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眉洲眉山的苏家,又逢 "弄璋之喜 ",添了一个男丁,取名苏辙。此子日后果然执笏弄璋,位列朝班。</p><p class="ql-block">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齐名,合称 " 三苏 ",名列 "唐宋八大家 "之一。</p> <p class="ql-block">苏辙出生时,31岁的父亲苏洵正在四方游学。庆历八年(1048年),因父丧才回家闭门读书。并以自己的学识品行教导苏轼、苏辙兄弟。</p><p class="ql-block">苏辙自幼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潜心读书。至和二年(1055年),十七岁时与同里史家之女结婚。</p><p class="ql-block">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一同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洲军事推官。不久后母丧归家守孝。</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推行变法之时,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任事,因对王安石的"青苗法 "提出反对意见,"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夲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期。如此,则恐鞭棰必用,洲县之事不胜烦矣 "。于熙宁三年(1070年)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年)被出任河南推官。</p> <p class="ql-block">宋神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辙被召回朝中,历任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位列宰执。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因上书谏事苏辙被贬知汝州。此后连谪数处,筠洲、雷洲、循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宰相蔡京掌权时,苏辙被再降职,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闭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 " 遗老斋 ",自称 "颍滨遗老 ",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弹,谢绝宾客,绝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文中。崇宁五年(1106年)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次年著《论语拾遗》。大观二年(1108年),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政和元年(1111年),《栾城第三集序》撰成。</p> <p class="ql-block">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苏辙去世,葬于苏轼墓旁。享年七十四岁。</p><p class="ql-block">年底朝庭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至宋高宗绍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贯,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淳熙元年(1174年),经礼部尚书赵雄奏请,宋孝宗特敕追谥为 " 文定 "。</p> <p class="ql-block">苏辙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成就斐然,在文学领域多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早年诗作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兄苏轼唱和之作较多,凤格淳朴无华,《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洒脱自如,颇见个性特点。</p> <p class="ql-block">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的生活了解增多,创作了《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作;抒写个人生活感受的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巜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至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p> <p class="ql-block">苏辙擅长政论和史论,文章纵谈天下大事,以古鉴今,针砭时弊。《新论》三篇论断天下大事相当确切。《上皇帝书》中"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 ",切中要害。史论代表作《历代论》,分析汉光武帝、唐太宗等都较为全面,与苏轼相比特点在于 "稳 ",《六国论》暗喻北宋现实,《三国论》具有以古鉴今的深层寓意。</p><p class="ql-block">苏辙的散文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畅达,语言朴实淡雅。《民政策第二》,从周秦民风说起,指责朝庭科举取士的弊端,主旨委婉显豁。《唐论》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言在彼而意在于此,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p><p class="ql-block">其赋也很具特色,《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p> <p class="ql-block">苏辙的文学思想,注重"文气说"和"人情说",《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文者,气之所形 ",并论及 "养气 "之法,认为 "养气 "既在于内心的修养,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这一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苏辙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诗人都有讥评,说李白 "华而不实 ","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 ",这种看法评价在宋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苏辙的文章在当时文坛上声名甚高,有人认为他的文章胜过其兄苏轼。苏轼曾说 "子由之文实胜仆 ",刘放、秦观等苏轼的门生也有类似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陆游曾劝周必大 ,将仿学苏辙作为学诗的门径。明清两代更把苏辙文列为学习典范,明朱石编《八先生文集》、唐顺之著《文编》、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以及清人储顿撰写的《唐宋十大家全集录》,苏撤均排在先,可见对其文的评价之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