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接下来能写我想写了很久的五老叟之一王远耀,我心里很高兴,便给岩前籍的三明学院音乐教授王本谦打电话说:"我这下开始写万寿岩这一单元,前面的事情概貌已弄好,这下要写王远耀,然后再写你。我觉得万寿岩是这块土地的象征,作为史前遗址得以保护下来不仅仅是上级领导的批示,也在于此前五老叟向国家文物局投书,如果没有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去抢救文化,万寿岩就让三钢炸掉了。而王远耀是我爸爸的同学,是在抗战末期在三元县中读书的,是陈景润隔壁班的同学。我想写的就是他的文化也是上辈老师那传承下来的,就像民国时期的老师是从杨罗李朱传承下来的一样,在万寿岩那里,就留下有闽学先贤的足迹,而五老叟他们在学校任教时也教育出你、马玉太、王本增这样的后辈人才。这就是我想写的主题。"</b></h3><h3><b> 我说的这主题思想王本谦教授很认可。</b></h3><h3><b> 我再问:"王远耀应该还在世吧?"</b></h3><h3><b> 他说:"应该还在世,没听到讲走掉了。"</b></h3><h3><b> 商量一会后我们约定,等到星期四他有空时带我去,我到星期三晚上打电话给他。</b></h3><h3><b><br /></b></h3><h3><b> </b></h3><h3><b> 先做功课:县中学子与岩前史话</b></h3><h3><b><br /></b></h3><h3><b> </b></h3><h3><b> 挂了电话,我当即在身后书架上好多堆三年前从市档案馆查来的档案中找出三元县中1945年春季秋季两班的成绩单。</b></h3><h3><b> 看着这叠成绩单,我不禁感慨万分:一所中学,仅就这两个班学生的成绩单在几十年后看来就蕴藏着宝藏般的深意。像陈景润和王远耀的成绩,都是在前述庄孝钦所描写过的旧祠堂校园里读出来的,而在那里传承的文化,能在几十年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难题,能促进保护万寿岩史前遗址,这文化的力量真是够绵长、持久、坚韧和强大了。</b></h3><h3><b> 我再从中找出有"王远耀"姓名的。在做陈景润这题目的三年时间里,"王远耀"这个姓名一直在我眼前出现。我起初都没觉得怎样,到我采访罗锦荣叔叔的时候,他用本地话跟我说"岩前的王远耀还在世",这个姓名用本地话一说就觉得无比熟悉和亲切,因为小时候常听到我的父母亲时常这样说起。中学的同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无论哪一代都一样。在父辈读书的四十年代时这样的同学人数很少,也就很稀罕了,再放到我这连中学都没上过的人眼里,就更珍稀了。三年前,陈景润同班和隔壁班的同学能找到的我几乎都去采访了,连在台北的邓繁福都委托师妹代劳了,唯独王远耀因远在30公里外的岩前而没去。2016年3月,一位文友送给我那本政协编的《万寿岩》,我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看到书上所述五老叟的名字中有王远耀,就开始想写万寿岩这一单元了,结果还是拖到现在。这熟悉而亲切的姓名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这下终将如愿了,心中不免兴奋与期待。我父亲去世已49年了,能看到父亲的同学像看到父亲一样的高兴。这或许是人缺什么就喜欢什么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吧。</b></h3><h3><b> 在我找出的这几张成绩单中,我也注意到了,王远耀的成绩在每张的平均分都是最高分。这个来自岩前的少年学子,身上似乎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底蕴。岩前,似乎赋予给王远耀这样的学子一种力量。而对于岩前,我觉得自己了解得还不够多,所以得再做功课。</b></h3> <p><b> 在等候时间的几天里,我在《三元文史资料》中找陈蕃发的关于岩前的文章,开始补课。</b></p><p><b> 对于岩前地名的由来,陈蕃发曾详述:岩前古名杨岩,由前岩和后岩两部分组成。前岩名黄杨,又名万寿。角出群山高撑汉表。中生两洞甚幽;廓内有龙井,外石龙,石狮形象,鳞甲毛爪皆俱,栩栩如生。虚白、天窗、白厂等洞穴,奇状万出。后岩名侍郞,又名翠云,俗名秀才岩,旁有石帐、古榻,潺潺流泉音为金玉;又一古室广六七尺,下有钟石、鼓石、试剑石,以及观音罗汉诸佛像石,怪怪奇奇,天成罗列。前后两岩崖顶,杨木森森,如蝌如蚪,如虬如龙。</b></p><p><b> 岩之东有梅斋,书舍幽雅绝尘,邑志载:"先儒咏梅斋诗可据"。宋元丰(1078年)时,祭酒杨、侍郎张、司谏陈,三理学试肄业其间,而立雪程门,开到道南一脉者,帷杨为最。古时以杨岩命名,义实取于此。后人以乡坊隔河对峙,一览即岩,故顺口曰:家住岩之前。久而久之,演变成为岩前。[1]</b></p><p><b> 他还说:岩前"古时分七坊,即黄桂坊、龙头坊、龙西坊、文坊、行坊、忠坊、信坊。据明正德归化(现为明溪)县志记载:杨岩旧就清流县,实古杨州之域。成化六年(1740)归化建县,以岩前之黄桂、龙西、信三坊,划入该邑管辖;永安原隶沙县,自明景泰(1450)时始为邑,将龙头、文、行、忠四坊归属永邑;信坊有部分田地在韭菜坑、叶坑一带,系归沙县征粮,故有部分居民,照原归属沙邑。[2]</b></p><p><b> 赖华编在《抗日战争期间三元县教育见闻》[3]上有提到岩前的小学。"岩前原是个有名的大乡,但因民国七年(1918年)春,天坪寨窠匪攻入洗劫,全乡遭焚变成废墟。"据村民介绍说,"当时天坪寨匪徒三、四百人,乔装官兵进入岩前后,大肆奸淫掳劫,被杀戮者四百七十余人,房屋招焚贻尽,经廿来年艰苦岁月,才渐有现今几百户离散他乡的人回故乡居住。""该乡对教育事业还很重视,校舍是新盖不久的平房,学校设备正在添置充实中。该中心学校可能有发展希望。"</b></p><p><b> 我明白了,来自岩前的王远耀和来自小松洋的庄孝钦都能先后在三元县中名列前茅,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之外,还有乡土所赋予的力量。</b></p><p><br></p><p><b> </b></p><p><b> 先贤足迹:为有源头活水来</b></p><p><br></p><p><b> </b></p><p><b> 我再看《万寿岩三明旧石器遗址保护记》书末附着的《万寿岩古诗欣赏》,就明白这里的先贤足迹,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源头了。</b></p><p><b> "万寿岩自古以来的奇峰异洞及幽雅书舍,吸引了无数的名人雅士到此讲学读书,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和名作诗篇。宋时,翠云书院成了侍郎张若谷、吏部尚书陈世卿的读书处,连祭酒杨时、侍郎张驾、司谏陈瓘亦读书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庠生以上就有30多人,其中进士3人,外出为官者众,如陈世卿,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官至秘书少监,赐金紫光禄大夫,赠吏部尚书。"[4]</b></p><p><b> 现摘录几首:</b></p><p><b> 勉谢志明</b></p><p><b> 杨时</b></p><p><b> 少年力学自需强,得失由来一梦长。</b></p><p><b> 试问邯郸欹枕客,人间几度熟黄粱。</b></p><p><b> 翠云岩</b></p><p><b> 罗从彦</b></p><p><b> 济县游丹洞,穿林若翠云。</b></p><p><b> 迩来多野趣,殊觉少尘纷。</b></p><p><b> 笑日花迎客,临崖乌换群。</b></p><p><b> 优雅皆自得。此道与人同。</b></p><p><b> 题梅斋</b></p><p><b> 邓肃</b></p><p><b> 江边芦苇风飕飕,东君一点破寒愁。</b></p><p><b> 窗间疏影横春瘦,枕上冷香寻梦幽。</b></p><p><b> 夜半竹择尺残雪,醉起捲帘千山月。</b></p><p><b> 肺腑洗空龙麝腥,落笔天香斗清绝。</b></p><p><b> 南谪日过此</b></p><p><b> 李纲</b></p><p><b> 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旗助北征。</b></p><p><b> 酧彻一杯揩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b></p><p><b> 观池有感</b></p><p><b> 朱熹</b></p><p><b>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b></p><p><b> 问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p><p><b> 朱熹,南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据《杨岩浮桥书册》(清朝)载,绍兴九年(1139年)。"乔年朱松携熹西肆业于翠云书院",也就是说朱松1139年在翠云书院求学,带着朱熹一起来的。"熹阅书毕,嬉于院前半亩方塘。侗以池为诗,不几,熹持枝划地而书:《观池有感》,侗大喜曰:"此子必承乔年兄衣钵,赐字元晦,喻必成大器也"。李侗从这首诗看出朱熹日后必成大器,可传承朱松的学问,并为其取了一个叫元晦的名字。这块刻有"半亩方塘"的石碑,在1977年春,岩前中心小学组织学生春游的时候,还立在杂草丛生的水池边,后来因为开矿不知下落。</b></p><p><b> 在我的阅读范围里,三明最适合像古人一样读书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这里说的万寿岩,另一个是泰宁的状元岩,连我都想去那读书,可惜我辈遇上文革,当年我在三标厂苦读中外名著时,只能跑去东牙溪河床坐在水中露出的大石头上看书,有次滑一跤人摔倒在河里,连人带手上的书全湿了,《镀金时代》成了《落水时代》!</b></p><p><b> 言归正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远耀的文化源头,就是这样的"为有源头活水来"!</b></p><p><br></p><p><b> </b></p><p><b> 岩前采访:王远耀的家世渊源</b></p><p><br></p><p><b> </b></p><p><b> 等到星期三晚上我就打电话给本谦。我有点不好意思拖着他陪我采访一天,就说了如果有电话告诉我,我自己跑去找也行。他随后将本增的手机号码从短信发给我了。</b></p><p><b> 我发短信:"本增:您好!我想向您打听一下,五老叟中的王远耀还在世吗?我想明天去岩前采访,故先问您一下。"</b></p><p><b> 本增很快回复:"他已去世多年了"</b></p><p><b> 我看了顿感非常失落,原来想像中跟父亲的这位同学畅谈的情景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我只好将心态稍作调整,再留言:"有他孩子的电话号码吗?或是王远林的。王远林应该还在吧?"</b></p><p><b> 他随后发来两人的手机号码。</b></p><p><b> 我再打给王远林,没有接。想写短信想想没写,再想打王远耀儿子的手机,号码都调出来了,想想没按下去。我想,既然都准备到这份上了,那我明天还是自己跑岩前去采访,到村部的老人队去问王远林的人和住处,再通过他去找王远耀的儿子,主要是问有没有留下照片和资料等,以了一个心愿。</b></p><p><b> 5月10日一早我就坐车前往岩前。在车上时给王远林发短信,说明我想采访他的意愿。但一直等到我在岩前下车时都没收到回复。下车后,我问村部十字路口街边的村民,热情的村民说王远林现在是住三元城关儿子家了。这两年更老了,背弯了,走路要撑拐杖,耳朵又聋,你打手机他也听不到。听到是这种状况,我觉得采访老人真的是在抢救历史!我便问那王远耀的家在哪?他们教我往右手边的这条路一直走,大约一两百米后门口有个大坪的即是。</b></p><p><b> 我走到一大坪边,觉得应该就是了,便打王远耀儿子王天宝的手机,才讲了几句,只见面前房子的一楼有人拿着手机边说话边出来看,我便向他招手!</b></p><p><b> 我走向他,说明我的身份和来意。他非常配合我的采访。我就此了解到了王远耀家的家世渊源。</b></p><p><b> 在岩前,王氏是大姓,源远流长,是闽王王审知的后裔。王远耀在自述样本"话说爷爷"的空白处手写道:"没有话说我爷爷之前,我先说说我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称为的高祖父。他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台湾府嘉义县儒学正堂。赴任时一共去了八人,七个随从和他自己。当时天花流行,八个人个个都是麻子。任中办事认真,热爱人民,在教育事业上政绩显著。任满荣耀归里,在乡很受尊敬,乡民爱听他的话。他能宽容别人。传说乡里有人吵架要他调理,他并不立刻到场,而是等吵架的人火气熄了,他才来。人已走了,他说,不要走呢,再吵我就敲你二竹竿。我这位爷爷的爷爷叫麻子葵,人称葵伯公,官名王崚。"</b></p><p><b> "我爷爷王宗周,人称岩前′人物头’,为岩前做了很多事。现将友人陈蕃发写的传记(王氏五次修谱有载)抄于下面:</b></p><p><b> 宗周,字有禹,稚幼聪明,人称神童,十四岁获文林郎学位。幼年值清末慈禧执政,社会混乱,天平寨流匪闯入岩前内处,盗窃财物,劫持索赎,强占黄龙沅一带田地,民不聊生。宗周,因匪暴行,授命福建省议员,让友人陈庄贤赴任,自己带领村民建一字墙,筑固围门,修复围墙,日夜防守。匪徒一时不敢作乱。宗周接受孙中山革命理论,剪辫子、施缠足,赈济平民,发动富户,论流派摊,关心邻里安危。为曹源村,被江湖帮派围困解围,一心为公,弃官舍命。1913年,葵丑,五月初八日因公赴永安时,岩前欲派对迎接,曹源欲派对护送,宗周均婉言谢绝。果于傍晚,返里下圩坑口,被匪埋伏杀害,割去头颅,时三十二岁。呜呼,悲哉。宗周在生之年,刚正不阿,大公无私,乐于济困扶危,不畏强暴,弃官舍命,岩前人心归向,威望极高。殉身后,村民悲痛不止,断炊绝食。永安、明溪、沙县三线县官遥闻噩耗,亦极悲痛,有吊唁輓联:国有望,为民安居,永安辖下千家送;乡无福,遭匪杀身,黄源龙上万人愁。吊唁匾额:义勇堪嘉。"</b></p><p><b> "看了陈君给爷爷写的传,可以知道爷爷的为人特性,为了乡里宁愿官都不当,这一精神是非常可嘉的,与那些行贿买官的人一比更显得他的伟大!现补充二点:</b></p><p><b>"爷爷的人缘是肯定的。陈庄贤是他的同班进学学友,听我父亲说,这位同年爹因爷被伤害,爸爸只有八岁,这位陈爷给了许多照顾和帮助。还有一位叫聂思维,同样的视爸爸为亲人,都叫他做同年妹。妹字是郎字的意思,也可解释为孩子的意思。</b></p><p><b> "爷爷的事迹是很多的,可惜都是传说,但很真实,听了很感动。我那时还没出生呢!</b></p> <h3><b> "奶奶名叫吕瑗英,是岩前第一富户吕庆堂的女儿。""爸爸说,奶奶死时他才十四岁。姑姑也只有十五岁,姐弟二人相依为命,一起维持长大。是一个很悲惨的事。"</b></h3><h3><b> "父亲是源字辈,取名源藻,号占青。""读过书,明溪高等小学毕业。但由于我爷爷被害死他才八岁,因此他养成悲郁性格,对学习和生活都混滑奋发不起来,他本性也有些慵懒、脆弱。爷爷死的时候,永安、归化、沙县三县的县长来抚慰他和奶奶,我父亲呆呆站着,哭都不会哭;给我奶奶括了一巴掌才发声哭起来。所以念书时也混着过日,粗通风俗应酬文牍,也教过书,但无法胜任。后来就停止在家,过闲日子。结婚时已经二十四岁,那时只生我一人。一家三人生活靠不多的几亩田的租子,也够过日子。</b></h3><h3><b> "他的背景当然很好,我爷爷的朋友都在为他的前途出主意。陈庄贤是永安县县令,看他不会干,是不能在社会上创事业,就要把永安县北门出城向北路的所有村子的屠宰税包给他,让他去管理,再上交给政府。但他不敢承担,怕亏了,只包了岩前一个小村子的税。以后听他说也赚了一些钱,如果是承包了永安下北路的村子,那包括了大湖、贡川、莘口还有其他村子,要赚的钱就更多了。</b></h3><h3><b> "在他念书的时候,我爷爷遗留有三片杉木。这片杉木是一个叫贡三的人按半卖半送便宜买来了。后来我爸爸卖了,因为他自己在明溪读书,把卖杉木的钱寄在我姑丈家,要用时就去拿一点。我姑丈就把这笔钱拿去给做松木生意的老板做资本,收取高利。差不多的时候,我姑丈对他说:你的钱也取完了没有了。但他发了。</b></h3><h3><b> "后来子女多了(我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一家八九人都靠几亩薄田,无法维持生活,只好向别人借贷。一家男女衣食无着,我还要读书、结婚,花钱没有来路,只好出卖田地。父亲一生贫苦,解放前没有买过毛衣,只穿一件蓝色长掛,火笼过冬。</b></h3><h3><b> "有意思的是父亲曾被选上保长。因部队逃兵,国民党的军队派人来抓。这个人是坂头人,搬到岩前吕厝来住,所以保长不知此事。派来的人把我抓去做人质,待到逃兵抓到才放我回家。你说怪不怪哉。"</b></h3><h3><b> "母亲是明溪梓口的人,叫黄秀招。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家人很热闹。""母亲很能干,做事情很利索。在家做家务,做八九个人的饭,洗八九个人的衣服,就够累了。等我大大小小四个兄弟和两个妹妹都在一起时,除了要做日常伙食外,还有年节时每人做一套衣服,都是母亲一人用手一针一针缝出来的,鞋子也是她自己做,没有地方买,但也没钱买。特别是我,妈妈说,我每个月都要一双鞋。妈妈还会刺绣,有时候还帮人做绣花鞋,小孩子的帽子也有绣,花草鸟鱼甚至八仙人物。</b></h3><h3><b> "她累了,有时急起来会跟爸爸吵闹。</b></h3><h3><b> "母亲很爱我,在我念书的时候。他也会拿些私房钱补贴我。"</b></h3><h3><b> 这本《当代中老年自助回忆录导写本》非常有创意,很适用,给王远耀这样有文字能力的老人提供了方便,而他在既定空白书页上写下文字,即给我这样的淘金者提供了便利,又为读者打开了家族史之门。</b></h3> <h3><b> </b></h3><h3><b><br /></b></h3><h3><b><br /></b></h3><h3><b> 淘金寻宝:王远耀的命运与追求</b></h3><h3><b><br /></b></h3><h3><b> </b></h3><h3><b> 王远耀的同乡、同事、也同为"五老叟"的邓贵凰曾撰《远耀君赞》[5]概述其家世生平。其中云:"毕业县中,名列首榜。一鸣惊人,保送永中。"也就是说,王远耀在三元县中毕业时名列前茅,被推荐到永安中学读高中。还曰:"因临解放,宏愿暂缓。解放之初,人心惶惶。有志青年,理论武装。接受领导,投身潮流。减租减息,剿匪清乡。上级青睐,任职忠小。校长三年,多有赞扬。"他在忠山小学当了三年校长。后面在岩前小学任教。据王本谦说,王远耀教过他一二年级。马玉太在悼念陈蕃发的文章中也说五老叟中有两位是他的课任老师。</b></h3> <h3><b> 到文革时,就大多数人都遭难了,王远耀也难逃此劫。"极左之变,颇有坎坷。一度劳动,一度民办。民办十载,会计愈年。八0任聘,岩中教员。八六平反,一当心愿。留校理财,颇获信任。"我在以前看到的资料中,一说"五老叟"是岩前中小学的退休老师,而第二说是三明日报骆志雄的是"岩前小学的离退休教师"。我心中自然存有疑问。我便向王元耀的儿子王天宝求证,他说是在岩前中学退休的。我揣测他的简历大约是:前面是在岩前小学,文革中回乡种田,七十年代初有办岩前中学时因师资紧张而进校当民办老师,然后才是"八0任聘"等。我还问其他几个人是中学还是小学?结果是除王远林之外,都是岩前中学的。我还问他在中学是教什么的?回答是:历史。我心想,跟教过他和我爸的老师、也是我的恩师邓新圆老先生一样的,是教历史!</b></h3><h3><b> 我在念在兹地想采访王远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找当年县中的老照片。我采访罗锦荣叔叔的时候曾问他:"你们的毕业证书和档案馆的存根上都有学生单人照,怎么就是没有看到有毕业合影呢?"他说:"有毕业合影,但文革中都烧掉了,没留下来。记得听岩前的王远耀说他的毕业合影照片有留下来。"所以,我一直惦记着这线索呢,这下就特地向王天宝询问老照片。他把几大本影集都抱出来,我们找了一轮,只看到有八九十年代岩前中学的,就是没看到四十年代三元县中的。很遗憾!</b></h3> <h3><b> 我再查证了王远耀的生卒年份,他比我爸小两岁,是1928-2009。哦,他原来在2009年就过世了,我昨晚曾经冒出过的失职的感觉就消失了。但我过了三年再来追访,就能比那时写更好了。</b></h3> <h3><b> 我知道,王远耀一生的成绩,除了教过那么多的学生,而且其中有马玉太、王本谦那样的杰出人才;更在于,他们在万寿岩的保护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此等功勋,是能够彪炳青史的!</b></h3><h3><b> 这块土地,是懂得尊重文化的土地。当纯朴、善良的村民们在修整灵峰洞地面时多次看到文物出现就会懂得叫陈蕃发老师去看看,而陈蕃发老师也懂得再叫上王远耀等另两位老师一起去;当晚在陈蕃发老师家中商谈时,又有两位老师懂得前往助阵。正因为这块土地有对文化的尊重,所以这块土地就有了很多有文化的人;而有文化的人又懂得在最重要的节点上怎么去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当时,像万寿岩与三钢这样的矛盾冲突在神州大地数不胜数,一般都被归类于村民与当地企业的经济纠纷来处理,眼睛盯在补偿的有无与多少上,只有岩前村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懂得光靠观音菩萨不是出路,会另辟出文物和旅游的两个方向。而这两者中,探洞旅游等前景不大,真正有如神助的胜算是在文物上,而事态的进展证明了他们的文化见识是正确的。特别难得的是,他们在双方冲突激烈、剑拔弩张、黑云压城、压力极大的时候,他们都能坚持下来,还懂得拐道去明溪县将寄给国家文物局的信寄出去。文物出现了,万寿岩保住了,旅游也就自在其中。王远耀等五老叟,不愧是杨罗李朱的后学之士!</b></h3><h3><br /></h3> <h3><b> 采访了一个上午,我告辞时看到门外有一排好几植的木屋,就问:"这房子是你家的吗?"</b></h3><h3><b> 王天宝说:"是我爸手上盖的。"</b></h3><h3><b> 我忙用手机拍下来。</b></h3><h3><b> 我还再叫邻居美女帮我和天宝以木屋为背景拍一张合影。拍照时我们很自然地各自将自己的手臂挽着对方的后背。一上午的畅谈,或许还要加上父辈几十年的同学情,我们已然像兄弟一样亲了。</b></h3> <h3><b> 走在出来的沿河小路上,一眼就看到河对面的正前方是万寿岩。我忙拿出手机拍照下来。</b></h3><h3><b>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王远耀为什么会那么热爱万寿岩。他家就在杨岩前,在岩之前,万寿岩就是他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也明白了原住民对土地的感情。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人,每个人都生活在天地之间,要对天有敬畏,要对地有爱心。土地像母亲一样哺育我们,我们得像爱母亲一样地热爱它们!所以,当那些外来的官员将土地当予取予夺的市场去谋取团体、部门或单位的局部甚而是个人功利时,他们在土地上划出的每一道伤口,都会让原住民在心里流血!像以前在万寿岩日夜响起的爆破声,会每一声都震撼和撕扯着岩前人的心胸!自然,其中就包括了王远耀。</b></h3><h3><b> 其实,善待每个人,只要人尽其才,每个人都是人才,这是从孔孟和杨罗李朱传承下来的文化的题中之义;善待每一块土地,每一块土地都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万寿岩就是明证。</b></h3> <h3><b>(题图照从左至右:王远耀、王远林、陈蕃发、邓贵凰、王月明)</b></h3><h3><b><br /></b></h3><h3><b>注释</b></h3><h3><b>[1]陈蕃发:《岩前地名的由来》,《三元文史资料》,第五辑,第40页</b></h3><h3><b>[2]陈蕃发:《岩前史话》,《三元文史资料》,第三辑第66页</b></h3><h3><b>[3]《三元文史资料》第三辑第44页</b></h3><h3><b>[4]政协三明市委编《万寿岩三明旧石器遗址保护记》,第107-108页</b></h3><h3><b>[5]邓贵凰:《远耀君赞》,《王氏家谱》四卷</b></h3><h3><b>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