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袁成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江震泽杨嘉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儿时就是小淘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中电器拆开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探寻其中小奥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交大毕业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南联大去研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呕心沥血两年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明载波电话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后赴美去深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技报国勤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变卖家产购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年之后回程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弹研制主测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数据准确无可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生来把仪表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自动来通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造卫星太空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监控系统大功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倡国家八六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腾虎跃高科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回望强国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勿忘功臣杨嘉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知识介绍: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震泽镇一个丝织业的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去西南联大工作,开始了单路载波电话机的试制工作,呕心沥血花了两年多时间在1945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并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为了学到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1947年杨嘉墀跨洋来到美国求学,先后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与应用物理系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归心似箭的杨嘉墀申请回国却遭到美方的无理阻挠。无奈之下,杨嘉墀应聘到宾西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并成功研制了自动记录光谱仪。周总理对杨嘉墀的回国之事也很是重视,他对相关工作人员说:“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杨嘉墀换回来,他是中国宝贵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6年,归国心切的杨嘉墀携妻女转道香港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归国之前,他变卖汽车、钢琴等家产,购买了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电压表等当时国内急需的科研设备,其中一种光电倍增管在测量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亮度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杨嘉墀被任命为人造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参与卫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确定卫星的姿态控制和姿态测量。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飞到外太空,杨嘉墀研制的姿态控制系统也完满完成了卫星监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他是我国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杨嘉墀和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名致信中央,提出“要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倡议。邓小平看了信后迅速作出批示,国务院也随即主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整个计划描绘了我国7个大项目、15个主题项目的发展蓝图,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63”计划。此计划意义深远,把中国一下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计划所囊括的重点学科都收获了累累硕果,推动了高技术的高速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12月杨嘉墀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为了表彰他在科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2001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太阳系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嘉墀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6月11日12时45分,杨嘉墀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