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州籍作家、媒体人蒋瞰在《湖州日报》“我和我的湖州”专栏刊发文章,讲述湖州这座“宝藏城市”的蝶变和文化。全文如下:<br><br>不久前,我带着妈妈到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新开的老茶馆坐一坐。我们点上熏豆茶,听着评弹,和陆续进店的街坊邻居寒暄。大家有穿着旗袍而来的,也有散步拐到这儿的,一切都让人觉得舒服又松弛。<br>我全程见证了湖州老茶馆25天的爆改。从为何改造、改造巧思和改造过程,我发布多个视频在视频号上,获得上万次的浏览量,不少人在底下留言点赞。 这一切是我未曾想过的。从2004年外出求学、工作,我回湖州的次数很少。直至4年前,我路过小西街,5月的街头,盛开的花束装扮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恍然间,我发现老家这个街区正在“蝶变”。<br>怀揣好奇心,我找到小西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限公司负责人顾忠杰,聊起小西街的修复和运营背后的故事。后来,我穿梭在小巷中,看到重新住进“老家”的居民,遇到好奇的游客还会大方邀请参观;看到这里分布着美术馆、城市书房、咖啡馆、花店,店铺装修精致,种类多元,一逛就能逛半天。这里推出的创意生活市集充满人情味,托起了年轻人的创业梦。像爱编织毛线的玥芳,在摆摊中坚定了开店的想法,后在高巷开起第一家小店,现在又把店开到了主街上。<br>小西街,经过3年的修复改造,基本保留和恢复了清末民初江南古镇的传统肌理和水乡人文。如今的它,将传统、时尚和在地相融,在保护中传承并利用,形成了别有风格的社区文化。<br>最初,我并非是自洽的返乡年轻人,但在聊天中,逐渐深入了解湖州,体会到它的好。我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更新在澎湃新闻、新旅行等媒体平台。我也因此收获了一批新朋友,逐渐享受在老家的生活。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获得了浙江文创奖——最具突出贡献奖、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等荣誉,我为它骄傲。<br>我写过湖州的美食,比如辣油馄饨、猪油糕、多样汤;写过德清莫干山多位民宿主理人“入山”的故事,就是那本《山居莫干》,现已第3次印刷。湖州的乡村,有着天然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这几年我再去转悠,发现乡村发展各有各的生命力。<br>去年,我深入善琏这座湖笔小镇,了解湖笔制作工艺、扎根镇上的匠人和手艺人,以及那些出去又回来的小镇年轻人。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与湖州有了更强的连接感。这些年,湖州打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金名片,我想,湖州吸引大家的,不仅是风光秀丽,还有那些有趣、有情、有爱的湖州人和他们的故事。 社区生活圈,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绝佳窗口。去年冬天,我开始写一部名叫《新村》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其间和大量的人聊天,写红丰、市陌、文苑、潮音,记下小区的风物人情。我想,一个个具体的地方,并不都是个体经验,而是承载一代湖州人的记忆。未来有机会,我还想把这些故事出版成书,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宝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