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福州

行者自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b></p> <p class="ql-block">  若说人气,农村的不比城镇的,城镇的不比大城市的。而有内含的人气,正如茉莉茶香,久久不散于味蕾而流连于脑海。在福州的那些年,火车站的人气、东街口的人气、安泰图书城的人气、越洋图书城的人气、省新华书店的人气、台江的人气以及师范大学的人气等等等等,都深深的吸引住那段工作外的业余光阴,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次感觉着人气的不一样冲击,再懒洋洋地躺在屏山公园的石凳上,望着闪闪星光、星光闪闪穿透着树叶间隙的阳光,在呢喃悦耳的鸟语声中,似乎幼时躺在温暖的妈妈怀抱,睡了一个最为安祥、也没有梦想干挠的好觉!那时候公园里的人也很多,山上驻着很多猴子,上窜下蹦的很通人气,相处异常的融洽!现在很多都淡了!于是陪着父亲走走那些最有看头、最有人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b></p> <p class="ql-block">  福州火车站商贸城位于火车站南广场西南角,原泉头汽车站对面,现地铁的D2出口二三十米路程,是妥妥的“八闽第一站”,是买卖行旅最理想的地方。福州火车站面貌改变很大,唯这商贸城改变不多,现广为宣传“八闽美食第一街”。每当夜色笼罩、灯光霓虹、人气簇拥、气氛异常迷离……</p> <p class="ql-block">  早年这里就是批发城,服装鞋帽、金银珍珠、雨伞眼镜、唱机影碟……说的上的这里都有,说不上的这里也有。得利了火车站及八闽泉头汽车站,下得车,迎面便是货真价格实在的现场。夹杂于人流之中,喘吸着浓重的人气,做生意的总有一批需要携带回去,也可以加入其中的卖场生意。店主挺热情的,货比三家,价格总是让人心动,量多的,更是批发底价出售,有时候不知行情的或刚入手的,就会不自觉中被轻轻砍上一刀,而且还会美滋滋的回家,以为得了大便宜!当时交道工具以公共汽车为主,汽车站有公私之分。汽车北站为公营,泉头汽车站为私营。私营汽车比较灵活,生意比较红火。商贸城就夹在公私两车站之中,其天时地利人和非常独特。每天一批又一批不知多少批人流次数在这分流,八闽各地也不知提携多少玲琅满目的当地特产在此交换。唯商业头脑者总会美滋滋来回挖掘着一桶桶金矿,不失手又匆匆消失于人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里各色人种不可数计,每天美的、丑的、老的、幼的、有形的、无形的、看的顺眼的、不顺眼的都在这里晃闪而过,不为任何人而驻足一刻光阴,仿佛真的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谁是你?你是微尘,恒河沙数!莫名有一种伤感,“缘”这东西,真的可遇而非可求也!曾经有挑一担重萝䒰的老婆婆,担里堆着满满两手掌掌底并拢还握不拢的桃子,一个起码十来斤重,一时疑惑是不是塑料的?老婆婆确定是真的,一个当时值近百块钱,可惜没下手买上它!回去讲及,父母露着惊讶的眼光,证明那次真正的失算了!许多年来一直想再偶遇,给父母献上最可心的礼物,可天不遂人愿啊!八闽大地闯荡一周,也没再发现有那么大的桃子!</p> <p class="ql-block">  现在商贸城打扮为“八闽美食第一街”,街里街外满桌子热气腾腾的人数促拥,可谓人气满满,顺时势而情满人间。正应那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b></p> <p class="ql-block">  比之商贸城,古玩街则更有文化沉淀和精神传承。从六一中路雁塔下车可在福州特艺城欣赏黄金大卖场,里面的美女要多漂亮有多漂亮,美的不可想象。但只可远观不可近望;可以擦肩而过,不可轻浮亵渎!周末,外围更有不同花样的寿山石摊位卖场,赏石、玩石、鉴石不亦乐乎,唯懂石者欣然!</p> <p class="ql-block">  跨过十字路口沿北光明港路往东,行走路面非常拥挤。各种生活用品、山珍草药、盆花笼鸟、蔬菜鲜果、肉类海鲜等等。人头簇拥,移步困难。东方古玩城店中依然排设着各色绝佳古玩珍品,外面楼板上也有排摊的,但人流不佳,偏冷!</p> <p class="ql-block">  靠着晋安河畔的象园路,置光明路与国货路之间,有东方古玩城、老象园文化城及象园古玩城相益成辉,整条路因为星期六和星期天上午而热闹。活似山区农民赶墟集市,摩肩接踵,人气沸腾,就是喜欢这种亲民的、接地气的活动。早年曾经游南公园时不意逛过一次,可惜过后忘了地点!这回父亲介绍重识,深深为其浓重的人气文化再次熏醉!摊位差不多变化不大,人变了,思维变了,认识观也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还是喜欢跟着人流慢慢的蜗牛般挪动!</p> <p class="ql-block">  这回失而复得,唤醒诸多回忆感想,瞬间有了许多沉淀的热浪欢快地拍击胸脯中的小心脏。夹杂在人群背后,很快埋没在浪潮之中。可以驻足观望抚摸物品、可以掌中举目端详真伪、可以细听砍价者之来回要价、亦可以与摊主细品物品的来龙去脉……有寿山印玺石雕、有金银玉器艺术品、有毛笔字画、有音像书籍、有砚台钱币、有服装推拿、有农产用具……食品瓜果、草药调料、生活琐细一应俱全、目不暇接。正应了“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偶举一端砚,比一巴掌大一周,上浮雕一老者肩扛一竿挂一鱼,摊主直说现在普遍行情不好,出150元,砍价至100元,差点成交。算来连环画目前行情最好,一套48本《三国演义》,品像不怎样,硬要五六百块,说还是市场最低价,网上买数千元、上万元不等!书籍简直如废纸,就差称斤卖,文化大大不值钱了,也难怪现在各个书店都差强人意了!在这里,最喜欢砍价,砍的心安理得,买的快意人生。就象喝酒划拳,挺有劲头。不管酒贵酒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当然地摊上物品,鱼龙混杂,唯慧眼者识珠。人置其中,智慧满满,人气满满,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如今,更有网络、直播助力,更增加展示它的文化魅力,虽然比不上现场走上一走,自有它的顽强生命力,如阶前青青嫩芽,得雨润根而发芽发叶开花结果。许多东西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而辉煌于民间。民间的自由自发力比起规划力更要顽强的多的多,更丰富多彩的多的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b></p> <p class="ql-block">  福州最具特色的两个东、西郊区人气旅游乡村:一是侯官,一是闽安。侯官因西汉设“候官都尉”,东汉改为“候官县”而得名。闽安自古是闽中的军事重镇、物资集散中心和对外交流窗口。肇始设镇,取“安镇闽疆”之意,宋代为全闽四大镇之首。其商舶往还,万商云集,市廛繁盛,人文萃聚,兵事纷繁,及众多古迹,名人故事,先贤遗文为闽安村提供着厚重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闽安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闽江下游北岸,与长乐市“金刚腿”遥遥相对,距福州市区28公里,历来有着水路与陆路两种交通形式,至今亦保留有多段北上福州、南下连江的千年古道。境内邢港水域发源于白庙婴台山天马峰,经过白眉、前洋、康坂、东盛,汇集双头溪、三合溪等水源,九曲三十六弯,过迥龙桥注入闽江,全长17公里。</p> <p class="ql-block">  闽安协台衙门位于104国道不远,更与商街商铺互为毗邻。《三山志》载天圣七年,本路转运司奏:“闽县界有闽安镇,枕居海门,为舟船往来冲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员监纳商税,兼沿海县分巡检……”元代,朝廷把军事基地从刘崎移到闽安镇,在此设巡检司,从此为闽江口一带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衙门经过重修焕发崭新的姿势亦保存着古老面孔。墙壁白的脱俗,风火墙高的豪迈,门廊亦大的出奇。整座建筑为三座落:一进座落为门廊、仪门;二进座落为大殿;三进座落为后殿。厅大,两侧各有一间,前后各有埕院或天井,高阔而宏亮,辟静而安祥。五开间面阔26.6米,进深一间,总进深67.6米。门前有照壁,主建筑右边为演武场及古迹遗物。厚重的风火墙成就了闹市里的世外桃源,古朴的灰塑亦显传承的精湛。衙门留有宋“元祐石槽”,宋代桂树(今已枯朽)及清“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值得观今怀古。</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最有人气点莫过于迥龙桥。桥头桥尾连接着宗教玄帝亭与圣王庙,是村中非常重要的交道要道和人文信仰。据相关记载和现场观察:“迥龙桥全长66米,宽4.8米,4墩5孔(有些书籍记载为6墩5孔?),船形桥墩,花岗石平梁结构。两墩间距13米左右,两墩间平铺大石梁各5根,每根长15米,宽0.9米,厚1米,重约30吨。5孔共铺设25根。桥面横铺石板,桥两侧护以石栏,石栏板长3.3米,高0.45米,厚0.15米,石栏柱0.45米见方,高1.4米,栏柱计36根,柱顶雕刻奇兽、珍果,形态各异,均是唐宋旧物。”柱顶雕塑风化严重,着实历史久远。真为唐代古桥?这在当时工程跨度、高度、难度之大,简直难以想象!有记载称这是唐末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致力发展福州对外贸易,下令在此建石桥,历时3年建成,不知有何根据?倒是石桥建成后,乡村经济活跃了、繁荣了,四面八方的人气聚集而来,如今依然为乡村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迥龙桥建成三百年后毁损,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郑性之捐俸重修迥龙桥,并手书“飞盖桥”石碑立于桥南。再四百多年桥圮坏,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闽安协镇沈河清损资重修。军民感其“惠德留思”,立“沈公桥”碑,纪其政绩,至今玄帝亭下留有这两石碑。</p> <p class="ql-block">  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的土木石结构的圣王庙,是福建省宋代崇祀齐天大圣的三大庙之一,面阔进深各5间,祀有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3尊猴王。圣王庙建于引桥驳岸之上,与庙前跨街廊亭共同组成的重檐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形如一朵盛开绽放的硕大莲花,立于桥中观望,叹为观止!据说庙中签枝挺灵验的哦!桥南引桥为四方形木构架的玄帝桥亭及古榕一株守望,为古桥增加可瞻仰、可膜拜、可赞叹、可细究及可增加人气旅游。</p> <p class="ql-block">  过桥亭亦为旧街道。旧街道以三叉街为中心形成T字形东西及南北走向的两条街道。南北街道自迥龙桥玄帝亭通至土地堂为万寿铺;东西街道自衙门经三叉街至水门江边分怀德铺与保安铺。这里店堂鳞次栉比,杂货铺陈,逢年过节,市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气沸腾。</p> <p class="ql-block">  古街道路面中部下方一概为沟渠,两边用条石纵砌,中间横铺石板,板下疏散各处汇集而来的流水,可以时不时听闻脚下“汩汩”流水声,极具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经过千百年历史筛选与多次的战争洗礼,闽安镇依然耸立在闽江口畔。这里没有大家族的笼罩专横,有的是杂姓同处的团结。后裔秉持着出海的优势,许多人出国打拼,留下更多的也快退居二线。这里亦是“全国敬老模范村”,有着独特的风情优势,招揽众多游客商旅纷呈踏来,赚足现在乡村旅游人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b></p> <p class="ql-block">  兜兜转转又回到屏山,在今福飞路屏山脚下,有一处三面墙壁合围,一面敞开面路的古井处。其上方有“苔泉兴龙境”古庙,原为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唐宪宗敕号的“石泉院”,早废,今庙难得一见开门。其下为高0.54米,内径1.1米六角形井圈之古井。水深约1米左右,水面离井口亦有1米左右,不涨不枯,清彻见底。其顶旁有一百年参天榕树,郁郁葱葱,井台因其非常阴凉气爽。墙壁上嵌有蔡襄手书石刻“苔泉”,两边配有被抠挖很难识别的三合土制的楹联,经查证为:“苔壑泉流松荫境;龙峰山抱水环腰”。</p> <p class="ql-block">  这里现在人气不佳,却是民国版《西湖志》增修西湖八景之一:龙舌品泉。书中记载:“苔泉,在越王山麓,一名龙舌泉。有石碣,镌‘苔泉’二字,姿势遒劲,宋蔡端明公手书也。”“昔端明守吾郡,取泉瀹茗,必于是处,若与泉有夙契者。然龙腰之苔泉以蔡公名,犹滁州之酿泉以欧公名,皆泉之荣也。”孟超然《苔泉诗》:“井上停骖望翠微,夕阳古道草霏霏。而今才识苔泉好,便合铜瓶汲水归。”古之品茶,以泉水最佳,溪水次,井水再次之。“苔泉”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其过往人气犹如入口之茉莉花香,沁香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