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朝九嶷

周志清

△万里江山朝九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祖国的锦绣山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文化的光芒,九嶷山便是这样一处圣地。“万里江山朝九嶷”,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道尽了九嶷山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与独特魅力。</span></p> △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嶷山,屹立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南部30公里处,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景区面积约530平方千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日照时间短,气温年差较小,降水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这片神奇的土地,它还是湘江的源头,清澈的湘江水从这里潺潺流出,一路奔腾不息,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灿烂的文明 。</span></p> △九嶷山云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嶷山群峰拔地而起,层峦叠翠,宛若一幅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而舜源峰作为九峰之首,更是独尊其中,其余八峰——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如同忠诚的卫士,紧紧环绕,无一不朝向舜源峰,构成了“万里江山朝九嶷”的壮丽奇观。登上舜源峰顶,极目远眺,莽莽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仿佛千帆竞发,浩浩荡荡地朝着舜源峰奔腾而来,那种震撼人心的气势,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九嶷山的雄浑壮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5月,九嶷山舜帝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2009年9月8日,湖南省在宁远县九嶷山举行公祭舜帝大典,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出席参祭,时任湖南省省长周强担任主祭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嶷山不仅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舜帝驾崩之地。舜帝,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奠基人,以“勤民事”“苦忧人”、以德化民的大爱奉献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九嶷山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四千余年前,舜帝从中原不远千里来到南方巡视,只为传播文明,德化民众,最终却因不服水土,病逝途中,就地安葬在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得知噩耗后,失声痛哭,斑斑血泪染红了翠竹,后来更是投水殉情,化为两座山头,永远守护着舜帝长眠的舜源峰。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九嶷山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又悲壮的色彩,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传奇的韵味。</span></p> △舜帝铜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舜帝陵,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陵”的建筑,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就座落在舜源峰下。它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也是我国始祖陵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陵寝 。自夏朝开始,舜帝陵便是历朝历代祭祖的朝圣之所,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香火延绵不绝。站在舜帝陵前,看着那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2011年5月,九嶷山舜帝祭祀大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有众多的寻根朝圣宗亲从五湖四海赶来祭拜,这里已然成为了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追思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span></p> △九嶷山舜帝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中,娥皇、女英二妃的泪水洒在竹子上,便形成了独特的斑竹,又称湘妃竹、泪竹。九嶷山的斑竹,其斑点形态各异,有螺纹状、蝴蝶状、芝麻状 ,分别俗称为螺纹斑、蝴蝶斑和芝麻斑,疑为真菌感染所致 。其中螺纹斑的斑竹和石枞、香杉被誉为“九嶷三宝”,又因毛泽东同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而闻名中外 。斑竹身上的这些斑点,仿佛是娥皇、女英对舜帝无尽思念的具象化,每一滴“泪斑”都诉说着那段动人的爱情,也成为了九嶷山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span></p> △九嶷山斑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主席与九嶷山也有着不解之缘。他出生在湖南韶山,这个地名来源于舜帝南巡的传说故事,从小就受到舜文化的熏陶。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多次计划前往九嶷山开展斗争,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对九嶷山的牵挂与向往从未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友人乐天宇赠给他斑竹和《咏三分石》诗,周世钊送给他《九疑山铭》墨刻拓片,李达送给他斑竹毛笔和咏九疑山的诗,睹物思乡的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让九嶷山的美名随着这首诗传遍了大江南北,更赋予了九嶷山浪漫而诗意的文化内涵。</span></p> △毛主席吟诗赞誉九嶷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泽民同志也曾为九疑山舜帝陵题词,这无疑是对九嶷山历史文化地位的高度认可与重视。而九嶷山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更是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与希望。1983 - 1985年期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锦涛曾写信勉励九嶷山学院的学子:“你们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人才奋斗,这种精神是可嘉的 。”这封信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为梦想拼搏,也为九嶷山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教育的光辉与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江泽民为九嶷山舜帝陵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舜帝陵,来到娥皇峰和女英峰,这两座山峰紧紧相依,就像两位深情的女子,静静地守护着舜帝。站在峰巅,极目远眺,群山连绵,绿荫苍茫,云蒸霞蔚,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此时此刻,好像能看到娥皇和女英那深情的目光,感受到她们对舜帝那份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也让九嶷山的山水间弥漫着动人的情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作者(右)与友人在娥皇峰的观景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福寺里,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这座古老的寺庙,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祈愿。走进寺庙,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净化。漫步寺中,看着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佛像,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沧桑,心中对佛教文化生起更深的敬畏,永福寺也成为了九嶷山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为这片圣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严的色彩。</span></p> △永福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永福寺,行至舜帝庙遗址旁,便能看到玉琯岩如巨型盆景般卓然独立。这座小巧的石山因汉代奚景发现“玉琯”而得名,现存132方摩崖石刻堪称露天书法博物馆。宋代方信儒所书“九疑山”三字笔力雄健,每个字足有一人高,而右侧石壁的“蝇头小楷”石刻,750余字祭文镌刻精细,楷隶相参,堪称一绝。蔡邕的《九疑山铭》与李挺祖的补刻并存,更让这里成为研究秦汉书法的活化石,这些珍贵的石刻,静静诉说着九嶷山的过往,让后人得以领略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与九嶷山深厚的文化积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令人称奇的是,玉琯岩上生长着奇特的“树包石”“石包树”景观。树木的根系在坚硬的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或是紧紧缠绕包裹石块,或是被岩石从四周层层包裹,却依然冲破桎梏,向上挺拔生长。这些生命以惊人的韧性在石与树的共生中,展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强,成为中国一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刻宋代书法家方信儒手书“九疑山”石刻,字迹遒劲雄浑,镌刻于九嶷山玉琯岩。历经岁月沉淀,仍彰显着古代书法艺术的磅礴气韵与深厚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分石景区以奇峰异石、山泉飞瀑及民俗风情著称。由三块360余米高的花岗岩组成的三分石,海拔1822米,是全世界自然单体垂直度最大的花岗岩巨峰。峰下瀑布飞空,峰上白云飘逸,蔚为壮观。相传舜帝在此升天,更添神秘色彩。沿着山间小路攀登,欣赏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聆听清脆悦耳的山泉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顶俯瞰壮丽景色时,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赞叹。</span></p> △三分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霞岩和桃花岩是大自然馈赠给九嶷山的两颗明珠。紫霞岩内,溶洞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在灯光映照下,奇特钟乳石五彩斑斓,有的像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的像婀娜多姿的仙女,有的像雄伟壮观的宫殿,尽显自然神奇创造力。桃花岩以清幽环境和美丽传说引人入胜。相传昔日这里漫山桃花,春天一到,如粉色云霞。虽已过花期,站在岩前,仍能想象其盛景,两处溶洞一奇幻一清幽,为九嶷山增添别样自然魅力。</span></p> △紫霞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宁远文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官办学府。它始建年代早,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美轮美奂。踏入文庙,仿若穿越时空,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在这里,既能欣赏精美的建筑艺术,又能了解古代教育制度与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是九嶷山地区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庙内,20根龙凤石柱群堪称华夏孤品。每根石柱均以完整石料雕琢而成,高达5米,其上龙凤浮雕凌空突起,线条遒劲流畅,龙鳞凤羽纤毫毕现,飞腾之势呼之欲出。</span></p> △宁远文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嶷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人才辈出。历史上,宁远县走出2位状元,84位进士,3位院士。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九嶷儿女拼搏奋进,也成为九嶷山文化中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span></p> △唐朝状元、麻将鼻祖李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往今来,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陆游、徐霞客等无数文人墨客亲临九嶷山,留下大量歌咏九嶷山、赞颂舜帝的诗句。苏轼笔下“九嶷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道尽九嶷山的苍茫神秘;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赋予九嶷山浪漫诗意。这些诗词佳作,如璀璨星辰,照亮九嶷山的文化天空。</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后)与友人在攀登三分石回的路上小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九嶷山巅,晚风裹挟湘源水汽与千年历史余温拂面。脚下斑竹诉说着二妃深情,远处舜帝陵琉璃瓦泛着温润光泽,玉琯岩石刻静默记录岁月痕迹。这里的每一粒尘土都沉淀着故事,每一缕山风都传递着文明的回响。</span></p> △云龙牌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嶷山以山水为卷,文化为墨,在华夏大地上勾勒出独特的精神图腾。它不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库——舜帝的仁德、二妃的忠贞、文人的风骨、革命先辈的情怀,都在此交织成生生不息的力量。或许终将再次启程,但九嶷山早已将根脉深深扎入生命,每当思念漫上心头,那座“万里江山朝九嶷”的圣地,便会化作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归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新的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之‘九嶷山上白云飞’配图朗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