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建筑——观贝聿铭建筑艺术展

william

<p class="ql-block">人生如建筑,建筑亦如人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位建筑大师的内心世界。展览以“LIFE is ARCHITECTURE”为核心理念,通过400余件展品,包括绘图手稿、建筑模型、相片、录像和其他档案纪录,探索贝聿铭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他对建筑和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览,我被一幅黑白肖像画深深吸引。画中人物带着微笑,眼镜后的眼神透着智慧与温和。这正是贝聿铭,他的形象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展览日期“2025.04.26”提醒着我,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六大主题,每个主题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贝聿铭的建筑哲学。从他的跨文化底蕴,到他在房地产和都市重建中的实践,再到他对艺术与公共建筑的理解,贝聿铭的建筑之路如同人生旅程,充满了探索与创新。他的作品,如螺旋公寓、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香港中银大厦等,无不体现了他对物料改良与结构创新的追求。而他对历史和传统的深刻理解,则在他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等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中,我看到了一副被精心放置在透明玻璃柜内的眼镜。这副眼镜不仅是贝聿铭的个人物品,更是他建筑理念的象征。它让我想起了那句挂在墙面上的装饰语录:“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这句话简洁而深刻,道出了贝聿铭对建筑与生活的独特见解。</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空间设计也别具匠心,采用古典园林“借景”设计,透过27°角的“取景框”看层叠展品,仿佛穿越水墨长卷。这种园林式观展体验,让我在欣赏贝聿铭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韵味。入口处的贝聿铭圆框眼镜与结尾影像呼应,“建筑是生活的镜子”理念贯穿始终。</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的特别展区,我看到了“未建成的梦想”。这些未实现的项目,如双曲面大楼模型、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构想等,展现了贝聿铭未竟的创意。这些模型和图纸,不仅是建筑的雏形,更是他心中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触摸不同项目的混凝土样本,让我感受到了贝聿铭在材质实验上的魅力。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他的手中却能焕发出无限的可能。这种对材质的探索精神,正是他建筑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的最后,我站在一幅展示苏州博物馆俯瞰视角的照片前,久久不能移步。照片中的现代化建筑群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在周围绿树环绕下显得格外和谐。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贝聿铭对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离开展览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慨。贝聿铭的建筑艺术展,不仅让我领略了他作为建筑大师的风采,更让我明白了“人生如建筑”的真谛。建筑是生活的镜子,而人生亦如建筑,需要我们用心去设计,用爱去建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