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橱柜大变身——高唐县汇鑫街道中心幼儿园大班生活活动案例

汇鑫街道中心幼儿园

<p class="ql-block">一、活动背景:</p><p class="ql-block">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的东西越来越多,储物柜经常凌乱不堪,赫赫打开储物柜时,一团皱巴巴的衣服突然滑落,压在旁边的绘画作品上。他一边捡一边对同伴说:“你看我的柜子,昨天刚整理完,今天又溢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在生活准备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分类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孩子们现在已具备图书、玩具的整理方法,并且在区域中能按标识归位玩具,还有基础的收纳意识,能辨认个人储物柜位置,建立"专属空间"概念,在教师提醒下,有将物品放回柜子的习惯,理解"乱"的直观表现。 </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以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储物柜的收纳难题”为契机,探索储物柜整理方法,设计了"发现问题—整理体验—习惯养成"三阶段活动。通过引导幼儿经历物品大筛选、分类整理、制作收纳盒等实践过程,培养其整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坚持性。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材料支持等策略,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最终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p> <p class="ql-block">(一)发现问题:储物柜的收纳难题</p><p class="ql-block">晨间活动后,赫赫打开储物柜,一团皱巴巴的衣服突然滑落,压在旁边的绘画作品上。他一边捡一边对同伴说:“你看我的柜子,昨天刚整理完,今天又溢了出来!”(图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1</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更乱呢!”萌萌指着自己的柜子,“帽子被马克笔袋压住了,取本子的时候还把双面胶扯掉了。”小雨则皱着眉:“你看这张画,边角都被压卷了,我明明昨天放在最上面的!”(图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2</p> <p class="ql-block">2.讨论问题</p><p class="ql-block">师:东西为什么会掉下来呢?</p><p class="ql-block">幼1:东西太多了,里面放不下才会掉下来。</p><p class="ql-block">幼2:柜子里太乱了。</p><p class="ql-block">幼3:柜子需要整理了,太多东西了。</p><p class="ql-block">师:柜子里面有什么?</p><p class="ql-block">幼1:我的柜子里有魔尺、雨衣,还有我在美工区做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幼2:还有衣服、袋子。</p><p class="ql-block">幼3:还有马克笔、跳绳……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对柜子进行查看。原来柜子里放了许多每天都要用的物品,由于柜子里的物品比较多,又不及时整理,柜子里就乱七八糟的。</p><p class="ql-block">师:乱七八糟的柜子会给大家带来什么麻烦?</p><p class="ql-block">幼1:柜子里东西太多,别的东西就会放不下了。</p><p class="ql-block">幼2:我们会找不到想要拿的东西,会丢东西。</p><p class="ql-block">幼3:柜子里的东西会掉出来。</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让老师意识到:储物柜的收纳难题已成为共同困扰。这一个个柜子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一场由孩子们自主发起的储物柜整理活动,在充满探究欲的氛围中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通过讨论发现幼儿虽有收纳意识,但缺乏整理方法。《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应能按类别整理物品,因此需帮助幼儿反思柜子乱的原因,并探索基本整理方法。</p> 整理体验:物品巧归位 1. 第一次整理:物品大筛选 <p class="ql-block">整理柜子前,我们又一次关于柜子里的物品进行了讨论:</p><p class="ql-block">幼:我们的柜子太小了,东西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幼:柜子里面还有我们冬天穿的衣服。</p><p class="ql-block">幼:还有一些乱糟糟的袋子。</p><p class="ql-block">师:哦,柜子里的东西又多又乱,针对这些东西我们要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幼:把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p><p class="ql-block">幼:扔掉没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幼:清理柜子里的垃圾</p><p class="ql-block">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储物柜之所以乱,是因为东西太多,很多“没用”的东西占用空间。讨论过后,幼儿开始整理储物柜,把不需要的东西及时带回家,或者是扔进垃圾桶(视频1),也有孩子对着一堆物品无从下手,衣柜里的东西都不舍得扔,似乎每一件东西都有保留下来的理由,经过一番整理,柜子里还是乱糟糟的(图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视频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3</span></p> 2.第二次整理:物品分类 <p class="ql-block">针对上一次出现的问题我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为什么柜子里看起来还这么多?</p><p class="ql-block">幼1:柜子里很多东西都不能丢。</p><p class="ql-block">幼2:对,放的东西多了就会乱了。</p><p class="ql-block">幼3:我们可以把一些物品放到袋子里,这样就不容易掉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幼4:我的之前就放在袋子里,找起来特别麻烦。</p><p class="ql-block">幼5:我们可以将物品分类摆放,同类别的放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此次讨论,幼儿又发现了新的整理方法——物品分类。</p><p class="ql-block">那么,柜子里的东西具体怎么分类呢?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以按照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可以按照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还可以把衣服帽子归为衣物类、水彩笔、画画本等归为学习用品类”……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分类整理的方法表征出来,并且分类整理(图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4</p> <p class="ql-block">装进储物柜效果(图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5</p> 3.第三次整理:巧用材料(制作收纳盒) <p class="ql-block">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成长。从最初简单地把物品塞进柜子,到现在能够自主讨论分类标准,并动手将物品按类别整齐摆放,通过实践,储物柜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由于孩子们经常需要去储物柜找物品,储物柜里面的东西又乱了。</p><p class="ql-block">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种情况呢?</p><p class="ql-block">幼1:我分的种类太多了,放进去之后还是很乱。</p><p class="ql-block">幼2:即使分好类,那些小东西放进去之后还是会跑,很难找到。</p><p class="ql-block">师:既然发现了很多小东西最容易丢,那该怎么整理呢?</p><p class="ql-block">幼1:可以制作一个分格收纳盒,每个格子放不同种类的物品。</p><p class="ql-block">幼2:我妈妈就用收纳盒来收纳皮筋、卡子、化妆品,那个盒子可能装啦。</p><p class="ql-block">有了制作收纳盒的想法,幼儿很快便在美工区开始了收纳盒的制作。</p><p class="ql-block">教师:“多大的盒子能放到柜子里呢?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柜子刚好能塞下收纳盒?”</p><p class="ql-block">幼:“找工具测量一下吧!”</p><p class="ql-block">教师:“用什么工具测量呢?”</p><p class="ql-block">幼:“我的手臂。”</p><p class="ql-block">幼2:“尺子。”</p><p class="ql-block">幼3:“我们的尺子会不会太小?用老师的长尺子吧。”</p><p class="ql-block">幼4:“还可以用积木块来测量。”</p><p class="ql-block">说干就干,孩子们开始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p><p class="ql-block">(4)利用工具对柜子进行测量(图6)。</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6</p> <p class="ql-block">测量好之后,孩子们就根据测量尺寸选择合适的盒子进行剪裁,按照自己的分类方法设计里面的格子(视频2)。</p> <p class="ql-block">收纳盒制作步骤(图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7</p> <p class="ql-block">效果呈现:有了收纳盒之后孩子们把分类完的东西放到收纳盒里,想要找什么拿出收纳盒就能找到,再也不用到处乱翻了(图8)。</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8</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观察、分析、进行物品整理,通过断舍离、将物品分类摆放、盒子收纳等方法来整改柜子,孩子们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收获了测量、比较、分类等多种科学经验,体验着深入探究的乐趣。</p> 习惯养成:值日生守护成果 <p class="ql-block">1. 柜子没整理多久又乱了</p><p class="ql-block">一天,默默拿着一件小衣服问:"这是谁的呀?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柜子里?"微微听见后说:"我看到掉地上了,就捡起来了,我以为是你的。"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之前整齐干净的柜子又慢慢恢复了"乱七八糟"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还需要寻找根源问题。经过老师的观察发现:部分幼儿不管柜子里的格子如何设置,都会随意找一个空格子就往里面放物品,没有践行分类摆放的计划。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p><p class="ql-block">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幼1:可以每次放物品之前提醒自己检查一下柜子里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幼2:还可以让老师或者小伙伴提醒。</p><p class="ql-block">幼3:可以找一个专门管柜子的小朋友,像值日生一样。</p><p class="ql-block">经过讨论,幼儿认为储物柜的整理应配合自我督促和同伴督促,可以设置储物柜管理员,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p><p class="ql-block">2. 小小柜子管理员要做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热情很高,纷纷开动脑筋,开始将柜子管理员的职责画下来,进行班级竞聘。</p><p class="ql-block">幼1:柜子管理员每天检查完柜子后,要及时提醒小朋友整理。</p><p class="ql-block">幼2:还可以给每个人的柜子打分,谁的柜子整理得好发小奖励。</p><p class="ql-block">幼3:东西要放在合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幼4:整理好的就画笑脸标志,不好的就画哭脸标志。</p><p class="ql-block">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决定每天的值日生同时也担任“小小柜子管理员”来监督每个柜子,并填写检查记录表。</p><p class="ql-block">3.怎样设计检查记录表?(图9)</p><p class="ql-block">幼1:可以设计表格,像签到那样的表格,写上日期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幼2;可以给每个人的整理情况画星星,最好的就画5颗星星。</p><p class="ql-block">幼3:可以把每个人的编号写上,在编号后面画星星。</p><p class="ql-block">最后,孩子们决定在表格中要标注出孩子们的编号,在每个编号后面根据整理情况记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9</p> <p class="ql-block">4.如何养成整理习惯呢?</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孩子们自发整理柜子为契机,开展了21天的整理习惯养成活动,每天由值日生作为“小小柜子管理员”对大家的柜子进行检查(图10)。通过这样奖励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柜子整理,久而久之,整理的意识与习惯便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10</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通过值日生守护成果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了做事情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养成好习惯。当然整理也不仅仅局限于整理自己的柜子。整理也是孩子自理能力、独立性、责任心的体现,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以后的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活动价值</p><p class="ql-block">(一)幼儿发展层面</p><p class="ql-block">1.从发现"柜子乱"的麻烦,到分析原因(东西多、不分类、没固定位置),再到反复尝试解决(三次整理实践),完整经历了"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体现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p><p class="ql-block">2.通过"储物柜管理员"和21天打卡,整理从被动要求变成自觉行为,养成物归原位、定期收拾的习惯,知道储物柜是自己的空间,明白整理是自己的事情,还对管理员制度这类公共约定有了责任感。</p><p class="ql-block">3.幼儿在分类物品、设计收纳格时,用到了测量、空间、分类等数学知识,体现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二)教师专业成长层面</p><p class="ql-block">1.情感支持:创设宽松开放的心理环境</p><p class="ql-block">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接纳和鼓励的态度支持幼儿的探索。当赫赫发现"柜子又乱了"时,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在幼儿提出"用妈妈的方法做收纳盒"的想法时,教师及时肯定,这种尊重和信任为幼儿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p><p class="ql-block">2.物质支持:投放丰富多元的活动材料</p><p class="ql-block">教师根据活动进展需要,分阶段提供了多样化的操作材料。在测量环节,同时准备了手臂、尺子、积木等多种测量工具供幼儿自主选择;在制作收纳盒时,提供了纸盒、剪刀、装饰材料等。这些材料准备,有效支持了幼儿的实践探索。</p><p class="ql-block">3.经验支持:组织有效的交流分享</p><p class="ql-block">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经验共享,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分类后还会乱",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建立"储物柜管理员"制度,通过值日生检查、同伴互评等方式巩固经验。这些做法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经验,又促进了集体智慧的生成。</p> <p class="ql-block">供稿:李婷婷</p><p class="ql-block">编辑:李婷婷、黄文文、唐文婷</p><p class="ql-block">审核:赵凯</p><p class="ql-block">终审:车树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