的《日寇投降后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部队实力统计表》计算,1945年底,东北野战军总数为107959人,拥有步枪39641支、轻机枪1139挺、重机枪105挺、掷弹筒59个、追击炮64门。能够用于战斗的重武器如榴弹炮、坦克、飞机,更是一无所有。这个基础比关内的山东野战军要差得多。说明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未得到任何外来援助的重武器,连枪支都补充得极少。因此,东北野战军在建立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将各部队分散开来,搜集日伪散落的武器,并进行剿匪,以此作为扩充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1948年是东北局势全面扭转的一年。东北野战军在多次战役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军工生产也形成规模,基本保证了部队作战的弹药需求。1948年8月,即辽沈战役之前,东北野战军的实力统计为:兵员总数1039737人,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除重炮外,从数量上看已形成了优势,具备了与国民党军决战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敢打硬仗刺刀见红的特制刺刀,这种刺刀其后没再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