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未满,心意满满

come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满的风吹在脸上有点微热。大布衫肯定穿不牢了,长袖子衬衫也嫌热,搭件汗衫,又怕早晚凉嗖嗖。俗话说“麦到小满日夜黄”,天公是一天天热起来了,雨水也渐渐多起来了。比起穿衣来,农民伯伯更担心接下来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b>小满未满,千万不要影响到小麦生长最后的冲刺。</b></p><p class="ql-block">小麦是过冬作物。在冬天播下的麦粒,会以土覆盖。土是用小铁耙挖的,从垄沟直接挖起来的,小铁耙大约一拃宽,铁耙齿有四片,扁平的铁片。老农告诉我,麦田的沟要深挖,盖上去的土要浅。沟挖深,可以多蓄水,防止水涝。麦子发芽扎稳根后,最好遇一场大雪,既除了害虫,又像盖一床棉被,让小麦温暖过冬。</p> <p class="ql-block"><b>麦垄地是神奇的。</b>印象最深的是,在农闲时节,大人小孩子排排走在麦垄地上,把麦苗挨个踩一遍,以促使它分蘖。到了拔节时分,纷纷窜上。真怀疑自己是不是当时被家长忽悠了,踩得不够重的缘故。现在想来,小孩的体重正是理想的踩压重量。</p> <p class="ql-block"><b>麦田里充满了诱惑。</b>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后都有家庭作业的,每天雷打不动——割草喂猪。春堂里草长得最好的是油菜地里,而一过小满,油菜早就收割,榨油了,地也翻过了。这时最好的地方就是麦田。绵长的细草已有些枯黄,猪是不太喜欢吃的,却是可以用作堆肥的好原料。其实是几个伙伴相约找个地方搞搞而已,甩甩镰刀,赌几把青草。如果能抓到几只田鸡回去,那更是最好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五月底六月初是割麦的时节。立夏后的小满,天已经开始热了。初夏的热劲头,让人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过来,就急吼吼催着开镰了。工具是专用的,非常有特色。像一弯月,带着锯齿,装着木柄,称之为“割子刀”,党徽中的镰刀大概就是以此为原型吧。割麦需要全副武装,因为麦穗上的尖芒可不是善良之辈,到处往你身上钻,钻哪哪痒。“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的《观刈麦》,形象地写出了割麦的辛苦。收割,束捆,脱粒,晒干。下午三四点前趁热入仓,据说可以防虫蛀。</p><p class="ql-block">其实从麦黄开始,我早就等不急了。仿佛看到了锅子里的麦揥头在翻滚,锅沿边的麦烧饼在飘香。妈妈总是最能猜中大家的心思,晒干归仓的第一件事就是拎一袋麦去机谷场。早早地磨回来一盆面粉,还透着一丝丝热气,散发阒诱人的麦粉的清香。</p><p class="ql-block">舀出几碗新碾的麦粉来,放在一个花脸盆中。麦粉堆的中间稍微低一点,慢慢加水,慢慢搅拌。等起了粘性,就可以揉成面团。大锅中水烧开,锅边放一只大海碗,里面却盛着凉水。面团不像做团子般地揉,湿湿的,滑滑的。慢慢地扯出一小片来,慢慢地拉长拉薄,揥断。薄薄的麦揥头在水中沉下浮起,变成透明般的纸片书页。为什么泗乡人特别有书香书性,我相信,肯定是继承了麦揥头的美好寓意。等捞起几沉几浮的麦揥头,加一点腌菜,加一笃猪油,那个香,那个鲜。就着锅边烤熟的麦烧饼,这顿早饭吃得特别落胃。</p> <p class="ql-block"><b>满招损,谦受益。小满未满,心意满满。这是一个充满了中国智慧的节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