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二一一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之南京博物院

青青河边

<p class="ql-block">到南京的第二天(十一月二十九日)我们去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这座坐落于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的宏伟建筑,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更是中国文博界的重要地标。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特的展览陈列,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3年建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这一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先生亲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文博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奠定了南京博物院在中国博物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一度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建设才得以继续。1950年,国立中央博物院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成为中国文化部领导下的重要文博机构。此后,南京博物院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现占地面积已达13万平方米,拥有多个展馆和库房,成为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因为来之前刘姐做了功课,为避免人多排长队,我们从西南侧艺术馆进入,这里人少易进,入得厅来,这里不仅有历代绘画、书法、雕塑的专题展厅,也有傅抱石、陈之佛、苏天赐、吴为山四个名人专馆,展示了炎黄子孙对于人类艺术的伟大奉献,凝聚了各个时代艺术家们的瑰宝。我们这次来时展厅主要是展出的秦淮如歌,千秋情长的展览,敘述的是秦淮八艳以张名目那段岁月中可歌、可泣、可录、可叹的才女往事。她们或忠贞侠烈,或风流节慨,或被难留翰,在那艳冶歌舞,金粉轻烟的岁月里,虽然她们出生卑微却举世称艳;虽命途多舛,却才气无双,吸引了江南大片地区的名士胜流为之倾倒。她们与一流文人互唱共鸣,多少激情,畅想,抚慰,相悦在此融化消靡;她们不受礼法拘牵的自由奔放,个个蕙心兰质,文釆深茂,如神女般令天下有情人为之魂梦颠倒,歌咏不绝。</p> <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砖印模画于1960年4月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它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这幅砖印模画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绘制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等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随后来到历史馆内。这里总共有六个展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江苏古代文明”为主题,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从原始人类的生存遗迹,到史前文化诞生和古城古国的形成。从多国林立的发展局面,直到最后融入中原文明,在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之中,这里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吴越文化。两汉时期,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北部地区地位显赫,分封了荆、吴、楚、江都、广陵、泗水、彭城、下邳等重要的诸侯王国。公元3至6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这里得到开发,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隋唐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江苏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输出地。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首都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时期,江苏的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农业、水利、丝棉纺织业和制盐业等均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当时,苏州、南京、扬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兴盛和最富裕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展览利用馆藏文物和南京地方文献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分为从远古到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单元,全面表现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的南京历史与文化,重点展示了南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陈列内容上突破文物展品的局限性,大量采用文献、照片、档案等历史资料;形式方面大胆尝试多种陈列语言和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复原场景和创作画等形式重现辉煌历史。共展出文物1600余件,令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见证与瑰宝:这里的馆藏文物极为丰富,涵盖了石器、陶瓷、青铜器、漆器、织锦等多类别的文物,总数超过43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数量更是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它们都是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在众多馆藏文物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如新石器时代的“玉串饰”、战国的“错金银重烙铜壶”、西汉的“金兽”、东汉的“广陵王玺”等,都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此外,南京博物院还收藏了大量书画、玉器、瓷器等艺术品,其中不乏“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等大家的作品,别具特色。我们这次看到了东汉“广陵王玺”金印等好几件国宝级文物,金印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之印,1981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山2号墓,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重122.87克。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钮高2.1厘米,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其它不一一叙述。</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共烧制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p><p class="ql-block">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法相装饰,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p> <p class="ql-block">三彩陶双鱼瓶,唐,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唐代,扬州市扫垢山出土。高23厘米,腹径11.2厘米。唐三彩双鱼瓶,淡红色胎,釉色鲜艳,与中原地区三彩器的稳重浑厚有明显不同,是南方三彩器的特征,以水生动物为造型。此瓶塑成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鱼目、鱼鳞、鱼鳍一应俱全,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这件双鱼瓶不仅“貌美”,还很实用,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双脊突出,方便拿握。两侧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系绳,放入井、河中取水。</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与陈列堪称精美绝伦,展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博物院的展览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种。常设展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文明史等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而临时展览则不定期地举办,涵盖了各种文化艺术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在博物院的多个展馆中,历史馆、艺术馆、民国馆和数字馆尤为值得一看。历史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南京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变迁;艺术馆则陈列了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等艺术品,让观众领略到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民国馆则复原了南京民国时期的街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数字馆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不愧为历史与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通过参观南京博物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感受文物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南京博物院也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岁月悠悠,南京博物院如同一座历史的殿堂,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迎接着未来的探访者。无论你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游客,南京博物院都将是你不容错过的选择。在这里,你将能够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岁月沉淀的文化殿堂。</p> <p class="ql-block">在以“盛世华彩”为主题的清代瓷器展中,可以看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都是流传有序的官窑瓷器,它们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康熙官窑瓷大气,雍正官窑瓷玲珑,乾隆官窑瓷艳丽。</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博物院,品尝当地美食后,我们马不停蹄的去了老门东,乌衣巷及秦淮河。老门东,三国时代便形成了行列式街道布局形态。建筑布局以秦淮水系和城墙为脉络,粉墙黛瓦,街巷纵横,前后贯通,青砖小瓦马头墙的传统风貌。首先映入眼帘的老门东牌坊,古色古香,高达17米的牌梁柱和坊额上石雕精美,内容包括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基座上的抱鼓石敷设了精美的石刻云纹,厚重典雅。牌坊正反各有一副楹联,正面,“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22个字,道尽千年历史沧桑。反面盈联写着“半壁门东回照诗书礼仪,二弯淮水摇来灯影桨声”,概括了老门东的习俗传承,画龙点晴地勾勒出秦淮河孕育的文化积淀。牌坊前的路面上,镶着一块巨大的石雕古南京地图万平方米,意图再现老城南民居神貌,给市民和游客一处怀古、游乐、休闲、商购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随后去乌衣巷,它在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因王谢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它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隋开皇元年(581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金陵城破之日,六朝宫阙一朝焚毁,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颓荒败落,秦淮河也已不复往日风采,唐朝时期,乌衣巷沦为废墟。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p> <p class="ql-block">日落时分,我们来到了秦淮河,晚霞的余晖照应着秦淮河的波光,熠熠生辉,夜暮降临,河上的灯光幽暗,河水碧波浮动,偶有游船穿梭其间,但再也看不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景象了!但江南的文气从古传承至今,在秦淮河畔中唱响了最欢乐的舞曲。曾几何时遥指钟山树色开,六朝芳草向琼台,一围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秦淮风月,歌绕舫摇,南曲旧院与贡院隔河相望,画舫炫目,罗绮芬芳,每当桂子花香秋风徐来之时,四方应拭者毕集聚于此,笙歌合奏,迥舟期间,一水皆香,名仕倾城,簪花约鬓,携手闲行,彼此凭栏徙倚,听名姬吹洞箫,彼度妙曲,好一派舞乐升平!如今古迹寝湮,美人尘土。但他们坚韧的个性,优雅的风采,深情的言辞,仍使后人系念沉醉。真是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年夫子庙,十里秦淮河,看不尽的人文画卷,阅不尽的历史沧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