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法老的国度

长春(上海)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2024年7月19日-2025年8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办,是由上海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展览,是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展览汇集了来自埃及七家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最新考古发现的492组788件珍贵文物,其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 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内涵。 “法老的国度”用1500平方米的展厅,讲述了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将近3000年的文明史,通过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来揭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 展览中的文物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古埃及文明的各个方面,从前王朝时期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到展现神灵崇拜的雕塑,再到反映丧葬文化和艺术成就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古埃及文明的深厚内涵。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 <br>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br>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 <br> 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br> ▲图特摩斯三世坐像 <br>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br> 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br> ▲拉美西斯二世像 <br>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br> ▲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 <br>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br> 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br> 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接受崇拜和供奉。<br> ▲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 <br>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br> 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br> ▲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 <br>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br> 古埃及贵族墓碑的经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国时期,为圆顶长方形石碑,通常立于墓前或祠堂内。新王国开始,在这一经典形制之外又出现了新的碑刻类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种。<br><div> 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长袍,呈现跪姿,手中抱有一块石碑,石碑顶部为日轮和太阳船的图案,下半部分为太阳神颂歌。<br></div> ▲舍本索普度特坐像 <br>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br> 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br> ▲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 <br>后期埃及(公元前 664— 前 332 年)<br> 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主题在后期埃及时期盛行,并延续至希腊罗马时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这一时期,伊西斯不断吸纳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头饰的融合,如两侧牛角与太阳圆盘的造型来自哈托尔女神的典型特征。<br> ▲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 <br>第 25 王朝(公元前 747 - 前 656 年)<br> “阿蒙神妻” 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br> ▲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 <br>第 23 王朝(公元前 818— 前 715 年)<br> 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日祝祷,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br> ▲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br> 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br> ▲仆人锄地像 ▲彩绘草图石片 <br>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古埃及人习惯使用随处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岩片作为“草稿纸”使用,这些“草稿”的内容包括笔记、设计草图、书信、买卖清单乃至行政管理记录等。<br> ▲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 <br>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br> 这是一件中王国时期的典型丧葬石碑,石碑四周的装饰效仿神龛的样式,画面中的墓主坐在堆满供品的供桌前,向供品伸出一只手,有接受供奉之意,画面右侧为四排供奉者的形象。墓主身着短裙,头戴假发,颈上戴有宽项圈,为贵族阶层的标准形象,他的面前还有插着莲花的香膏罐供其闻香。面包、啤酒、肉类、蔬果和香膏均为献给亡者的供品。<br> ▲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 <br>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br> 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br> ▲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br>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br> 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br> ▲狮子雕像 <br>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br> 与以往程式化的斯芬克斯像不同,这个石灰岩狮子雕像是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狮子侧身趴卧,两只前爪搭在一起,头侧向一边,整体刻画虽不算精细,但姿态栩栩如生。<br> 狮子是古埃及的神圣动物之一,既象征着杀戮,也象征着守护。古埃及有多个狮子形象的神祇,其中最著名的是母狮女神塞赫迈特,她的形象具有两面性:既是凶残可怖、能够带来战争和瘟疫的破坏神,也是拥有保护和疗愈之力的医神。塞赫迈特的祭司还掌管着与医疗有关的魔法和仪式。<br> ▲狮形浇祭供桌 <br>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 <br> 供桌发现于萨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处地下墓穴中,其外观与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这种石床表面略倾斜,末端带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过程中流出的液体和清洗遗体用的水。供桌前端为两头狮子的形象,成对的狮子象征着地平线,而太阳神每日从地平线升起,石床的形状因此具有了复活的含义。但萨卡拉发现的这张石床的实际尺寸远远小于真实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浇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br> <div>▲木乃伊面具<br></div>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br> 木乃伊面具旨在保护木乃伊的头部和上部躯干,确保主人能恢复呼吸和进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现于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认为灵魂能识别身体,所以面具也起到维持个人特征的作用。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文化艺术与埃及本土传统相融合,复合风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对此时“双面社会”的具象体现。<br> ▲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波浪长发,头戴粉色花环,身着罗马托伽袍(Tunica),双手戴着华丽的金戒指与金手链。死者的形象整体呈现为罗马风格,但面部明显采用的是埃及传统的画法,两侧还以精美的色彩描绘出冥世诸神的形象。<br> 早在第一中间期,古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粘合材料来制作木乃伊面具,这种材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层层亚麻布粘合而成,一种是用废弃的纸草纸粘合而成,上面覆以石膏,再以彩绘装饰。面具覆盖木乃伊头部和胸部,目的是使死者的形象更生动逼真,确保其能够在冥世以完整、美好的身躯复活。到了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融入了埃及的葬俗,产生了独特的、同时具有两种文化元素的木乃伊面具和木乃伊肖像画。<br> ▲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br>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br>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br> ▲彩绘萨布提匣<br>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br> 萨布提人俑的主要功能是替代墓主人在来世劳作,为亡者免除耗费体力的苦役。随着墓葬中随葬萨布提数量增加,用于放置人俑的专门容器萨布提匣应运而生。<br> ▲人形棺盖<br>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br> 这件人形石棺盖是托勒密时期的,死者头戴厚重的假发,有着一双夸张的大耳,双唇微微上扬,神态安详而平和。胸前的宽项圈足有九层之多,由数串饰品组成,点缀着花卉以及几何形状图案,两端为鹰隼形态的拉神头像。胸饰下方是张开双翼的努特女神,再下面以两列《亡灵书》的铭文为中心,左、右各有三层图像。与常见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椁完全没有刻画出死者的双手,而是以巨大的宽项圈作为主要装饰,这使得棺椁整体稳重而气派,雕刻疏密有致,体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身份。<b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