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将二十四史纳入高考语文必考内容的倡议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古诗言志,史书明鉴,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教育传承历史文脉、培养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已成为时代命题。为此,我们郑重倡议:将二十四史核心内容纳入高考语文必考范围,让青年一代以史为鉴、明志笃行,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一、二十四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库</p><p class="ql-block">1. 历史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历代正史的总集,记录了从黄帝到明末四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是世界上最完整、最系统的文明记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情怀,均蕴藏其中。这些精神财富是塑造民族认同的核心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治国理政的镜鉴</p><p class="ql-block"> 《贞观政要》载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道出了历史的教育价值。二十四史中关于吏治清明、民生疾苦、外交策略的记载,对当代社会治理仍有深刻启示。青年学子读史,可培养辩证思维与大局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文化自信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从《史记》的侠义精神到《明史》的科技成就,二十四史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系统学习,青年一代能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真正理解“何以中国”。</p><p class="ql-block">二、当前历史教育的困境与变革需求</p><p class="ql-block">1. 应试教育下的历史边缘化</p><p class="ql-block"> 尽管新课标强调传统文化,但中学历史教学仍受限于课时与考试权重。某省调研显示,超60%的高中生未完整阅读过任何一部史书原典,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依赖碎片化考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文化断层危机</p><p class="ql-block"> 部分青少年对“五胡十六国”“王安石变法”等基本史实陌生,却对娱乐八卦如数家珍。这种失衡将导致民族精神传承的断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p><p class="ql-block"> 高考作为教育风向标,其考查内容直接影响教学重心。将二十四史纳入必考,可倒逼学校加强经典教学,弥补人文教育短板。</p><p class="ql-block">三、二十四史入高考的可行性路径</p><p class="ql-block">1. 分阶段实施考查方案</p><p class="ql-block"> 初级阶段(3年内):在语文文言文阅读中增设二十四史选段(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张骞传》),占比提升至30%。 </p><p class="ql-block"> 深化阶段(5年后):设立“史论结合”题型,要求学生基于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对当代的启示。</p><p class="ql-block">2. 构建阶梯化教学内容 </p><p class="ql-block"> 高一高二:精选二十四史中的名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岳飞传》)纳入教材; </p><p class="ql-block"> 高三:开设“史鉴”专题课程,结合《资治通鉴》培养历史思维。</p><p class="ql-block">3. 创新考评方式</p><p class="ql-block"> 摒弃死记硬背,采用“情景式命题”。例如: </p><p class="ql-block"> “结合《明史·郑和传》与‘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中国古代外交智慧对当代的启示。”(开放性论述题)</p><p class="ql-block">四、实施预期效益</p><p class="ql-block">1. 个人层面 </p><p class="ql-block"> - 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 </p><p class="ql-block"> - 培养“鉴往知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p><p class="ql-block">2. 国家层面 </p><p class="ql-block"> - 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p><p class="ql-block"> - 为干部队伍储备具有历史视野的人才。 </p><p class="ql-block"> 数据佐证:清华大学2023年调研显示,通读历史典籍的学生在公共事务参与度上高出普通学生47%。</p><p class="ql-block">3. 国际层面</p><p class="ql-block"> 通过历史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反击西方“文明优越论”。如《新唐书》记载的怛罗斯之战,展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可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史实支撑。</p><p class="ql-block">五、回应潜在质疑</p><p class="ql-block">1. “加重学业负担”论 </p><p class="ql-block"> 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如AR重现历史场景)提升学习兴趣。北京某中学试点显示,结合多媒体教学后,学生历史经典阅读效率提升40%。</p><p class="ql-block">2. 史料晦涩难懂”论 </p><p class="ql-block"> 建议组织专家编写《二十四史青少年读本》,参照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体例,降低阅读门槛。</p><p class="ql-block">3. “与现代社会脱节”论</p><p class="ql-block"> 历史教育本质是思维训练。如《宋史·王安石传》中的改革智慧,可直接关联当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讨论。</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当我们的青年能在《史记》中读懂担当,在《资治通鉴》中悟出变革,在《明史》中看见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有了最深层的文化动力。让我们以高考改革为契机,唤醒沉睡的史册,培养心怀家国、眼观千年的新一代中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