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柯思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8298</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1日上午 阴</p><p class="ql-block"> 天气转阴,暑气悄然退去,微风裹挟着些许凉意,轻抚面庞。这样舒适的天气,最宜出行。我们将首站定在了53公里外那闻名遐迩的赵州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提及赵州桥,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儿时在课本中,便读过它的故事,那时,这座桥就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还有个学名——安济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这座凝聚着古代智慧的桥梁,由隋朝匠师李春在公元595 - 605年间精心设计建造,横跨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之上。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洗礼、岁月变迁,依旧保持着基本结构,堪称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敬畏,我终于见到了这座魂牵梦绕的古桥。原以为会看到一座饱经沧桑、尽显岁月痕迹的老桥,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有些意外。桥身焕然一新,光洁平整,那想象中的斑驳痕迹、岁月沧桑,竟消失得无影无踪。石栏上雕刻的龙凤图案,少了古朴的厚重感。我沿着河岸缓缓踱步,围着赵州桥转了一圈,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探寻它的历史韵味。在一处醒目之地,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铁凝为桥撰写的1400年华诞记。这时我才知晓,原来铁凝是河北人,她与这座桥,竟也有着这样一段渊源。</p> <p class="ql-block"> 漫步间,我还留意到历代帝王将相留下的各种题碑,其中乾隆皇帝的御碑最为高大,被玻璃罩子悉心保护着。据说,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赵州,看到百姓夹道迎驾的热闹场面,感慨万千,当即赋诗一首——《赵州道中作》:“常山初驻翠华旎,老幼瞻依夹道填。饥食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切三时祝有年。惭愧闾阎心爱戴,曾何德泽被民编。”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满是帝王对百姓的关怀与自谦。而赵州桥自隋朝建成以来,一直是官道,乾隆皇帝下江南,三次从桥上经过;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出逃回京时,也曾踏上这座桥。它见证了太多的历史风云,承载了无数的故事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古桥展览馆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进馆内,陈列着许多从赵州桥上换下来的栏石、构件。这些栏石上雕刻着各种形态各异的龙凤图案,历经岁月的打磨,那雕刻的纹路间仿佛还留存着历史的气息,岁月的痕迹,仿佛每道刻痕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看着这些真品,我才真正触摸到了赵州桥的历史脉络,感受到了它跨越千年的厚重底蕴。</p> <p class="ql-block"> 在展览馆中转游数圈,仔细端详。虽说游览时间不长,但也算是圆了心中的一个梦,与这座千年古桥有了一次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 在去柏林禅寺等车时,我与一位当地商贩闲聊起来。他是土生土长的村民,谈及赵州桥,他十分笃定地告诉我,在当地人心中,这座桥是鲁班所建,李春不过是后来进行了修建。听闻此言,我满心疑惑,通过网络查询才得知,“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最为著名,早在元初编集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中就有收录 。但事实上,赵州桥本名“安济桥”,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鲁班修桥只是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回望赵州桥,崭新的桥身与古老的传说相互交织,历史与现实在此刻重叠。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也连接着未来的期待。那些岁月的痕迹、动人的传说,都化作了它独特的魅力,永远镌刻在洨河之上,镌刻在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2日晨草于石家庄银泉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