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中原大地(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一丝风

<b>出发——中原大地走一趟。</b><div><b> 5月7日,继去年10月“万里行”后,又开启了全景河南的旅程。</b></div> <b>坐上舒适的半卧式大巴心情就是爽。</b> <b>全程领队晓亮服务周到,就像自己家孩子领着父母出去游玩。</b> <b>主人公亮相了,除了这三位,还有我,最佳组合——四侠客。古有徐霞客周游天下,今有四侠客坐汽车旅游,谁让现代科技进步了呢!徐霞客望尘莫及呀!</b> <b>在服务区,看看走哪了?</b> <b>在服务区小憩。</b> <b>  从沈阳出发,头一天是赶路,刚刚走到河北,第一天宿天津,我们的目标是河南。</b> <b>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历史名人。河南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好期待来这里看看。</b> <b>5月8日,到河南的第一站是红旗渠。</b> <b>说起红旗渠,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座被称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的渠道是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它的修建不仅使林县(今林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滋养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建设祖国的热情。</b> <b>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b> <b>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林县里许多青壮年都娶不上媳妇,俗话说,闺女跑下山,媳妇不上山,有一个村200多户人家,其中40岁以下没结婚的光棍就有30多个!这样一来,有男方的家就筹了很重的聘礼,请媳妇上门,媳妇来了只有一个条件,她既不图金也不图银,而是问你家有水吗?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br></b><div> <b>1959年,林县再次面临大旱,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b><div> <b>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8日历时近十年,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红旗渠建成后,林县水浇地面积从不到1万亩扩大到60万亩。林县人终于结束了看天吃饭的命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br> 红旗渠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b></div></div> <div><b>  杨贵同志主持修建的红旗渠是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诞生的“红旗渠精神”,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永放光芒。</b></div><div><b> 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握着杨贵的手,和蔼地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b></div> <b>1990年夏,扬贵重访林县时题了增言十水。</b> <b>  红旗渠的修建 彻底结束了当地缺水的历史,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旗帜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它与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构成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b> <b>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b><br> <b>红旗渠景区有分水苑和青年洞两部分。现在我们在风分水苑景区。红旗渠分水闸是枢纽工程,红旗渠在此一分为三,分为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三条干渠南去北往,将生命之水延伸林州各地。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在此举行。</b> <b>这座房子一点不稀奇,而房子上的大字却是当年林县人民的豪迈心声。</b> <div>  <b>红旗渠精神: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结束了林县人民一直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b></div> <b>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杨贵同志可与之相比。</b> <b>红旗渠的主要干渠。</b> <b>在红旗渠奋斗的一辈人是比我们年龄还要大,我们也踏着他们的路走过来。</b> <b>景区里树木参天。</b> <b>看这个小标志,是用红旗渠来引领着太行天路。</b> <b>红旗渠的另一个景区——青年洞。</b> <b>从景区入口向上蜿蜒的走栈道,这条栈道很长,走了十几分钟。</b> <b>乘景区车到半山腰青年洞所在之处。难以想象当年林县人是怎样将水穿过这高山。</b> <b>国家领导人李先念曾为青年洞题字“山碑”。</b> <b>  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进口左侧为一条深沟,崖壁陡峭,西是一崖壁,像“弓”形,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岩石青一块、白一块、紫一块,构成一幅丑怪险恶的画面,人称“小鬼脸”。素有“小鬼脸,顶着天,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之称。东面是巨石累累的狼牙山,上边是金鸡垴,穿过狼牙山,便可到卢家拐寺沟,是红旗渠的又一艰险工段。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b> <b>青年洞总长約616米,高5米,宽6.2米,位於豫、冀、晋三省交界之处,是紅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b> <b>看啥呢?据导游介绍,当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每段工程的承包人都要刻下村子和人名。现在这些村名人名还都保留着。</b> <b>红旗渠修建初期正值我们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再多困苦也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资金短缺,民工们就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10年的修渠中,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技术短缺,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技术人才。资金短缺,林县人民精打细算自行解决。红旗渠建筑物722个。总投资为4236.9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款仅仅868.98万元。为了省钱,他们设计了空心渡槽、双孔隧洞,发明了空中运输线、土罐车、土吊车、土铁轨,创造了明窑烧石灰、自制炸药、大炮爆破等施工方法,既提高了工效,又保证了工程质量,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br></b> <b>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面对这样的红旗渠人,我们怎能不庄严的举起手!</b> <b>体验一下红旗渠人用手推,用肩扛,用血肉之躯开凿的艰辛。</b> <b>誓师会上表决心。</b> <b>  山间有一处石头房子,漫坡的石头路,房后的小草棚如同当年的青年点,不,比当年青年点的房子要好,青年点的房子是“干打垒”的,在这太行山上房子是石头垒的。</b> <b>不管啥房子,感觉是一样的,在大山里,见到这样的房子亲切。</b> <b>看笑成这样,想起了当年青年点房后的约会。</b> <b>虽是几十年前的事,但感觉是一样的。</b> <b>我在青年点房后只有喂猪的份。</b> <b>山间有房子,还有一位老人,论起年零比我们小四岁。常年居住这太行山上,就成了守护太行的自愿者。</b> <b>  老人操着地道的河南话聊着家常。</b> <b>兴起之时,穿上自愿者的衣服,给我们来了一段快板。虽没完全听懂,但大意我们明白,歌颂红旗渠,赞颂太行山。</b> <b>老人依依不舍地和我们挥手告别。</b> <b>  俯瞰上下。</b> <b>导游给我们集体合影。</b> <p class="ql-block"><b>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红旗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红旗渠是中国人奋斗精神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历史资料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摄影摄像: 细雨 一丝风</b></p><p class="ql-block"><b>编辑制作:一丝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