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铁塔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中心古槐路东,又名崇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崇觉寺铁塔及其附属建筑大雄宝殿、声远楼、汉碑室、僧王祠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原有的庙门、配房、藏经阁、鼓楼等建筑已在沧桑的岁月中毁掉,但尚有千年古塔依然巍峨挺拔,大雄宝殿、声远楼等依然雄伟恢宏,让人依稀想见当年的非凡气势和壮伟。</p> <p class="ql-block">济宁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当时寺内无塔。济宁人徐永安常年在外经商,但婚后多年无子,便到崇觉寺进香求子,并许下誓愿,如果得子将重修寺院,并铸铁塔以弘扬佛法。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由妻子常氏出面,出资重修崇觉寺,并在寺内建造铁塔,在塔里面供奉佛像和舍利,报答佛祖送子之恩。据记载,铁塔建到七级因变故停工未铸塔顶,后人为之遗憾。</p> <p class="ql-block">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济宁官员龚勉倡议续建两级塔身及铜质鎏金塔顶,最终形成现存11层、高23.8米的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铁塔。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大铁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铁铸塔身9层,计塔座在内共11层,通高23.8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铁塔采用分层铸造法,每层独立浇铸后叠装,塔身八角形设计逐层递减,莲花铜座与塔顶天门紧扣,展现北宋高超的铸铁工艺。</p> <p class="ql-block">塔座为青砖砌筑八角形,高8.09米;塔座设一西向塔室,为砖砌、仿木建筑。铁塔部分高14.41米,采用失蜡法铸造,分件套装而成。室内供有大悲观音千手千眼佛,佛座三面刻有佛教神话、讲经、飞天等故事画面。</p> <p class="ql-block">铁塔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有明显收分。每层下部有八角形平座,平座上有围栏,栏板花纹各异。每层塔身上部有飞檐,出挑30厘米,檐下有斗拱铺座。四面分别铸有假门,其余四面设有佛龛,佛龛内共铸有盘膝端坐的佛像56尊。铁塔历经900余年无明显锈蚀,推测与古代特殊合金配方或表面处理技术有关。</p> <p class="ql-block">桃形攒尖式塔顶为铜质金章, 莲花形底座为铜铸,与塔顶紧扣一体组成塔刹。第九层飞檐尖端各垂以风铎。</p> <p class="ql-block">1973年修缮时发现塔心有一根贯通上下的杉木,其如何嵌入高温铸造的塔体仍为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1973年大修时,在第一层塔身下部正中,出土一石匣,石匣内置一木槨,木槨内又置一银棺,银棺内放舍利子若干。在明代增建层内,清理出铜佛像2尊,铜镜1枚,瓷函1件,木函1件,“佛敕令”牌1件,经书1部等。</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金色的塔顶,玄色的塔身,紫光吐辉。斗拱雕花的平座、围栏、飞檐及金光闪闪的天门,堪称设计精巧,造型奇特,昂然耸立,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铁塔被视为济宁地标与“记忆守望者”,其传说融合了佛教信仰、家庭伦理与地方历史,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声远楼,始建于北宋,明代天顺四年重修,楼为方形两层,南侧有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所题声远楼匾额,楼上层悬巨型铁钟一口,重7.5吨,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十余里,故名“声远楼”。为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声远楼建在4.5米高的台基上,通高16米,为11脊十字顶正方形两层楼,下以12根方形石柱作外围主要支架,内以4根通天柱自下而上支撑两层顶端的梁檩,上下两层四檐和周围补间均以斗拱承托。</p> <p class="ql-block">顶覆灰瓦,挑脊上饰有按序排列的螭吻、飞禽、走兽等。正中顶端设一头东尾西昂首怒目、背驮宝葫芦的麒麟异兽,寓意颇深。全楼雕梁画栋,朱甍映目,飞檐陡峭,风铎铮铮,属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现存为明代初年重建。五楹、歇山式,单层飞檐,面阔19.5米,进深14.8米,高12.6米,黄色琉璃瓦覆顶。大殿室内原祀三圣及十八罗汉像,释迦牟尼居中。所有塑像惜于民国初年被毁。大雄宝殿为铁塔寺内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明初的建筑。佛语中的“大雄”二字为法力无边之意。该殿为五楹歇山、单层飞檐式建筑,宽19.5米,进深14.8米,高12.6米,黄琉璃瓦顶。屋脊正中置有麒麟送宝的砖雕,屋脊各处还饰有鸱吻、海鸥、海狗等瑞兽。。</p> <p class="ql-block">脊顶正中置麒麟送宝砖雕。顶脊、戗脊、叉脊的尾端分别饰鸱吻、嘲凤、海鸡、海狗、尾鱼等瑞兽。</p> <p class="ql-block">正在修建的是一座仿古建筑,从规划和风格来看,应该为藏经楼,未来将用于收藏佛教经典等珍贵物品。</p> <p class="ql-block">僧王祠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原名昭忠祠,俗称王爷祠,是为奉祀亲王僧格林沁建造的祠堂。 僧格林沁,蒙古族,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封为亲王,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作为钦差大臣来济宁镇压捻军起义。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被捻军击毙在山东曹州府(今菏泽)高楼寨吴家店。皇帝为表彰其功勋,在济宁建祠堂祭祀,主殿曾祀僧王画像,配房安放着被击毙的下属将领牌位。 </p> <p class="ql-block">运河文化石刻长廊主要陈列近年来新发现的珍贵石刻,包括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历代石刻27块。除主要历史人物墓志外,还有运河记事碑、题名碑、德政碑等。 </p> <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详实,文化内涵丰富,记述了元、明、清各时期运河的整治管理、运河疏浚、闸桥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是源远流长的济宁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多层面反映了"中国运河之都一济宁"的兴盛与繁荣。它们已成为凝固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史料,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希望,承载和延续着运河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铁炮长廊陈列的铁炮为元、明两个时代。粗短大口者为元代,射程在40米以内,其余均为明代晚期,射程在500-700米之间。 据《济宁直隶州续志》记载,咸丰年间,清政府为了镇压捻军起义,将全国各地的铁炮调往济宁,该批铁炮即那时调入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休闲区,仿若宁静桃源。蜿蜒小桥横跨潺潺流水,鱼儿于清澈水底自在游弋。水边古亭错落,造型典雅,飞檐琉璃闪烁古朴光。四周绿树繁花,清凉荫蔽,芬芳四溢。逛完雄伟铁塔、肃穆宝殿,在此落座,微风鸟鸣相伴,身心瞬间舒缓。</p> <p class="ql-block">踏入铁塔寺,就好似瞬间穿梭时光,重回古老往昔。寺中的每一方砖、每一片瓦,皆宛如岁月的使者,静静倾吐着历经千年的悠悠故事,翘首以盼着我们去探寻、去体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