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真谛】(散文)婚姻如粥,温火慢熬的体谅

倚梅听雪

<p class="ql-block">文:倚梅听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7192171</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经常听到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人描述婚姻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可真正踏实地爱过的人会明白,婚姻既不是坟墓,也不是围城,而是一锅需要耐心熬煮的粥——火太猛易焦,火太小难熟,唯有温火慢炖,才能熬出绵软香甜的滋味。而这份火候,就是夫妻之间的体谅。 </p> <p class="ql-block">一、体谅,是看见对方的隐形劳动</p><p class="ql-block">现代婚姻里,最大的矛盾往往不是背叛或贫贱,而是“你根本不懂我有多累”。丈夫抱怨工作压力大,妻子委屈家务永远做不完;妻子埋怨丈夫回家就瘫沙发,丈夫无奈“我赚钱不也是为了这个家?”——这样的对话,是否似曾相识? </p><p class="ql-block">有时,我因单位临时加班,晚归时已近九点。推开门,本以为会面对冷锅冷灶和孩子的哭闹,却见餐桌上摆着温热的饭菜,丈夫正陪孩子学习。见我愣在门口,他只笑笑:“赶紧吃,菜我刚热过。”转头又进了厨房,水槽里传来碗碟轻碰的声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体谅,不是口头上的辛苦了,而是用行动填补对方疲惫时的缺口。婚姻中的体谅,恰恰是能低头看见对方脚下的荆棘,而非只抬头比较谁手中的玫瑰更美。</p> <p class="ql-block">二、体谅,是卸下“理所当然“的傲慢</p><p class="ql-block">以前家庭的传统分工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但现代社会早已拆解了这种单一模板。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可能是妻子,一个丈夫的育儿技能可能远超妻子。若仍固守“谁该做什么“的教条,婚姻便成了锱铢必较的账本。 </p><p class="ql-block">丈夫的朋友阿杰是年薪好几十万的程序员,却坚持每天六点准时下班。“代码可以明天写,但孩子的家长会只有一次。”他的妻子是医生,夜班频繁,他便自学儿童营养学,冰箱上贴满自制食谱。有朋友笑他“不像个男人”,他反问:“难道男人非得以缺席家庭来证明价值?”</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发现:幸福婚姻的秘诀不在于没有矛盾,而在于用5:1的积极互动抵消负面情绪。一次主动洗碗,一句“你去休息我来陪孩子学习”,这些微小的体谅,恰是婚姻最坚韧的黏合剂。 </p> <p class="ql-block">三、体谅,是培养共情的肌肉记忆</p><p class="ql-block">体谅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需要练习的能力。就像健身者通过重复训练让肌肉形成记忆,夫妻也要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培养共情的条件反射。 </p><p class="ql-block">我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多忙,周末必有一顿共同准备的晚餐。丈夫切菜,我炒菜,孩子摆碗筷。有一个周日,他切洋葱时泪流满面,我打趣道:“这么感动啊?”他揉着眼睛笑着说:“下次换你切洋葱,我炒菜。”我们会心一笑。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互动,让体谅从刻意的应该,变成了自然的想要。 </p><p class="ql-block">作家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婚姻何尝不是如此?唯有以体谅为盾,才能让这份易碎的美好,在柴米油盐中淬炼出柔韧的光泽。 </p> <p class="ql-block">写在后面:体谅是最深情的我懂你</p><p class="ql-block">婚姻的长久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牺牲。它藏在丈夫接过吸尘器时妻子眼里的笑意,藏在妻子为晚归丈夫温过的饭菜里。真正的体谅,是看穿彼此的铠甲,触摸内里的柔软;是明知生活艰难,仍愿与你分担每一粒尘埃的重量。</p><p class="ql-block">一锅好粥,需要时间;一段好婚姻,需要体谅。愿我们都能在慢火细熬的日子里,尝到那份愈久愈浓的甘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