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塞北森林</p><p class="ql-block">       美篇序号:2696536</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木渎古镇严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苏州木渎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一座古雅的园林静静伫立,粉墙黛瓦间,花木扶疏,曲径通幽。这便是声名远扬的严家花园。当人们沉醉于它的美景时,或许不曾想到,这座园林历经数百年风雨,从文人雅士的清幽之所,蜕变成为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每一处角落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严家花园,这座隐匿于苏州吴中区木渎古镇山塘街王家桥畔的江南名园,宛如一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背倚灵岩山,面朝香溪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得山水之灵气,聚天地之精华。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严家花园在木渎古镇的诸多园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江南园林的杰出代表。</p>  竹啸轩:文人雅韵的起点  <p class="ql-block">  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的“竹啸轩”。沈德潜一生醉心诗书,虽科举之路坎坷,却始终笔耕不辍。直至六十七岁高龄,他终于高中进士,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后来,沈德潜搬离苏州城,来到木渎乡下,择地建造园林。他钟情于竹子的清雅高洁,在园内广植青竹。每当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宛如竹在呼啸,“竹啸轩”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竹啸轩中,沈德潜潜心编修《古诗源》,梳理从远古至隋代的诗歌精华,为后世研究古代诗歌留下了珍贵的典籍。这里不仅是他的栖身之所,更是文化创作的摇篮。彼时的竹啸轩,充满文人雅韵,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水花木相映成趣。曲径通幽处,或有一池碧水,鱼儿悠然嬉戏;或见几株古树,枝桠虬曲苍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多次到访竹啸轩。他与沈德潜因诗结缘,在竹啸轩中谈诗论文,吟诗作对。乾隆对诗歌创作颇为热衷,一生作诗四万余首,但文学水平参差不齐。沈德潜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暗中为乾隆的诗作润色修改,帮助皇帝在文坛树立风雅形象。君臣二人在竹啸轩的亭台楼阁间,共同探讨诗歌创作与文学理论,留下了诸多佳话。竹啸轩也因这段特殊的君臣情谊,声名远扬,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p>  易主与重塑:走向严家花园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竹啸轩历经多次易主。乾隆年间,它曾归属于钱端溪,后又在光绪二十九年(1902 年),被木渎首富严国馨购得。严国馨对园林情有独钟,他聘请了当时著名的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对园林进行重新修葺和扩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严家花园内的尚贤堂。尚贤堂作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门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由明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徐泰所建,最初是作为其藏书、会友之所,承载着文人雅士的风雅志趣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姚承祖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精湛技艺,对园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建筑布局上,他将严家花园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巧妙利用花木、假山、水池等元素,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观氛围。春景区以古广玉兰为中心,花开时节,满树洁白,清香四溢;夏景区有假山荷池,炎炎夏日,池中荷花亭亭玉立,清风徐来,荷香阵阵;秋景区遍植桂花,金秋时节,满园飘香,登高远眺,景色宜人;冬景区建筑密度高,环池湖石错布,满植梅花,寒冬腊月,梅花绽放,暗香浮动。</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风格上,严家花园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雅致。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已有 400 多年历史,木础石质,楠木直柱,雕刻简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展现出古朴典雅的美感。园内还有造型别致的延青阁、厅榭合一的闻木樨香堂、依地势而建的爬山廊等,每一处建筑都独具匠心,与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此外,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极富艺术价值。经过此次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竹啸轩完成了向严家花园的华丽蜕变,成为江南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下两幅图就是清代砖雕门楼,雕刻细腻精湛,堪称是砖雕技艺上乘之作。</p>  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沉淀  <p class="ql-block">  严家花园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沉淀下丰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多次到访,为这座园林增添了皇家的传奇色彩。而严氏家族入主后,严家花园更是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严国馨家族在园内生活的点滴,反映出当时江南士绅阶层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追求。园内时常举办文人雅集,严氏家族与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抚琴弈棋,传承和弘扬着江南的传统文化。花园中的藏书之所友于书屋,收藏了大量的典籍文献,严氏子弟在此读书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p>  <p class="ql-block">  在时代的变迁中,严家花园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但严家花园依然顽强地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木渎古镇的繁荣与沧桑,见证了江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文风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严家花园被日军侵占,建筑遭受严重破坏。战后,严氏后人将废园卖给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成为吴县农具厂,产权归属该厂,园林一度失去其原本的观赏功能。</p><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木渎镇政府收购严家花园并进行全面修复,同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严家花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占地16亩,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私家园林之一。</p>  严家花园的匠心布局  <p class="ql-block">  步入园区之内,仿佛踏入了一个精巧雅致的世界。楼阁亭轩廊榭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园中有书斋二处,友于书屋地处幽偏,需经曲折长廊,过清荫居和静中观,方能蜿蜒抵达,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庭院,前院湖石点缀,花木扶疏,室内古籍飘香,是专心攻读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海棠书斋同样充满文人雅趣。而眺农楼、见山楼、环山草庐、宜人亭、延青阁等建筑,则地处高旷,空间畅豁,凭栏远眺,园内景致与园外的田野风光、灵岩山的满目苍翠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闻木樨香堂为厅榭合一式建筑,前部水榭依水而筑,可观鱼之乐,后部四面厅光明通透,四周景色皆可纳入窗棂;</p><p class="ql-block">       羡园东部的爬山廊依地势而建,随地形升高,连接自然,造型优雅,不知不觉间便能将人从平地引入环山草庐的二楼,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严家花园巧妙栽植四季花木,独创“四季分景”布局,构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春有海棠坞,百年古广玉兰在春夏之际千葩万蕊,与海棠书屋相互映衬;夏赏荷香,假山与荷花池相得益彰,清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呈金谷,闻木樨香堂周围桂树成林,仲秋时节,丹桂飘香,寓意“蟾宫折桂”;冬绽寒梅,疏影斋前梅花傲雪绽放,尽显“暗香疏影”的意境 。花木与建筑相互交融,使得严家花园愈显幽深广远,变化多端,漫步园中,移步换景,趣味无穷。</p>  乾隆帝与严家花园的不解之缘  <p class="ql-block">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钟情于江南山水人文,严家花园(时为沈德潜的“竹啸轩”)作为江南园林的典范,成为他驻足休憩、雅集赏玩之地。</p><p class="ql-block">       乾隆首次到访严家花园,便被其清幽雅致的氛围所吸引。彼时的花园以竹景取胜,青竹成片,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竹影婆娑摇曳,营造出静谧深邃的意境。园内亭台楼阁布局精巧,与山水花木相映成趣,曲径通幽处,处处皆成诗画。乾隆对这种将自然山水浓缩于庭院之中的造园艺术赞叹不已,在园中流连忘返,欣赏江南园林独特的韵味,感受其中蕴含的文人意趣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的江南之行,乾隆多次选择下榻于此。一方面,这里的园林景致能让他暂时摆脱宫廷政务的繁杂,沉浸在江南的婉约风情中。园中四季景色各异,春有繁花似锦,玉兰高洁;夏有荷塘飘香,清凉宜人;秋有丹桂馥郁,层林尽染;冬有腊梅吐蕊,暗香浮动。乾隆在此观赏四季更迭之美,赋诗作画,抒发情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乾隆与沈德潜深厚的诗缘,也是他多次到访的重要原因。沈德潜在严家花园内潜心编修《古诗源》,乾隆到访时,常与他在园中谈诗论文,探讨诗歌创作与文学理论。君臣二人在花园的亭台楼阁间吟诗作对,相互唱和,沈德潜为乾隆的诗作润色,乾隆也对沈德潜的文学才华给予高度赞赏。这些在严家花园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君臣情谊,也为这座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乾隆多次下榻严家花园,使其声名远扬,成为江南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让这座园林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君臣交往史与清代文化繁荣景象。</p>  乾隆与沈德潜君臣间跌宕起伏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与沈德潜的关系,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从君臣相知走向身后清算,背后折射出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因素。</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年(1739年),67岁的沈德潜考中进士,成为清代科举史上最年长的登科者之一。 他自幼醉心诗书,却屡试不第,直到古稀之年才金榜题名。沈德潜擅长作诗,尤其推崇“格调说”,诗歌风格平和雅正,符合乾隆皇帝对文学正统的追求。乾隆七年(1742 年),乾隆召见沈德潜,发现这位老臣不仅诗才出众,还能精准揣摩圣意,于是君臣二人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密切交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一生创作诗歌四万余首,但文学造诣参差不齐。沈德潜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暗中为乾隆的诗作润色修改,帮助皇帝在文坛树立风雅形象。乾隆对沈德潜的文学才华极为欣赏,不仅多次破格提拔,还为其祖父、父亲、 本人三代加封,甚至下旨为他建造生祠——在古代,为生者立祠是极高的礼遇,足见乾隆对他的恩宠。此外,乾隆六次下江南,多次邀请沈德潜陪同,两人诗画唱酬,共同游览江南名胜,留下诸多佳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表面的君臣相得背后,隐藏着帝王的猜忌与权力博弈。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沈德潜已去世九年,却因卷入“徐述夔案”遭到严厉清算。徐述夔是一位已故文人,其遗作《一柱楼诗》被人举报含有反清复明的隐喻,引发乾隆震怒。因沈德潜生前曾为徐述夔写过传记,乾隆借此机会翻旧账,下旨剥夺沈德潜的所有荣誉头衔,拆除生祠,削除封赐,甚至推倒其墓碑,史称“扑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沈德潜退休后,将自己为乾隆修改过的诗作编入个人文集中,等于公开了皇帝文学水平有限的事实。这种“泄密”行为触怒了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让他认为沈德潜辜负了圣恩,“衔之刺骨”。乾隆对沈德潜的态度剧变,本质上是帝王维护权威、控制舆论的手段。沈德潜作为文臣领袖,生前是乾隆塑造文化盛世的工具;死后则因政治需要,成为统治者打压异见、巩固统治的牺牲品 ,君臣关系的戏剧性转折,也成为清代文化专制的典型缩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竹啸轩到严家花园,这座木渎园林历经数百年的历史蝶变,从文人的清幽雅舍,逐渐发展成为集皇家气息、家族荣耀与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无数的故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那些雕刻精美的窗棂、蜿蜒曲折的回廊,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匠人的心血,一草一木皆浸润着时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走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严家花园里,抚摸着古老的砖墙,欣赏着园林雅致的景色,仿佛听见了那段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在眼前缓缓展开。指尖触碰到斑驳砖石的那一刻,突然惊觉,我们与古人共享着同一片屋檐下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园林里的四季更迭,恰似人生的起起落落——春日繁花似锦,正如少年意气风发;秋日落叶纷飞,又若暮年回首往事。而严家花园静静伫立在此,看尽朝代兴衰、家族荣辱,却始终以温柔的姿态,将江南的诗意与风骨传递给每一位来客。</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园林的魅力,它不仅凝固了时光,更让每个到访者在光影交错间,读懂了文化传承的重量,也寻得了内心深处那份对诗意栖居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