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饺”为媒,共探非遗传承教育新路——读《静悄悄的革命》综合学习思想有感

<p class="ql-block">  以“饺”为媒,共探非遗传承教育新路</p><p class="ql-block"> 本周我读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书中“综合学习”的理念宛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教育创新的新方向。</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也开展过综合学习活动,像科普小报制作、主题演讲,双语话洛阳等,但大多只是浅尝辄止,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学科之间壁垒依然没有打破,自主探究与协作深度严重不足。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开展更有意义、更具深度的综合学习活动呢?</p><p class="ql-block"> 恰逢我们班每年冬至都有包饺子的传统,再加上2025年4月韩国CJ公司把“14-16道顺时针褶子+平底圆顶”的特定造型饺子申请专利事件给我带来的文化冲击,我灵机一动,决定以饺子为切入点,开设《饺子的非遗文化传承与调研》课程。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在教育领域发起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p><p class="ql-block"> 佐藤学教授强调,综合学习应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在饺子非遗文化传承的课程里,真实问题就像繁星点点。饺子的起源究竟在何时何地?它的名字是如何演变的?形态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它背后所承载的哪些文化象征和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了解到春秋时期滕国地区墓葬中就发现了最早的饺子食物,西汉朝医圣张仲景还把它当作药用食物,每年的冬至北方吃饺子的习俗就是纪念张仲景的。饺子原名“娇耳”,名称历经“馄饨”、“角子”、“扁食”、“煮饽饽”、“水点心”等,直到清代定名为“饺子”,有早期的驱寒习俗扩展至春节的更岁饺子,孩子们的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韩国饺子专利事件更如同一记警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促使他们开始深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把火种,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还让他们将多学科知识巧妙地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饺子非遗文化,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走访调研,与社区长辈亲切交流饺子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动人故事;走进餐馆,向厨师学习不同地域饺子的制作工艺,从和面、调馅到包制,售卖每一步都亲身体验;到图书馆查阅浩如烟海的资料,探寻饺子的历史足迹;到饺子的制作工厂比如思念集团,三全集团等,了解冷冻饺子的现代化制作、包装、运输和销售的过程;利用网络资源,了解饺子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还有同伴交流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走访时,学生发现不同地区的饺子独具特色。东北的酸菜猪肉饺子,酸爽开胃,让人回味无穷;华东的海鲜饺子,鲜美无比,尽显沿海风味;西北牧区的牛肉芹菜、羊肉胡萝卜饺子,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华北的时令菜馅饺子,比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槐花猪肉,荠荠菜鸡蛋饺子</span>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这些亲身体验让学生对饺子的地域特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课程,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了解到,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团圆、财富和吉祥的美好寓意。而且,中国非遗文化博大精深,了解到像京剧、中国剪纸、中国针灸、二十四节气、榫卯技艺、妈祖信俗、端午节等,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李子柒带着13项非遗技艺走向2025年春晚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都特别自豪,也想成为文化传播者,保护身边快遗失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场以“饺”为媒的非遗文化传承课程,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以后我会继续探索,让这场“革命”在班级里持续下去,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开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