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鼓楼

海春居士

  西安鼓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地处钟楼西北方,横跨于北院门大街之上,与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4年,是明代城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上世纪50年代开始,鼓楼多次进行修缮。   鼓楼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横向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高台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   鼓楼正面(南)第三檐下高悬《文武盛地》匾额。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供行人车辆出入,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   鼓楼背面(北)第三檐下匾额为《声闻于天》,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   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其屋顶形式与天安门等同。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整体上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登楼踏步已由原来的西北侧改为如今的正东侧。   沿基座踏步登上一楼,迎面是篆书对联:“鼓振长安华章梦溢, 楼瞻九域秀气云腾。”这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西安鼓楼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上联“鼓振长安华章梦溢”强调了鼓楼作为古代报时中心的功能,以及它在传递文化和激励人们追求梦想方面的作用。下联“楼瞻九域秀气云腾”则表达了鼓楼作为城市地标,见证并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整幅对联不仅展现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两边侧柱上有陕西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撰写的楹联。上联是“阳春烟景八百里秦川唯此楼坐镇”。   下联为“大块文章伍千年華夏赖斯玺铃印”。   一楼东面的“闻天鼓”是1996年西安人民政府参照原物仿制的,鼓高1.8米,直径2.83米,重1.5吨,1997年申报了世界吉尼斯之最,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鼓。闻天鼓声音宏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古时敲钟报晨,击鼓报暮,故有“晨钟暮鼓”之说。   鼓楼第一层南北西三面的回廊上,列有二十四节气鼓。   鼓楼四周立柱上书有多副楹联。如“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   “楼藏俊才风云地,室焕星斗日月天。”该联由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和生书写,李广利撰文。   “十代京畿六合一统,九州奥域八水分流。”该联由楹联名家张骅撰,书法家石宪章书。   “鼓醒终南云腾龙气象,运催渭水势涌大潮流。”该联由西安市书法协会理事毛斌书写、赵天成撰联。   “朝北斗仰太白危楼嵯峨冲霄汉,披终南带渭水金鼓镗鞳震河山。”此联由书法家、《东方商旅》总编傅晓鸣书写,李顺年撰文。   “汉唐丝绸惊罗马,明清青瓷醉南洋。”该联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艺术学院院长孙文忠书写,李希伸撰联。   “古城远还水天宝,新风开元焕物华。”该联由秦华馆承制、中国书协学朮委员会书写。   古代的建筑彩绘有等级之分,依次为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个等级。鼓楼上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   沥粉金龙。   天顶是“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   鼓楼内设舞台,每天定时有鼓乐表演。   用于表演的编钟共有镈钟7件、俑钟18件,钮钟14件(均为仿制陕西秦墓出土的编钟),音域有三个八度,能演奏各种乐曲。   舞台前两侧的壁画为唐舞仕女。   表演用鼓。   鼓楼内部常设“鼓舞中国-鼓文化展”,此展览聚集鼓文化,详细介绍了鼓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多样用途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鼓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   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作为通天的神器出现,最早的鼓制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4500年的历史。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土鼓”。周代出现“陶鼓”,并设置“鼓人”官职,《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    继后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做成“革鼓”,这是鼓的一次飞跃,形成了现代鼓的雏形。   “青铜鼓”起源于商代。现存的商代铜鼓仅两件,一为泉屋博古馆所藏铜鼓,一为湖北崇阳铜鼓。   “铜鼓”起源于春秋时期,由铜釜演变而来。   “石鼓”及石鼓文起源于西周晚期,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   “虎坐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   现代鼓种类繁多,如大鼓、小鼓、堂鼓、手鼓、架子鼓等。每种类型的鼓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和氛围。   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民间活动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等,人们常常敲击鼓来庆祝节日,表达喜悦和欢庆之情。   “鼓”字的字形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和隶书的演变。甲骨文的鼓字形象地描绘了手持鼓槌击鼓的场景,金文与甲骨文相似,篆文则更加规整,分为两体。隶变后楷书写作鼓与鼔,现代规范用字为鼓。   “手柄鼓”主要用于鼓舞。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与舞的结合,开了舞蹈的先河。   “腰鼓”起源于汉代。最早的形式是一种农民在田间劳作时自发创造的打击乐器,用来增加劳动的节奏感和乐趣。后来,腰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表演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之舞之,源于《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擂鼓起舞,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木鼓舞(佤族等)、铜鼓舞(壮族等)、铁鼓舞(维吾尔、藏族)、陶质的蜂鼓舞(壮、瑶族)、竹筒舞(哈尼族)、象脚鼓舞(傣族等)、单鼓(汉、满蒙族)、手鼓舞(维吾尔族)、长鼓舞(瑶族)、猴鼓舞(苗、瑶族)等。   “细腰筒形鼓”。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制和文化内涵的乐器,在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在瑶族文化中,“细腰筒形鼓”具有重要地位,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此鼓。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牛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杈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牛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   “长筒形鼓”起源于细腰鼓,是瑶族和朝鲜族的膜鸣乐器。鼓身呈圆筒形,木制,中段细实,两端粗空,用绳绷皮做鼓面。   “八角形鼓”是一种拍击乐器,北方曲艺音乐单弦牌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因鼓身有8个角而得名。   “藏鼓”是藏戏各剧种共同使用的一种长把子双面圆形木制鼓。剧种不同,鼓的大小厚薄也不一样。康巴藏戏、安多藏戏使用的是寺庙悬挂于木架的大法鼓。藏戏的伴奏鼓,发音浑厚、响亮,震撼力大,在藏族各种打击乐器中,具有突出的音色特点。   “拨浪鼓”最早被称为鼗,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宫廷用于雅乐。《书经·益稷》中提到鼗与其他礼乐乐器一同演奏,而《周礼·春宫·小师》则表明鼗与箫、管和弦等乐器地位相当。尽管鼗作为乐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宋代逐渐发展出商业和儿童玩具的新用途。   中华民族对鼓情有独钟,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鼓是道义的知音,鼓是快乐的象征,鼓是英雄的化身,鼓也是权力和公正的图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