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之十八 将”合二为一“做为中国人”成事,成大事“的第一顶级阳谋的充分理由。

心中无缺,被人需要。

<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国人来说,什么才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老白认为,把事做成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成事是生命意义的具象化。主要体现为行动赋予存在价值,如《道德经》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真正的成就往往润物无声。敦煌画匠一笔一画勾勒飞天,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用一生捏寿司,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最终沉淀为超越时间的价值。正如余华所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专注做事的过程本身便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回应。成事还是对抗虚无的锚点,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揭示了人生荒诞的本质。但当我们像程序员调试代码、厨师烹制菜肴般专注当下,便能在重复中创造意义。稻盛和夫提出“工作现场有神灵”,强调全身心投入时,人会进入“心流”状态,这种忘我的专注恰是生命最鲜活的体验。第二是成事是自我实现的路径。主要体现为成事是身份构建的基石,段永平强调“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本质是通过行动定义自我。陈嘉庚倾尽家产办学,平明大哥晚年传播华侨历史,都是在成事中完成对“我是谁”的回答。如《成事,是最顶级的成长》所言:当一个人用“作家”“创业者”而非“读书爱好者”“想赚钱的人”定义自己时,行动便有了内在驱动力。其次成事是复利效应的起点,《人民日报》提到科比凌晨4点训练、董明珠数十年深耕,印证了“持续做好一件事”的复利魔力。村上春树每天写4000字,巴菲特专注投资60年,验证了“七年即一生”的规律——把时间押注在值得的事上,终会从量变抵达质变。第三是成事是对世界的善意回应。主要表现为成事是超越功利的精神传承,老子提倡“道治”,强调“让所有生命绽放”。陈嘉庚捐建厦大、王阳明践行“知行合一”,都是通过成事传递价值。正如平明大哥直播讲述华侨历史时所悟:“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成事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人行动转化为惠及他人的能量。成事还是对抗焦虑的实践哲学,《当下的力量》中提到,人总在“想变好”与“想偷懒”间挣扎。而“先干起来再说”的成事思维,恰是对抗空想焦虑的良药。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张桂梅创办女高,选择一件事并做到极致,反而能破除患得患失的心魔。总之,人生如敦煌洞窟中的壁画,每一笔都看似微小,但连缀起来便是震撼千年的杰作。成事的关键不在于事情大小,而在于我们是否赋予其“值得穷尽一生去做好”的意义。当你开始专注做好一件事时,你不仅在塑造事,更在重塑自己——这或许就是生命最优雅的完成式。</p><p class="ql-block"> 既然做成事是人生最重要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做成事呢,想做成事需要有什么样的智慧呢。将中国文化进行梳理比较发现,道家的顶级智慧凝聚着对自然规律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做成事的不二法门。下面就具体进行说明。一是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万物自有其律。其核心是要顺应天道,减少人为干预。如盆栽枯萎时,道家思维会接纳草木枯荣的自然循环,而非焦虑强求。其应用主要是遇挫时默念“顺其自然”,观察事物本貌,如四季更替般从容。二是道家认为要无为而治,就是要不争而善胜。其核心是放下控制欲,以“不刻意”达成高效。如团队管理中“抓大放小”,信任成员自主性,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其应用是在管理中提供支持而非指令,激发协作动力。三是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要求对立中见和谐。其核心意思是矛盾中孕育统一。如工作与休息的极端摇摆会内耗,道家提倡弹性计划——工作时专注,休息时彻底放松。其应用是遇两难时自问“如何兼容两端?”(如兼顾事业与健康)。四是道家强调柔静慢,提出以弱胜强的智慧。柔的意思是水至柔却能克刚,人际冲突时以退为进,如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的知足。静的意思是心静如止水,遇争吵先独处平复情绪,再沟通。慢的意思是做事从容不迫,如老子“动之徐生”,避免急功近利。五是道家强调不争思维,意思是因为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其核心是不争名利反得尊重。如张良忍辱为老人拾鞋,获赠兵书成就大业。其应用是减少攀比,专注自我成长,如断舍离日记记录舍弃之物,感受心灵轻盈。六是到家强调辩证思维,认为福祸相依。其核心是福祸、难易、长短皆相互转化。如失业可能是新机遇的开始,过度享乐反致空虚。其应用是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如庄子“方生方死”的豁达。七是强调人要知足寡欲,意思是少则得,多则惑。其核心是简化物欲,精神丰盈。如购物前自问“需要还是想要?”其应用是像林语堂般享受平凡——吹肥皂泡、与家人共处,体会质朴之乐。八是道家强调致虚守静,要求心若明镜台。其核心是:心灵澄澈方见本质。如每日静坐10分钟观呼吸,涤荡杂念。其应用是重大决策前独处思考,避免情绪干扰。由此可见,道家智慧的本质是“与道合一”,在浮躁时代找到安宁根基。正如老子所言:“大道至简”,真正的力量藏于看似无为的从容中。你可以从每日静坐10分钟或整理一件无用之物开始,感受智慧落地生活的轻盈。</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道家智慧的分析发现,道家智慧的逻辑是”分析时一分为二,执行时合二为一“。这一逻辑根植于阴阳辩证思想,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这一智慧。第一是道家的认知维度是基于阴阳辩证的思维模型。之所以分析时一分为二,是因为道家认为万物皆含阴阳两面,如《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分析问题时需将事物拆解为对立统一的两个维度(如利弊、动静、刚柔),如同华为制定战略时会同时考量技术自主与开放合作的双重可能性。之所以执行时合二为一,是因为道家认为阴阳本质是动态平衡的整体,执行时需超越对立表象。正如任正非所说“不要非黑即白走极端”,华为5G技术既坚持自主研发,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矛盾中实现统一。第二是道家的实践智慧是分合有序的方法论。通过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确保分而析之的清醒,老子强调“知白守黑”,腾讯在开发微信时既看到社交工具的便捷性(阳),也预见到信息过载的风险(阴),这种辩证分析使“朋友圈三天可见”等功能应运而生。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还可以保证合而用之的圆融,庄子提出“道通为一”,字节跳动将算法推荐(技术理性)与人工审核(人文关怀)结合,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守住内容底线,正是阴阳调和的现代演绎。第三是道家的精神追求是超越对立。主要体现是破执守中的智慧,比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犹如道家“分析”与“执行”的贯通。美团在拓展外卖业务时,既分析城市白领需求(阳)与骑手权益保障(阴),又在执行中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多方平衡。还体现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看似矛盾的“无为”实为更高维度的“有为”。微信团队开发小程序时,既开放生态(阳)又设定规则(阴),最终在“不管之管”中成就百万开发者共建的繁荣生态。总之,这种思维在现代依然焕发生命力:特斯拉既坚持电动化革命(破旧),又保留汽车本质功能(立新);国家推行“双碳”战略,既追求绿色发展(阴柔),又保持经济活力(阳刚)。正如《周易》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正的智慧在于认知上明辨阴阳,实践中超越对立,最终抵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圆融境界。</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老白提出来将”合二为一“做为中国人”成事,成大事“的第一顶级阳谋的充分理由,请各位同修不吝赐教。欢迎拍砖,只要别往死里拍就行,老白扛得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