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汤溪师者授章魂,秦汉遗风细细论。</p><p class="ql-block">印里乾坤开慧眼,耆年犹绽艺花繁。</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2日,阳光明媚,微风轻佛,汤溪中学祝顺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热忱,走进了汤溪老年大学的课堂,为老年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篆刻艺术课程。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一次温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祝老师以“篆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主题,缓缓拉开了课程的序幕。他首先从篆刻的定义与起源讲起,将学员们带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他介绍道,篆刻作为金石艺术的代表,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刻写,在春秋战国时期实用印章开始出现,秦汉时期发展为权力象征,奠定了艺术雏形。“大家看,这就是早期的印章雏形,它们虽简单,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祝老师指着屏幕上的图片,耐心讲解,让学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篆刻艺术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随着课程的推进,祝老师详细讲述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他提到,先秦时期篆刻艺术起源并逐渐形成雏形,早期以铜质玺印为主,形式多样。秦代实现了规范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制定摹印篆,确立了“玺”为帝王专用、“印”为官民通用的制度。而汉代则是篆刻艺术的鼎盛期,官印体系完备,印风浑厚雄强。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被古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魏晋至隋唐时期,篆刻艺术在形制、功能和工艺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形制上趋向纤巧,出现了悬针篆;功能上唐代开创书画鉴藏印先河;工艺上出现了蟠条焊接工艺。祝老师一边展示着精美的图片,一边生动地讲解,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时期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篆刻兴起,流派纷呈,艺术达到新的高峰。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等书画家亲自操刀,推动印章从实用品转变为艺术品。明代文彭复兴秦汉传统,何震创单刀切玉法,清代形成地域性流派。晚清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更是将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祝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员们沉浸在这一时期篆刻艺术的繁荣景象中。</p><p class="ql-block"> 在讲解篆刻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时,祝老师重点介绍了印面构图、刀法技艺和材质多样性。他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印面,讲解如何通过篆隶文字的疏密、曲直、虚实等布局形成独特风格;详细介绍了冲刀、切刀等刀法技艺,以及不同刀法所营造出的线条质感;还提到了篆刻常用的石材,以及当代创新引入的亚克力、3D打印等材质。</p><p class="ql-block"> 祝老师还谈到了篆刻艺术的章法布局美,从空间经营、文字呼应到朱白构成,他用丰富的实例向学员们展示了方寸之间的艺术魅力。在讲解刀法表现力时,他从刀笔合一、力度控制和材质互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员们了解到刀法在篆刻艺术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老师介绍了篆刻艺术主要功能的演变,从秦汉时期作为权力凭证,到明清成为艺术鉴赏的对象,再到现代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课程结束时,老年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篆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祝顺和老师的这堂篆刻艺术课,不仅为汤溪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篆刻艺术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在老年群体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