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从立夏开始,温暖的春天就成为历史,天气就会一天天热起来。最热的是伏天,霉雨天气多,空气湿度大,这时的热与入伏前大不相同。<br> 入伏前虽有高温天气,气温可能比伏天还高,但人感觉不是很难受。入伏后就不一样了,一旦热起来,就如蒸笼,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人常常感觉呼吸困难,心烦气躁,坐卧不宁 ,因此也被称为酷暑,是人们最难熬的日子。<br> 这个时间段,虽然气温高,晒东西容易干,但由于空气湿度大,很快就受潮了,如衣物被褥,粮食米面等,都容易受潮霉变,因此要提前做好保护工作,该晒的在入伏前就晒干,该收藏密封的一定要赶在入伏前。如米面和豆类,一时吃不完,可用塑料袋密封起来,与空气隔绝,以防变质或生虫 。<br> 防暑的最好办法一是尽量避免暴晒,二是保持平静的心情。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另外伏天易发肠胃病,寒食冷饮虽然可口,但还是少食少饮为佳,以防损伤脾胃。<br>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天入伏,三伏有多少天,如何计算呢?这里有一个简便方法:当你打开历书,就会看到,阳历某月某日,对应阴历是某月某日,对应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王癸)是某月某日。从夏至这一天往后数,笫三个庚日便是入伏日。<br> 头伏和末伏均是10天,中伏是10天或20天不等。如果从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则中伏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是末伏。末伏是10天。<br>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进九是寒冷天气的开始。那么,如何知道哪天进九呢?这就更简单了。冬至日进九,翻开历书一看便知。通常是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年年如此。按照乡俗,这天也是给先人送棉衣的日子,家家户户子孙后代都习惯上坟给先人烧纸钱,因此好记。<br> 九天的冷暖也是不断变化的。进九开始天变寒冷,三九四九在一年中最冷,可谓冰天雪地。五九六九气温开始回暖。有道是:春打六九头!即六九的第一天立春,天就一天天暖和起来了。农谚云:一九二九,手插袖筒;三九四九,冻了锅里米粥;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田里走;九九八十一,穷汉靠墙立,冷是不冷了,只害肚子饥。这是历史的说法,如今我国早已实现全民温饱,步入小康,“只害肚子饥”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入伏”丶“进九”这些基本知识,还是有利于我们早作生产生活方面的准备,以应对暑热和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伤害。</h3> <h3>文/贺建恒<br>图'贺建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