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执法案件→打击肉类产品违法+民生领域案件+网络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校园餐食品安全等

꧁꫞꯭宁缺毋滥꫞꧂

<p class="ql-block">遵义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典型案例为深化食品安全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扎实有效推进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充分发挥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形成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遵义市市场监管局现发布一批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一:汇川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酒楼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材料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7日,汇川区市场监管局对汇川区某酒楼购买使用的原材料“猪肉”开展监督抽检,经检验该猪肉五氯酚酸钠项目不合格。当事人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无法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等证明文件,该批猪肉共计15.47公斤,货值金额473元,已全部加工制作成餐饮食品销售完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材料制作餐食提供餐饮服务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及第五十五条第一款、《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汇川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及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给予该酒楼警告和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二:播州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王某某销售未经检验检疫生猪肉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3日,播州区市场监管局在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及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时,发现当事人经营场所案板上待销售的生猪肉未见猪肉检疫合格验讫章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章。当事人不能提供检疫合格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经营未经检疫检验生猪肉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八)项的规定,播州区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给予当事人没收未经检验检疫的猪肉32.4公斤,没收违法所得310.83元,罚款人民币1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三:道真县市场监管局查处某食品厂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0日,道真县某食品厂生产经营的泡椒牛肉和麻辣牛肉在2025年监督抽检中发现苯甲酸及其钠盐项目不合格,货值金额45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生产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道真自治县市场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给予当事人没收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食品10件,没收违法所得4500元,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四: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某卤菜店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5日,仁怀市盐津街道城南社区某卤菜店自制卤猪头在2024年监督抽检中发现亚硝酸盐超标,货值金额253.4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仁怀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给予当事人没收违法所得253.4元,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五:习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某生鲜配送中心经营兽药残留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4日,习水县某生鲜配送中心销售的牛肉在2024年监督抽检中发现恩诺星沙、磺胺类(总量)、甲氧苄啶、地塞米松、林可霉素项目超标,货值金额1048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经营兽药残留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违反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习水县市场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给予当事人没收违法所得1048元,罚款1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六:湄潭县市场监管局查处某烧烤店将鸭肉串冒充牛肉串销售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5日,湄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12345投诉,某烧烤店将鸭肉串冒充牛肉串销售。执法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检查,在当事人经营场所冰柜内发现一包已开封且装有生肉串的汼肉风味串,包装袋上标示品名:汼肉风味串(速冻调制食品),配料:鸭肉、食用盐、白砂糖、味精、芝麻、香辛料、碳酸氢钠、辣椒红。经调查,当事人总共购进1包上述汼肉风味串(速冻调制食品),每包共10把,采购的汼肉风味串经过烧烤加工成熟食后进行销售,在美团平台注册的店铺经营该汼肉风味串标示名称为“牛肉串”,主料为牛肉,线上共销售6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虚假宣传商品成分,将鸭肉串冒充牛肉串销售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符合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湄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给予当事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民生领域案件查办 “铁拳”行动典型案例(第一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以“服务民生、护航消费”,聚焦消费领域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危害性突出问题,开展了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现公布第一批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山南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乃东区某特产店销售不符合标识标签规定猪肉干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山南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依法对山南市乃东区某特产店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该店内销售的猪肉干无任何标识标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销售无标识标签猪肉干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六十七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山南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6974元,没收无标识标签猪肉干190斤,并处以罚款13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山南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乃东区某公司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对山南市乃东区某公司生产的产品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检产品中铜绿假单胞菌项目不符合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相关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山南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1800元,并处以罚款1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山南隆孜县市场监管局查处隆子某饭店进购并销售内部特供酒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山南隆子县市场监管局收到县公安局提供的线索,该饭店进购并销售内部特供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进购并销售内部特供酒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24年第38号)《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第三条的规定;依据《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山南隆子县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15000元,并处以罚款6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昌都江达县市场监管局查处江达县某超市销售过期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昌都江达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乡镇市场周排查监督检查时,发现江达县某超市店内销售过期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昌都江达县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10000元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昌都芒康县市场监管局查处某超市销售标注虚构生产日期、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 年 1 月,昌都芒康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芒康县某超市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发现该超市销售的欧亚全职甜奶粉(速溶)标注虚构生产日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销售标注虚构生产日期、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昌都芒康县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 714 元,并处以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日喀则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某起重建材销售店销售未经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日喀则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特种设备日常检查中发现桑珠孜区曲夏社区电网改扩建工程项目中使用未经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起重机,经调查该设备由某起重建材销售店未经许可销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销售未经许可生产的特种设备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日喀则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3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七、那曲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某能源有限公司未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充装气瓶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那曲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某能源公司开展日常监督检查中通过调取监控影像发现,该公司气瓶充装人员杨某于2024年11月在充装间对气瓶进行充装过程中未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充装气瓶,经执法人员与杨某进一步核实,杨某承认未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充装气瓶行为属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公司未严格履行气瓶充装前后检查制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款第一、二项之规定,那曲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那曲市市场监管局查处西藏某电梯有限公司未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维保电梯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那曲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现,西藏某梯有限公司填写的电梯维保记录本上电梯使用单位未进行签字确认,同时检查发现出厂的曳引驱动乘客电梯轨道油杯缺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未按照特种设备技术规范要求维护保养电梯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那曲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九、林芝市市场监管局查处巴宜区八一镇某电动车经销店销售不合格电动自行车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林芝市市场监管局对巴宜区八一镇某电动车经销店经销的电动车进行抽检,经检测该店经销的电动车为不合格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销售不合格电动自行车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林芝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没收涉案电动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51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十、拉萨墨竹工卡县市场监管局查处某商店未明码标价商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拉萨墨竹工卡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调节消费者投诉过程中发现某商店商品未明码标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未明码标价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三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拉萨墨竹工卡县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网络餐饮外卖食品安全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网络餐饮外卖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太原市市场监管部门秉持“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查处了一系列违法违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彰显了执法的力度与温度,更向全社会传递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坚定决心,警示从业者严守法律红线,共同筑牢网络餐饮食品安全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太原市小店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小吃店未取得《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从事食品经营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6日,太原市小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实地核查外卖平台下线的外卖经营者中发现太原市小店区某小吃店在实际经营地址经营麻辣烫,未办理《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执法人员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限期办理《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方可开展食品经营。2025年3月31日,再次对该单位检查时发现仍未取得《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仍在开展食品经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律依据及处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市场监管局依据《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对其作出:“没收违法所得300元,罚款600元,罚没款共计9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例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无证经营食品,违反《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暴露其漠视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的合规意识。监管部门首次责令整改后仍拒不履行,依法处以罚没款,体现“有令必行、违法必究”的执法刚性。本案警示食品从业者必须严守经营资质“底线”,杜绝“先经营后补证”的侥幸心理,切实履行备案义务。市场监管以“惩教结合”强化行业规范,倒逼经营者树牢法治观念,共同维护食品市场准入秩序与消费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太原市迎泽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灌饼经销部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更新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8日,太原市迎泽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实地核查外卖平台下线的外卖经营者中发现太原市迎泽区某灌饼经销部存在提供网络餐饮服务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更新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律依据及处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市场监管局依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对其作出警告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例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在《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证件到期延续后依然在美团平台公示旧的证件入网从事外卖活动,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本案的办理坚持依法办案、依规处置,达到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警示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太原市杏花岭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韩式炸鸡店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1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某韩式炸鸡店监督检查时,在该单位厨房发现一袋“汉堡面包”(每袋6个),净含量:330g,保质期:常温保存,1、4季度9天,2、3季度7天,生产日期:2025年3月9日,保质期至2025年3月17日,已超过保质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律依据及处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单位行为违反了《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依据《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给予没收一袋“汉堡面包”;没收违法所得5.89元;罚款2000元,罚没共计2005.89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例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使用过期“汉堡面包”加工食品,违反食品安全规定,威胁消费者健康。杏花岭区市场监管局现场查获证据并依法处罚,彰显对食品安全“零容忍”。此案警示经营者须严格管理原料,定期清查库存,杜绝使用过期食品。监管部门以“小案严查”明确食品安全底线不可逾越,呼吁公众主动监督举报,共筑安全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太原市万柏林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面包店使用超过保质期的原料生产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30日,太原市万柏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在外卖平台下线的外卖经营者时,在某面包店后厨操作间发现“味斯美牌鲜辣椒松(肉粉松)”1袋且已开封使用,生产日期为2024年5月18日,保质期6个月,于2024年11月18日已过保质期。商家可提供该肉粉松的供货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购进票据和产品的检验报告。经查,该产品仅通过线上售卖且截至2024年12月30日共售卖6个,单价为22.76元/个,违法所得共计为136.56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律依据及处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依据《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罚如下:1、没收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2、罚款2300元;3、没收违法所得136.56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例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使用过期“肉粉松”生产食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危害消费者健康。虽能提供原料合法资质,但过期使用仍属违法。监管部门依法没收原料、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体现对食品安全违法“零放过”的执法力度。此案警示食品经营者须严格把控原料保质期,杜绝“带病”生产,即便资质齐全也需落实日常自查。市场监管以罚促改,筑牢安全底线,呼吁消费者积极监督举报,共建食安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太原市晋源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未在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主页面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为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6日,太原市晋源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开展网络供餐食品安全检查中发现,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存在未在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主页面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律依据及处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市场监管局依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对其作出警告的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例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未在网络平台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秩序。本案办理坚持依法惩戒与整改指导并重,督促规范公示,达到了净化网络餐饮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古交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某麻辣烫店销售以假充真的牛肉小串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日,古交市市场监管局接群众举报,某麻辣烫店在美团平台销售的“牛肉小串”实际为“牛肉风味小串”,涉嫌以假充真欺诈消费者。2024年12月6日,经执法人员现场核查,该店在美团平台上商品页面明确标注“牛肉小串”,但实际原料为鸭肉、淀粉、食品添加剂等,未向消费者明示真实成分。执法人员现场固定电子菜单、原料采购记录等证据,并对当事人进行询问,确认其存在以假充真的违法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律依据及处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古交市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共计690.75元的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案例评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利用“牛肉风味”与“牛肉”的文字差异,误导消费者对商品本质的认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本案办理坚持线上线下消费环境一体化监管的决心,警示经营者必须严守诚信底线,不得通过模糊表述、偷换概念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同时提醒网络平台强化对入驻商户的资质及宣传内容审核,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赤峰市市场监管局公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典型案例(第一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拓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成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2025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为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现将第一批典型案件报告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一:喀喇沁旗某超市销售超过保质期限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3日,喀旗市场监管局接到投诉,称喀喇沁旗某超市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执法人员当日针对投诉情况进行了核查,发现该超市经营的某复合调味粉,生产日期是2023.8.30,保质期18个月,共2袋,已超过保质期。经进一步核查,该产品共计购进10袋,已售出8袋,其中在有效期内售出7袋,超过有效期售出1袋,还剩2袋。执法人员依法对超过保质期食品进行了扣押,并下达了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项的规定,构成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喀旗市场监管局对当事人做出罚款人民币2000元,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二:克什克腾旗某饭店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7日,克旗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依法对克什克腾旗某饭店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在其厨房加工间的冰柜内存放有预包装羊杂2袋(经现场称重750g/袋),外包装无标识标签。经查,当事人于2025年3月10日以25元/袋的价格从林西县购进该产品,至案发时当事人未使用,无违法所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一)项的规定,构成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二)项的规定,克旗市场监管局对该饭店做出没收无标签的预包装羊杂2袋 ,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三:克什克腾旗某加工厂涉嫌生产标签含虚假内容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3日,克旗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依法对克什克腾旗某加工厂进行现场检查发现有预包装食品“精制荞面”5袋,包装上标签标注营养成分为:“能量1438千焦(KJ) 17%;蛋白质12.0克(g) 20%;脂肪1.2克(g)2%;碳水化合物70.0克(g)23%;钠7毫克(mg) 0%)”。当事人无法提供该食品的营养成分检验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查,当事人在未进行营养成分检验的情况下,虚假标注了产品的营养成分表,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属于生产标签含虚假内容的食品。经查,当事人共生产5袋标签含虚假内容的“精制荞面”,未进行销售,无违法所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二)项的规定,克什克腾旗市场监管局对当事人做出没收标签含虚假内容的“精制荞面”5袋 ,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件四:克什克腾旗某加工厂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6日,因克什克腾旗某加工厂生产的“纯土豆手工粉”经抽样检验,结果为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 Al 计)项目不符合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克旗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将检验报告直接送达当事人,并现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检查。经查,当事人2024年10月18日共生产10袋土豆粉,并于2024年11月18日,以35元每袋的价格销售给林西明源超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十三项之规定,属于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据《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克旗市场监管局对当事人做出没收违法所得350元,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牧区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相对薄弱、维权意识不足,假冒伪劣及过期食品流入市场后,易引发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尤其是老人、儿童等群体免疫力较弱,健康风险更高。同时,此类违法行为破坏农村牧区食品行业良性发展生态,损害诚信经营商家利益,阻碍优质食品流通。通过查处典型案件,不仅能形成强大震慑力,遏制不法商家的侥幸心理,还能借此向农村牧区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消费者辨别能力与维权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监督的良好格局,增强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龙岩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典型案例(第一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拓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成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2025年以来,龙岩市市场监管系统组织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为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现将3起典型案件公布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1、连城县莒溪镇某食品商行经营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案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连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依法到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某食品商行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商行销售散装食品时未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连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作出警告、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的当场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0日,执法人员再次对该商行现场检查,发现在售商品区域散装称重的某某牌瓜子未标示该散装瓜子的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典型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商行销售的上述散装称重的瓜子,未标示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该食品商行逾期未改正,连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5年1月23日做出行政处罚:(1)没收上述四包百联瓜子;(2)处人民币 5000 元罚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2、漳平市溪南镇某水果店的“猕猴桃”经抽检农药残留不合格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案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9日,漳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福建省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漳平市溪南镇某水果店的“猕猴桃”等水果进行抽检,根据福建省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猕猴桃”《检验报告》(No:CTT24100903600),检测结论:经抽样检验,氯吡脲项目不符合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典型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经营农药残留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猕猴桃”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漳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对当事人作出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3、长汀县某餐厅经营掺假掺杂“黑椒牛仔骨”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案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9日,长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抽检发现长汀县某餐厅经营的“黑椒牛仔骨”含鸭源性成分,且当事人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典型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经营掺假掺杂食品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长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当事人经营掺假掺杂肉制品和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行为,依法作出警告、没收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罚款30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屏山县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第一批典型案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屏山县市场监管局聚焦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打建结合,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整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一批假冒伪劣食品、办理一批违法案件。现将“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典型案例进行公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屏山县某超市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用农产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3日,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接投诉举报,对屏山县某超市进行检查,发现当事人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用农产品绞股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查,该批次涉案绞股蓝是2024年1月2日从翠屏某茶叶经营部进购,共购进0.65kg,售价为196元/kg,共售出0.044kg,售出总价为8.6元。进购的散装绞股蓝是食用农产品(散装),没有标注具体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该批次绞股蓝进购后由超市员工分包称重后进行销售,第一次包装日期是2024年2月24日,标签上的保质期到2024年5月24日,该超市员工重新打印标签进行覆盖。第二次包装日期是2024年5月5日,标签上的保质期到2024年8月3日,之后就没有再更换过标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项的规定,2025年3月6日,该局依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8.6元、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屏山某农副产品经营店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6日,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屏山某农副产品经营店进行检查,发现在该店进门左手边待售货架上查及特鲜生抽等4个品规的食品已超过保质期,且未做不合格商品或退市商品标识,仍放在待售货架上与其他食品混放销售,并未对进购的产品索取销售凭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查,涉案产品的信息如下:1.特鲜生抽,销售价为5元/瓶,2瓶超过保质期,生产日期:2023.03.21,保质期18个月;2.千禾零添加白醋,销售价为5元/瓶,2瓶超过保质期,生产日期:2020.11.16,保质期36个月;3.精制料酒(调味料酒),销售价为5元/瓶,7瓶超过保质期,生产日期:2023.04.14,保质期18个月;4.糯米白醋,销售价为3元/瓶,11瓶超过保质期,生产日期:2023.02.01,保质期24个月。上述查及的4个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是从宜宾某副食批发部购进的,货值金额共计88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十)项、《四川省食品安全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2025年4月3日,该局依据《四川省食品安全条例》第一百零四条、第一百零五条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警告、罚款500元、没收超过保质期的特鲜生抽等4个品规食品的行政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领一促 | 2025年泰宁县“校园餐”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第三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案例:泰宁县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宁县某食品有限公司是泰宁县中小学食堂食材的供应商之一。2025年3月10日,我局执法人员在其配送的某蛋糕店内发现其配送的面包基本都无标签标识,只有两包麻薯有标签标识。无标签标识食品和店内无问题的食品一起放于店内货架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公司生产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一)项的规定,我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决定责令该公司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作出如下行政处罚:1、没收违法所得418元;2、罚款人民币65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延庆真实案例丨罚款8000元!餐饮店被查,这种“捷径”走不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延庆区某餐饮店因盗用同行奖牌照片被重罚8000元,商家“借”来的荣誉究竟有多危险?当你在外卖平台刷到琳琅满目的“金牌店铺”“十年老店”时,可曾想过这些光鲜头衔可能是偷梁换柱的骗局?更暴露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风险?今天带您一起了解这起“搭便车”式的虚假宣传案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案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延庆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称某餐饮店在线上平台宣传时,擅自使用其他店铺奖牌和店内影像照片进行宣传,构成了使用虚假的曾获荣誉、销售状况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延庆区市场监管局依法责令其删除虚假内容,并处罚款80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法律分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餐饮店通过使用其他店铺的荣誉资质、影像照片,使消费者误认为两家存在特定联系。该餐饮店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其虚构荣誉资质,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构成虚假宣传。</p>