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凤阳鼓楼寻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凤阳鼓楼之高大雄伟,号称全国之最。这座古老的建筑,是朱元璋称帝后,拟在家乡建都的附属工程,建成于洪武八年(1375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与咸丰三年(1853年),两度毁于兵燹,仅存基座。鼓楼,又称中都谯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据史籍载,台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北京和南京的鼓楼、西安的钟楼等,均无法与其相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日,鼓楼楼顶屋瓦坠落,瓦顶坍塌的视频迅速传遍网络,可谓“一塌名天下”。而凤阳鼓楼,也勾起了我的种种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初见鼓楼,是1963年考入凤阳中学,由乡下进城读书之时。当年的鼓楼,仅存台基,墙有裂痕,顶部有几株灌木从砖缝中长出,显出这座建筑的古老与残破。那时尚未重视保护古迹,开发旅游项目,这座古建筑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形容鼓楼之高大的段子,还是有的,说是麻雀在鼓楼顶上下个蛋,落到半空,就出了小麻雀——真是高耸入云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楼位于县城偏南。某月雪后,我第一次登上鼓楼。当年县城多为平房,仅有几座二层小楼。近16米高的鼓楼,是全城的制高点。台基上荒草覆地,有几个方形的石础,偃仰其间。迎着寒风,放眼四望,但见屋宇鳞次,残雪未化,枯树疏落其间,透着几分苍凉。刚读初中的我,还不会写作,只记得登楼的感觉,异于寻常,但却没有描述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楼台基下南北两个门洞,西头堵死,靠东一面开有小门。这两个门洞内,是两个大鼓书场。南边的场主是胡某,北面的场主是余某。胡某大鼓书说得好,表演绘声绘色,且辅以肢体动作。在人们没有电视机,且难得看上一场电影的时代,他的听众不少。他还在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到各公社巡回演出,在当地名气很大。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他生意惨淡,靠为人刻墓碑为生,晚境有些凄凉。老余嗓音略沙哑但宏浑,仿佛现在流行的“烟嗓”,当年称此声音为“虎声”,“哇呀呀”一声怪叫,可以震撼全场。他后来到县建筑公司做木工,我于1975年招工到县建筑公司工作,常与他打交道。但我未向他提起我曾听过他说书。老余好饮酒,但少饮则醉。凤阳有歇后语形容他这种没酒量的人是“床底下的夜壶——不是盛酒的家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鼓楼门洞内听大鼓书,每场需付钱一角。我于课余去听书,手里攥着几枚一分、两分的硬币,交给守门人,便可入内。书场内有砖头支起的长板,找好位置一坐,便可听上一晚上的书。胡、余两人的大鼓书我都听过。门洞无窗,其内共鸣效果颇佳。胡、余二人每说到两军对阵,骁将出马,便要离开鼓架,扭腰展臂,辅以怪叫,表演一番。听众的心情也随着他们的表演而振奋。说书的人都会卖关子,终场时的“且听下回分解”,颇似现在肥皂剧的悬念,让听书者欲罢不能,下次再来送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楼的东面,是个十字路口。低矮破旧的房屋自鼓楼台基脚下向两边呈八字展开,往南有一小人书(又叫小画书)出租屋。入内看书,两分钱一本。看上一个下午的小画书,花钱要比听书多。当年小画书比较畅销,内容颇丰富。其时文革运动尚未开展,书屋内既有《杨家将》、《岳家军》等古典内容,也有《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现代故事。我一度看得入迷,以致耽误了功课。我上中学时成绩差,是我不再受父亲管束,信马由缰所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楼墙脚下往北,有一小饭店,每晚打烊很迟。听书听到夜里九、十点钟,或看小画书误了学校食堂的饭时,便可进这家饭店,来一碗面条果腹。面条一角钱一碗,再加一角钱,可以来一小块牛肉或兔子肉,一快朵颐。下饭店对我们这些穷学生而言,可谓加餐。不过加餐的钱,是我们星期天靠步行几十里回家省下来的。学校每月伙食费6元3角,平均每天2角1分钱,星期天回家省下的伙食费,学校可以退给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文革狂飚动地来,很快发展到两派势不两立的武斗。鼓楼作为全城制高点,被凤联委(G派)占领。他们在台基上筑起堡垒,架起轻重机枪,以火力威慑全城,且建起简易房屋,以供战斗人员驻扎;又将龙兴寺的大钟运至鼓楼上,用于报警,并架起高音喇叭,用作舆论宣传。凤阳发生大型武斗时,鼓楼成了G派的最后据点。鼓楼的火力,可以控制楼东和楼西街,覆盖半个城。我当年属于凤革联(P派),武斗接近尾声时,有一天我随P派示威流行。我们经过楼西街时,鼓楼上突然响起啪啪啪的机枪声,声如爆竹,震撼全城。子弹像带哨的鸽子,尖叫着从我们的头顶上飞过,我们急忙躲进街边小巷,才未致伤亡。武斗彻底平息后,鼓楼上的堡垒才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我被销去吃商品粮的户口,插队务农。当地做饭烧草,需到距小镇十余里的大洪山去砍,去搂。小镇人很少进山砍草,因为那要在山里一住多日,而且进山的道路狭窄崎岖,不便运输,故多是搂草,可以当日来回。搂草的工具叫“大筢子”,长宽各二尺余,用绳子绑在扁担上,大筢子的上端系一根绳,供人套在腰部,往前拖曳。我为了买大筢子,特地进了一趟城。此时,鼓楼的大鼓书场已经取消。中间门洞,成了一个很大的竹器店,其内有竹篮、竹筐、鸡罩、虾笼、毛竹扁担,等等,当然还有大小竹筢。琳琅满目,品种丰富。我买了一个大竹筢,背着它不便在城里瞎逛,当即回了我插队的地方。进入上世纪8、90年代,鼓楼东面开始大规模拆迁,先是辟出广场,作为菜市。菜摊排闼,接成长龙。周边进城卖菜的菜农,无固定的菜摊,路边筐篮挤挤,在路两边排开。市容虽不美观,但疏菜却是鲜嫩欲滴,道地的绿色食品。我家住在文昌街,距鼓楼菜市颇远,只是偶尔前往一逛。后为整顿市容,菜市场被迁往别地。记得当时鼓楼已经过维修,台基顶上,砌起如同城墙上的箭垛。后有文物专家说,鼓楼上不应有箭垛,又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忽然传来修葺鼓楼楼宇的消息。凤阳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擅写古体诗词,有“凤阳文豪”之誉。一日,他光临寒舍,郑重告知,为重修鼓楼,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范围内征文,问我愿不愿写上一篇。我问他,征文有何要求?答曰:宣传部长说,征文要仿照范仲淹《岳阳楼记》,写出重修鼓楼之重大意义,记述地方领导重修鼓楼之功德,并要将最佳文章刻石立碑于鼓楼之上。我听后不禁呵呵。文豪前来告知征文消息,也是不欲专美,有誉同享之意。我当时已重写杂文随笔,文章发表于许多报刊,写此类歌颂文章,不免有违我心,便笑曰,写这种文章,我还真不知从何下笔呢。文豪见我对写征文不感兴趣,也随之转移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鼓楼台基上建起楼宇,巍峨壮观,夜晚灯光亮起,勾出鼓楼的轮廓,衬着暗蓝色星空,如琼楼玉宇。广场铺了水磨石地坪,周边用铁链围起,禁止机动车进入。鼓楼脚下,白天聚集着许多爱好文艺的中老年男女,在那里吹拉弹唱,扭来扭去。到了晚上,交谊舞、广场舞占据广场。一队队舞者,身着统一服装,翩翩起舞。舞曲轰鸣,遥遥可闻。交谊舞的地盘上,一群男女,在那里搂腰搭臂,左转右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从青年跳进了中老年。另有不少散步者每晚绕广场疾走,坚信这种运动可以延年益寿。我于2005年曾回家乡暂住,也曾凑热闹到鼓楼广场散步。但我平素不爱运动,没几天便不再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鼓楼建起至今,已有650年。600多年间,朝代几经变迁,明朝被清朝取而代,清朝又被后来的政权所取代,其间两遭兵火,可谓历尽沧桑。自我初见鼓楼至今,已60余载。这60年间的变化,也足以惊人。而唯一不变的是嵌在鼓楼门洞上方,书有“万世根本”四字的汉白玉牌匾。据传,那四个字是朱元璋所书(看老朱的手诏,其字远没有那么工整刚劲)。那四个大字,把老朱的心思暴露无遗——他是想像秦始皇那样,让他老朱家的江山传之二世、三世,于万世啊!遗憾的是,明朝末年,民军蜂起,老朱的百万子孙,竟被民军斩尽杀绝,呜呼哀哉!观其四字,令人不禁感慨:“滚滚红尘如逝水,尘烟遮没英雄。富贵贫贱转头空。鼓楼依旧在,几度夕阳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罢此文,看手机得知,有权威媒体报道:凤阳鼓楼,台基部分属于古建筑,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宇部分不属于文物。1995年的修建计划,未获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属于违规建筑,是个“假古董”。不知那次重修鼓楼的征文中,是否有获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之殊荣者;也不知地方官员修建鼓楼的“功德”,能否能流传于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阔别家乡近三十年,若不写下此文,我六十年间曾经活动于鼓楼周边的身影,无人能知,我与鼓楼有关的记忆,更是无人能晓——人其实只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此言不虚。常言道,人生如梦,回首那逝去的岁月,与梦境何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5月2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