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植物王国的邀请函:走进吊罗山的生态秘境</b></p><p class="ql-block"> 北纬18度的海南陵水,吊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如一块翡翠镶嵌在琼岛之上。9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下,热带季雨林与山地常绿阔叶林层层叠叠,2000余种植物在此构筑起立体的生态迷宫——藤蔓如绿绸缠绕乔木,蕨类在溪流边舒展羽状叶片,野花在林下织就隐秘花毯。导师说:「每片叶子的脉络都是自然的笔记,每朵花的结构都是演化的智慧。」在这里,五爪金龙的攀援茎、变叶榕的异形叶、海南大头茶的洁白色花瓣,都成为我们解锁植物世界的「活体教材」。青山为纸,草木为笔,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就此开启。</p> <p class="ql-block"><b>二、八日沉浸式实习:从朝阳到星夜的求知之旅</b></p><p class="ql-block"> 当2025年5月的阳光掠过吊罗山巅,我们的八日实习拉开序幕。清晨背着枝剪、标本夹踏上山路,露水沾湿裤脚,鸟鸣伴我们前行;午后围坐在会议室,借着《广东植物志》的铅字,在花萼与叶脉间抽丝剥茧;夜晚整理笔记时,窗外虫鸣此起彼伏,笔下的植物特征渐渐与日间影像重合。时间在此变得具象——是标本夹里渐干的金盏银盘花瓣,是检索表上画满的星号标记,是小组讨论时此起彼伏的「这个叶形像不像羽状复叶?」的疑问。八日虽短,却让我们在自然的课堂里,读懂了比课本更鲜活的生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b>三、山野采集手账:从枝叶到标本的科学之旅</b></p><p class="ql-block"> 实习的核心,是三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野外采集:</p><p class="ql-block"> 栈道寻踪(5月11日):张凯老师手持高枝剪,剪下一段带果的罗浮锥枝条:「木本植物要取带花、果的30厘米枝条,这是分类的关键。」我们沿途标记琴叶榕的提琴形叶片、猪屎豆的蝶形花冠,笔记本上画满形态简图。</p> <p class="ql-block"> 深林探秘(5月12日):高云飞老师拨开一丛野牡丹:「注意看,它们的雄蕊有两种颜色,这是野牡丹科的典型特征。」午后检索时,当确认含羞草的头状花序对应到含羞草科,小组同学忍不住击掌欢呼。</p> <p class="ql-block"> 公路奇遇(5月13日):胡文俐老师突然示意止步——两步外的草丛中,一条毒蛇正吐信警告。屏息绕过的瞬间,深刻体会到野外工作的「敬畏」二字。那日采集的粗叶榕与犁耙柯标本,至今仍带着山野的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13日探索完毕后,我们进行了小组合照,记录这珍贵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 站在吊罗山的山径上回望,八日时光恍若一场奇幻的「植物梦境」。那些在山野间流淌的汗水,那些检索时紧锁的眉头,那些发现新物种时的惊呼,都已成为成长的注脚。植物学从来不是冰冷的科学,而是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当我们学会用敬畏之心倾听草木的私语,便能听见生命最本真的回响。 </p> <p class="ql-block"> 离开吊罗山时,行李箱里装满压制好的标本,心里却种下了更珍贵的「种子」——是对自然的热爱,是对科学的热忱,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承诺。愿我们都能成为自然的解读者,让更多人看见,每一片树叶里藏着的星辰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