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术教育实习心得:2025年3月至25月到2025年5月25日我在通辽市甘旗卡第三初级中学中学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八年级美术教学实习。期间承担了2013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的美术课程,我带的是6班之后的5个班级,每周5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审美素养的培育过程。现将实习心得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 在《绘画的多元化》单元中,我采用对比分析法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当学生看到非洲木雕与欧洲油画并置时,有同学主动提出"线条表现力差异"的观察,这让我意识到创设视觉情境的重要性。而在《两个外国美术流派》课上,通过让学模仿印象派与立体派的笔触,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两个外国美术流派》虽然是欣赏和认知课,但是其中的知识点还是较为多的,很多人物,时间,国家都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点。课后让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背诵考试。</p> <p class="ql-block">在《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觉表达》这门课中这次教学让我意识到,打破学生对“静态绘画”的固有认知,需提供直观视觉刺激和经典案例启发。但也存在不足,如部分学生过度关注线条准确性,忽略时间流动的创意表达。未来教学中,我将增加肢体模仿、慢动作表演等体验环节,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多时间表达”的艺术逻辑,让创意与技法更好融合。</p> <p class="ql-block">《藏书票》设计课则采用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融入创作。一名热爱篮球的学生设计了"篮球入框"主题藏书票,这种个性化表达让我更加坚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这门课对学生的读书兴趣所了解,跟学生们更好的沟通交流,学生们也特别积极。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外藏书票历史故事(如德国"刺猬藏书票"、中国鲁迅设计的藏书票),在课堂分享中自然引出"EX-LIBRIS"(我的藏书)的文化内涵。 展示明代版画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藏书票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以下是学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这门课中展示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蒙古包等图片,提问:“这些建筑为什么风格迥异?”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气候、文化的影响。 播放客家土楼防御功能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东方古城堡”的独特魅力。 </p> <p class="ql-block">三个月的实习让我对美术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教学经验,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在实习初期,我总是急于将知识“塞”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快速掌握技巧。但很快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后来,我尝试改变策略,更多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例如,在一次静物写生课上,我没有直接讲解构图法则,而是让学生先自由描绘,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规律。这种“先实践后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作品也更有生命力。 美术不仅是教学生画画,更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自信心。我注意到,有些学生虽然技法不够纯熟,但他们的想法独特、表达大胆。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鼓励个性化创作,减少对“像不像”的评价,转而关注“有没有想法”“是否敢于尝试”。渐渐地,原本害羞的学生也开始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课堂氛围更加开放和包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有的对美术课兴趣不高,有的则渴望被认可。我意识到,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进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有个学生总是不交作业,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很喜欢漫画,只是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于是我允许他在作业中融入自己喜欢的风格,他的积极性立刻提高了。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需要耐心观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实习期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灵活应变”。课堂不会完全按照教案走,学生的反应、突发状况都会影响教学节奏。例如,有一次多媒体设备故障,我临时改用板书示范,反而让学生更专注地观察我的用笔方法。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从学生身上汲取灵感。 这三个月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美术教育不仅是传授技法,更是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灵活、更贴近学生需求的方式,让美术课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抹亮色。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